查看原文
其他

《山海情》(II)—中国的知识分子

行者之心 心镜818
2024-11-26


01



凌教授和白校长


《山海情》中塑造了两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是农业学术权威,大学任职的凌教授,另一个是大半生扎根贫困地区的小学老师白校长。

这两个人虽然地位差距悬殊,一个是知名教授,另一个只是穷困地区的小学老师,一个走在国际学术前端,另一个只是进行基础教育,然而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在中国学者身上的共同特质。这些特质并非虚构,也并非只是这部剧中人物所特有。实际上,从很人身上,甚至包括我父亲身上,我都观察到这些特质。这些特质,有的令人敬佩,有些让人尴尬,也有些让人同情,最后还有些令人惋惜。


(意气风发的凌教授)


02



敬业精神


无论是凌教授,还是白校长,抑或我父亲,从这些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凌教授开始做的是改善戈壁生态的菌草研究,最后被连哄带拽地卷入帮助贫困户种植蘑菇的项目之中。

虽然是大学教授,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臭(养殖蘑菇需要在密闭闷热的环境中处理各种粪肥),比以吃苦耐劳闻名的中国农民表现得还要扎实能干,同时还不遗余力地从各个角度帮助农民种蘑菇。而且不只是种蘑菇,为了成就这个项目,最后还全力以赴地在自己并非专长的销售方面帮助农民,甚至自己贴钱帮助农民销售。

白校长作为贫困地区的小学校长,虽然属于公务员编制,但经常工资被拖欠,但这丝毫没有减损他认真工作的热情,一辈子在贫困地方任劳任怨地教书育人。尽管薪水不高,还经常遭到拖欠,他还会在经济上支持困难学生。这种对事业的热爱是融化在血液之中。

我父亲的事迹虽然没有上述两位那么富有戏剧色彩,但他作为一个中学数学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也同样兢兢业业,不仅热爱这个事业,也真心关怀他的学生。这种尽心尽责的工作精神时常让我感觉惭愧。


(面对压力的白校长)


03

刚正不阿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对事业尽心尽责,在人品上也同样刚正不阿。无论是凌教授,白校长,还有我父亲,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道德感,一种在是非面前不容置疑的正义之心。他们同情弱者,而对官僚和拥有权势的人则经常带有一种不屑。虽然为了这种正直他们不仅经常饱受非议,有时甚至遭受迫害,但他们很难从这些挫折中汲取教训,因为这种正真已经是一种信念深植在他们心灵深处。

凌教授作为学术权威,对当地官僚的那一套表面文章深恶痛绝,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那些作为的厌恶之情。所以公开抗拒官员的会议请求。然而他又能信守对农民的诺言,不惜自己贴钱也要做到两元一斤的蘑菇收购价格。

白校长同样对官僚体系厌烦透顶,他关心的是对学生最实在的帮助,平整的操场,不必辍学的学生。为了自己的正直和信念,他和务实的家长,不爱学习的学生,还有各级官员都产生了矛盾。在各种压力之下,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让人动容。

我父亲在很多方面和白校长有相似之处。他一生坚守那些最朴实无华的道德,比如诚实和同情。也许是受到我父亲的熏染,我一直都把诚实当作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格。小时候,我们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被打成右派,工资被克扣许多,父母两人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三个孩子,而我又体弱多病,更加重家里的生活负担。然而即便如此我父母依然经常帮助比我们家更为困难的一些学生家庭,把家里的衣服送给他们,收留他落魄的同学,并把自行车送他人。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家境其实很艰难,如果不是姑姑和大伯的接济,家中都没有能力供我去上大学。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感觉过我们是穷人,这不仅归功于父母的乐观心态,另一方面也许出于父亲的乐善好施。

或许出于这种道德力量和精神上的富足,中国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当作生命的第一目标。这一点不仅是在生活极端困难的过去,抑或虽然富足但拜金主义更加盛行的当今都是如此。


(凌教授和他的支持者)


04



执拗和幼稚


前面讲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性优点,现在不得不提一下他们的弱点。经常是同一种品格从不同的角度看,或者程度不同,都可能从优点变成缺点。比如勇敢可以变成鲁莽,节俭可以变成吝啬,灵活可以变成圆滑,同情可能变成滥情等等。坚持原则,但如果不理解原则的本意,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变通就变成了固执。心思纯净,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复杂就变成了幼稚甚至愚蠢。

凌教授一心帮助大家种蘑菇,最后产量过高,销售不出去,他带领团队四处去跑销售,最后为了防止蘑菇被对手低价收购,又草率承诺两元一斤的收购价。然后为了恪守这个诺言,不得不自费贴补差价。最后甚至冲动和竞争对手打架,这些冲动草率的行为把他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好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贤明的官员帮助他摆脱了困境。但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凌教授的性格弱点。首先他对官员的态度不应该如此蔑视而高傲。虽然体系中许多官员不作为,但一个社会终究需要各种力量的协调配合才可能正常运转。作为一个农业学教授,危急情况下去跑市场,这一方面是勇气,另一方面也过于鲁莽。电视剧的剧情还比较理想化,如果是现实中的故事,这种冒险或许带来更大的灾难。

比起凌教授,白校长的命运似乎更加不济。因为凌教授最后终于在官员的介入下,转危为安,得以善始善终,而白校长则由于自己的鲁莽而落个被撤职的下场。虽然剧中他对此表现得并不特别在意,但一个如此鞠躬尽瘁,把毕生心血献给山区小学的一位老师落个被撤职的结局终究让人遗憾。
当然,无论是凌教授,还是白校长,都不能抱怨命运对他们的不公,因为他们虽然竭尽全力无私付出,但那份坚韧最终成为一种固执,而且造成一定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不仅需要自己承担,还会落到其他人身上。

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实际还是在他们自身。虽然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大公无私的人,然而内心中对某些信条的执着实际是一个障碍。这种执着让他们变得自以为是,听不进任何其他意见,最终酿成苦果。这种对内心信念的执着有时比外在的自私更加可怕,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所坚持的就是真理,从而接受不了任何批评。很多信条都有局限性,人如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成为极度固执的人,这些人有些成功,但很多是以更大的灾难作为代价,有些失败,但面对失败,他们不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是归罪于这个世界。
剧中教育局领导送白校长一个地球仪有很好的寓意。白校长一生都在一个小地方奋斗,他的专注让他陶醉,然而他一直低头苦干,很少抬头看一看这个更大的世界。

现在回想我的父亲其实也有类似的局限性。他退休后开始写小说,并非科班出身的他虽然依靠才华小说写得也有自己的风格,但终究缺少一些必要的训练。我开始读他的小说,谈了谈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当然不高明,但终究是一位读者的真实感受,但我的建议部分却激怒了他,从此我再读他的小说就只敢夸奖而不敢提一句不足之处。当然父亲写小说纯属个人爱好,所以写好写坏都无所谓,而我能哄他开心就好。但一个人如果不能虚心听取反对意见终究会影响他的进步。


(失意的白校长)


05

儒释道精神


最后我想从更根本的层面上分析一下是什么因素造就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矛盾的品格,一方面在事业上努力上进,同时在道德上追求高尚,但为何最后会让人感觉固执,不明事理,做事幼稚,而让自己陷入尴尬甚至可怜的境地。

凌教授被打伤后躺在病床上无力地坦白他的困境,白校长最后戴着镜片破裂的眼镜让人感觉不仅可怜甚至有些猥琐……

中国传统受儒释道三派影响最大。然而这三派之中,唯有儒家最受封建帝制统治者的宠爱。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或者早期的学子就成了一个帝制下的奴仆,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应该拥有的那份大自由。

如果我们看看儒释道这三派祖师,老子对世俗淡漠,不求名利,只求大道,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佛陀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慈悲为怀,一生时间传播佛法,但不求任何名利。而孔子,虽然书写了完美的道德篇章,规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蓝图,但却一生奔波于列国之间,希望得到一个可以展示才学的机会。这三位祖师相比,谁最不幸?当然是孔子,因为他有欲而终不能得。老子虽然超然世外,但他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多少让人感觉他有些太过无情。唯有佛陀,虽然出世,却依然对世界众生抱有慈悲心,从而一生努力教化。然而他的教化和孔子的教化不同,孔子教化的是固定的道德准则,而佛陀教化的则是看透世界真相的智慧。孔子教人如何做,而佛陀更多的是教人如何看。所以佛陀的路可以走得更远。

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能超越儒家思想的禁锢,展宽自己的视野,他们会不仅从治学中,也是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带有苦涩的一丝慰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