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风《根道果》

818旅程 心镜818
2024-11-26

因为感觉行者有不同寻常的一种深度,所以本着 you are what you read, 跟风去读《根道果》。另一个原因是这个作者,听他讲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一读啊,真的是与众不同啊。不象其他同类书那样,充满很多玄之又玄的词。


01

从仓惶到快乐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不是科学认证。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这大概就是所谓快乐爆表吧。

可是他曾经是个仓皇失措的孩子!“我想坦白告诉大家一件事。打从童年开始,恐惧感和焦虑感就不断困扰着我。每当身处陌生人群之中,我就会心跳加速,冷汗直流。”



02

快乐的科学


上次在帖子里读到行者说,他初读到佛书时蛮震撼的。当时还觉得有些夸张,什么能让他觉得震撼呢?读此书才明白个中缘由。可以说,本书第一部分就是现代科学的角度阐述佛法的科学性,其中有涉及从现代的心理学、神经学与现代量子物理学对快乐以及佛教的空性、无常、时间性等解释。

第一句就引大佬的话袋盐:
如果有任何能够因应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这给我等唯物主义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今年最喜欢的书应该是那本快思慢想,里面有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令人信服。而作者与神经学家紧密合作。没想到浓眉大眼的禅修书中也出现了令人惊艳的神经学家。
他说最有趣的关于脑部的比喻中,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科学系系主任罗伯特·李文斯顿医生(Robert B,Livingston,M.D.)提出的。他在1987年“心与生命学会”首次研讨会中,把脑比喻为“一个和谐且纪律良好的交响乐团”。他表示,大脑就像交响乐团,由许多组的演奏者构成,通过共同合作而产生特定的结果,例如动作、想法、情 绪、记忆和生理感受等。当你看到别人打哈欠、眨眼、打喷嚏,甚至只是举起手臂,尽管 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相当简单,但这些简单动作所涉及的参与者数目不少;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却形成异常复杂的画面。


他也进一步讲了我们“一般人”对脑部的解读:
大部分的脑部活动似乎是由一群很特别的细胞所构成,这群细胞被称为“神经元”。神经元是非常喜欢交际的细胞,很爱传话。就某方面而言,它们很像顽皮的学生,总是不停地在传纸条、说悄悄话,只不过神经元之间的秘密对话,主要是关于感官知觉、动作、解决问题、创造记忆、产生念头和情绪等。

这些爱传话的细胞看起来很像树,主干被称为“轴突”(axon),分支则向外延伸,向 遍布于肌肉、皮肤组织与感觉器官的其他分支及神经细胞传送信息,并接收它 们传来的信息。神经细胞通过与邻近枝干之间的空隙传递信息,这些空隙则被称为“突触” (synapse)(神经元之间沟通的相接空隙处。)。这些信息以被称为神经传导素 (neuntransmitter)(在神经元之间传送电子化学信号的一种物质。)的化学分子形式负载穿 流于这些空隙之间,产生了脑电波扫描器(EEG,或称为脑电图仪)能测;到的电子信 号。有些神经传导素现在已广为人知,例如对忧郁有影响作用的血清素(serotonin),跟愉悦感有关的多巴胺(dopamine),以及面对压力、焦虑和恐惧时就会分泌的肾上腺素 (epinephrine,它也和专注力与警戒性有很大关系)。神经元之间电子化学信号传输的科 学专有名词是“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神经元之间信号的传递。)。

他说这些名词对我来说相当奇怪和陌生,可能跟没受过佛法训练的人听到“空性”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啊,难怪我听不懂空性听不懂禅修,哈哈……

作者同时也引用了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书中讲的,脑杏仁核受损或摘除时,各种情绪反应的能力也几乎都会随之丧失,包括最基本的恐惧冲动和同理心,患者同时也会失去建立或识别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也是《笛卡尔的错误》中用盖奇的故事阐述过的原理。

作者说,在建立实用的快乐科学时,我们必须重视脑杏仁核和海⻢回的活动。因为脑杏仁核自律神经系统与下视丘联结 。自律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脑干部位的神经系统,能 自动调节肌肉、心脏与腺体的反应),是脑干中自动调节肌肉反应、心脏反应和腺体反应 的部位;而“下视丘”(hypothalamus)(脑边缘区域最底层的神经构造,负责促使将 荷尔蒙释放到血液中),是脑边缘区域基部能间接导致肾上腺素等荷尔蒙分泌的神经元结构,因此,脑杏仁核所制造的情绪性记忆非常强烈,和重要的生物与生化反应密切相关。   当某事件引起强烈的生物反应,例如肾上腺素或其他荷尔蒙分泌时,海⻢回就会发出信息给下方的脑干,将这事件当作一种模式储存起来,也就是形成记忆。

如果说感觉佛法相当玄,那么这本书却是相当有说服力。满足了一颗硬科普才能说服我的芯。





03

量子力学与听不懂的佛教名词


俗话说,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而空性,显相这种名词,我一向是认识每个汉字,但拼起来就不认识的那种。可是,作者却发现如何用我不懂的量子力量去解释另外一些我不懂的佛教名词。解决居然是,我似乎懂了什么。果然一切皆虚妄啊。哈哈……

物质实体并非存在于空间之中,而是空间性的延展。依此,“虚空”的概念便失去了它的意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
作者在与现代科学家的对谈中,惊异地发现,量子力学原理跟佛教徒对空性与显相关系的理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所使用的语汇不同,但观点居然是一致的:现象,通过无数相关事件的因缘和合,一瞬间、一瞬间地展现。

在量子力学中物理学家发现物质分析到最后其实是一种波,而且在观察粒子时,有时候它呈现的是粒子的特性,有时候又呈现波的特性,关键的结果是取决于我们测量时的主观意愿,亦即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运用到生活中就是一切皆有可能发生,而关键在于你所想就决定了你所得结果。量子物理学的这种无限可能性刚好印证了《心经》中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任何一种体验都是从空性的无限可能性中生起的显相。在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中,海林堡发现在测一个粒子时,你越想测准它的位置,它的速度就越测不准。而越想测准速度,位置就越测不准。也很符合佛法所说的无常,在生活中越要追求确定不变,就越增加痛苦的可能性。因为事物的本质都在变化,无论是外在看起来真实的物质、身体细胞、念头都在分分秒秒地在发生变化。所以佛法说我执和法执是人烦恼的根源。


(网图)


04


故事与问题


在书中,讲了很多故事,故事之后有问题有答案,令人觉得真相就在故事里,故事后,故事的解释中。

从前,有个穷困潦倒的人住在一栋破旧倾斜的房子里。这个房子的墙面和地板上都镶嵌着许多珍宝, 但他却毫不知情。尽管拥有这些珠宝,但由于他完全不知道这些珍宝的价值,因此他只好过着又饥又渴、冬冷夏热的贫苦生活。一天,有个朋友问他:“你为什么要过这么穷苦的生活?你并不穷啊!你是个有钱人!”   “你疯了吗?”他答道,“你怎么会这么说?”   “你看看周围啊!”他的朋友说道,“你这整间房子充满了珠宝,绿宝石、钻石、蓝宝 石、红宝石,什么都有!”一开始,这个穷人并不相信朋友的话,但过了一阵子之后,他愈来愈好奇,于是从墙上拿了一小块宝石到城里去卖。不可置信地,宝石商竟然给了他一笔非常可观的钱。他用这些钱在城里买了一栋新房子,当然,他把旧房子里的财宝全都带走 了。后来,他又为自己添购了新衣裳,厨房里装满了山珍海味,也雇了帮佣,开始过着幸福舒适的生活。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比较富有?那个住在装满珠宝的旧房子里,却毫不知情的人?还是那个终于明白自己财富的价值,并过着幸福快乐生活的人?  
正确答案是:一样富有。这两人都拥有巨额财富,唯一的差异是,前者多年来都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直到认清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之后,才终于把自己从贫困与痛苦中解救出来。

结论:我们也都像这样,只要一天没有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就会一直受苦: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之后,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无论认清真实本性与否,真实本性的特质一直都是不 变的。但开始认出自身具有的真实本性之后,我们就开始转变了,生命的品质也会跟着改 变,你以往梦想不到的事都会跟着发生。



05

你是哪种人?

陈履安评价这本书:我想有几种人特别会欢喜看这本书——第一种是追求知识的人,也就是对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生命……充满无限好奇,而且以各种方式追求知识的人;第二种是不快乐的人,因为看到外在世界这么混乱,自己却无可奈何而一片茫然的人;第三种是已经开始在学习佛法的人,因为有些人把佛教当成一门宗教或学术在学习,因而不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在哪里。
不知道你是哪种人?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