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上)
姜 Sir 是行者之心的初中同学。有一天,大雪纷飞,他讲述了他们的同学情谊,第一次相见的情景。他谦虚地说,自己的文笔记忆不比行者。而行者又说自己语文垫底。这一对谦虚的同学!我便央了姜 Sir 写写曾经的语文。这就让他想起了他与诗的那些往事。声音优美的作者竟录制了自己的一部分读作。
01
—
似无缘
那年秋天,我开始在离家一墙之隔工厂子弟小学上一年级。那时学业easy,功课零负担。且通常是开卷考试,题目简单,班上没有什么学习成绩好和差之分别。九岁时,有一次,母亲因为某件事情教训我,自己顶了一句嘴:“我长大以后就下乡插队不回来了”。
父母都是五十年代毕业到西安参加工作的工科中专生,家里从不谈文学艺术。在文化贫瘠的年代,我的童年和诗无缘。整个小学五年里,留下印象的是领袖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当然那句“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著名诗句深深激励了我,四年级那年,全国恢复高考,指挥棒一变,我的理想从下乡插队变成了上大学。
父母也开始很重视我的学习成绩了,父亲手抄了厚厚的数学学习资料,相当于现在小学生升初中奥数的内容。那时没课外辅导班之类的培训机构,只能自学,我也非常痴迷于解数学题,性情也变了,不大出去玩耍了,经常闷在家里钻研数学,连当时盛行的史丰收快速心算法的小册子,也一页页啃读,并掌握了其中快速心算的技巧。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全年级数学竞赛后,校长在操场召集全年级五个班200多个学生集合颁奖,大喇叭里宣布我是全年级第一名,当时心里咯噔一惊,上台领奖时,一直怯怯的。自小体质不好,个子高却很瘦弱,我终于在学习成绩上得到成就感,建立了一些自信心。
后来我们这一级赶上文革后恢复重点中学,那天报考的同学们集合排队步行来到位于西安城墙外东郊八仙庵附近的考场。考试时感觉不错,我的成绩也理想,被本市当时的重点中学录取了。
小学五年一晃就毕业了,然而,除了耳濡目染记得诸如“忘断南飞雁”之类的名句,似乎连一首古诗都没能背诵下来。
02
—
缘竟起
进入初中阶段,开始真正接触到诗歌。课本收录了一些的古诗和现代诗,要在晨读自习课背诵应付考试。教语文的赵老师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课外诗词读物,很快我陷入一种迷恋热爱古诗词的状态。学校提供的资料满足不了自己的胃口时,就跑去新华书店购买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初二时,就学着写点习作,有一次为了给班里办黑板报,把初二那年秋天我的一首七言绝句用粉笔写到上面:
秋风萧瑟生渭水,我生此时又几回?
同窗三载何为尽,他日欢散四方飞!
我入迷一般诵读能接触到的各种古诗。有次在街坊里的公共电视机上听到在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诗句,心灵一震,太好的句子。被吸引过去,站在观看电视的人群最外圈把这朗诵听完。回来查找发现自己手头的诗集里没有收录这首诗,知道了诗人张若虚,一直奇怪怎么没有把他的作品收录进《唐诗三百首》。
初三时,逐渐接触现代诗,不时模仿写点东西。那时通常骑单车来往学校和家,一路经常看到日出日落,有一天路上突发灵感,蕴酿出一首咏颂太阳的一段句子,很快记下来,当时题目叫《太阳曲》。还在班上同学间传阅,有位叫葵的同学还看了我的习作后,也写了首《月亮曲》。
随后把几首习作寄向《语文报》,当时这是一份在全国中学生中有几百万份订阅量的刊物。我第一次向正式出版物投稿。厚厚的信封投出去后,也没有多在意。转眼到了高中一年级,某一天,一周一期的《语文报》到了我手里。那个时候的出版物都简陋,这份报纸是一整开张毛边纸上印刷,要读者自己折叠、裁减、装订成16开大小的一摞。那天发现刊载了我的诗作,就是那首投去的《太阳曲》,但发表时编辑把题目改成《太阳礼赞》。
银河闪烁,弯月高悬
你早已默默地隐入西山
积蓄着光亮和温暖
等到星月俱散
你又蓦然升起
捧出个灿烂的新天
那一版还有一位著名诗人的评语: “一首好诗的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说是共同的,即:作者的新发现,带给读者的新鲜感。也就是诗评家经常说的:诗贵独创,诗贵清新。不知有多少作家诗人赞美过 太阳,而姜YF同学笔下的太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具有谦逊、无私美德的崇高形象:它 [ 默默地隐入西山,积蓄着光亮和温暖] ,是为了 [蓦然升起,捧出一个灿烂的新天 ] 。短短六行,极其凝练而蕴蓄地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习作第一次变成铅字在正式刊物上,让我惊异喜悦了一阵子,那时发作品渠道很稀少。我发表诗作的消息就不径而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大称赞。回到我居住的工厂住宅区,又不断碰到街坊熟悉的伙伴们惊奇的询问。
还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一些来信,主要是中学生的,有的寄来习作,有的还寄来书签等小礼物。有位黑龙江的中学生,叫宏伟,寄来誊抄的他自己很厚的一沓诗稿。
当然最实在的是收到了一张汇款单,五元钱的稿费。这首小诗加上题目,不算学校和我 的名字,整整五十个字,一个字一毛钱。这是我得到的第一笔最大的收入了。那时一毛钱能美美地下馆子吃上一碗面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