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教育
新作者:李震同学,来自天津。爱好阅读,音乐和跑步等。热爱生活,希望和大家分享成长的所思所得。
最近,朋友杨静和我谈到死亡的话题。让我想起我在成长路上接受的死亡教育。
01
—
记忆与书本
2015年1月 我从成都独自骑行去北川学习羌族萨朗,又沿路骑行几十公里去了老北川地震遗址。我仍然记得我第一眼看到老北川县城的震撼——我在山的环抱中看到了一座空城。活着的人们眼睛里映着过去,不忍直视。那里有政府/公安局/医院/学校/居民楼/街道和菜市场……有一个县城的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只是都被埋在废墟中。每个单位门口的橱窗里有遇难者的姓名/照片/出生年月…我看着橱窗里的一双双眼睛,他们的眼神那么鲜活,就像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我看着他们的出生年份,算着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也只不过二十四五岁…我想着也许他们刚大学毕业回到老家,刚刚结婚买房生子,也许家里还托关系才帮他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一切都在2008年5月12号的下午戛然而止。
2015年7月 我回北京时,去京郊的墓地看望陈虻。那是我成年后唯一一次不是为了亲人而去墓地。我曾反复阅读陈虻的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感觉他就像我的老师。站在陈虻冰冷的墓碑前,我感受不到他的文字里的温度。温冷之差如生死之隔。我站了很久,并没有什么感受。我在安静祥和的陵园里走了走,看到一个个墓碑,这里安住着的有意气风发的男人,有美丽的女人,还有童心未泯的孩子,也有曾家喻户晓的明星……陵园里有个死亡教育馆,我进去认真地从头看到尾,那是我第一次认真面对「死亡教育」这个人生课题。
(网图)
02
—
求知
2016年8月 我从成都乘大巴车去色达,在那里观看了天葬的仪式。逝去的人们肉身被置放在草原上,成群的秃鹫飞来吃。人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我记着天葬场旁边有一个充满宗教意味的洞穴,走进去,洞顶和四周都环绕着骷髅头。我驻足其中,久久凝视着骷髅,我心中没有恐惧,有生的困惑。
后来我在网上还找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死亡课》看,但感觉太晦涩而没有看完。
后来又看到一个纪录片《人间世》,里面有一集讲临终关怀,对我触动很深。我记得有一位信仰佛教的阿姨,她在去世前平静地做着准备……
每个人都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世界,那会是怎样的呢?前几天我和春说,我希望自己在人生暮年要么在工作,要么在学习。
中国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西方人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网图)
03
—
抗拒
这一年,爷爷去世,意识到爸妈在慢慢变老,我步入了三十岁,和春也会为生孩子而开始准备…
衰老是对死亡的演习。
求知和爱人是对死亡的抗拒。
活着的这一天我要抓住,逝去的每一天不可贪恋。
这一辈子,是值得的!
(网图)
以下视频是笔者和川师羌协的朋友们在2016年羌历新年晚会上的演出。笔者打的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