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思得更本真,更原始

行者之心 心镜818
2024-11-26

听海德格尔,特别有感触的是他常用的两个词,本真,原始。每个人都在生活,但如何才是本真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但如何才是更原始的思。



01

有限的感觉


虽然主客两分的思维模式已经被人诟病,但当我们谈论思维,这无疑是一个容易入手的模型。


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的主体是一个所谓的自我,而思维的对象则是思维的客体。思维过程中,虽然思维的主体可以缺席,但总要有个思维的客体,也就是思维的对象。而我们的思维对象大都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


人的存在感来自于思维,但人的思维充满局限。这个局限首先来自受限的感觉器官。我们如此依赖我们的眼睛等感觉器官,但它们所能接受的信号非常有限。拿眼睛为例,它只能接受可见光,感受不到漫布空间的无线电信号。太小的东西它看不见,太远的东西它看不清,无论是墙壁,树叶还是乌云都可以遮蔽它。


感官的限制注定我们无法完全客观准确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这可以感受的只是世界的一个片面。



02

偏见的认知


即便我们的感觉器官只能把有限的感觉送入大脑,这个信息量还是远远超过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大脑不得不把这些原始信息过滤,抽象,整合,分类然后才变成大脑的认知。


当我们在思索时,我们的对象并不是第一手的感觉信息,而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认知。


我们的肉身生活在一个物理的宇宙之中,而我们的大脑则处理一个模型化的宇宙。


当大脑接受到外部信息时,一方面它过滤掉许多内容,抽象出一个概念,但同时它又把额外的属性附加在这些概念之上。


比如当我们看到落日余晖,天海充满神秘的色彩。我们眼睛感受到无限的信息,千万像素的相机都难以全面捕捉,但这些信息大都被过滤最后抽象出一个概念就是日落的美景,同时还会把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附加在这风景之上。其实自然风景就是自然风景,所有美学的判断和情绪的激发都是大脑认知带来的偏见




03

理解思维模型


因为感觉和大脑功能的有限性,人的思维不得不建立在各种模型之上。我们无法直接思维真实的对象,只能思维基于对象所建立的模型之上,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意识到思维的模型,认识到模型的限制,要么扩充模型,要么重建模型,要么打破模型,总之不能被模型束缚而不自知,一头钻进牛犄角之中。


淳朴的孩童没有等级观念,他区分不出衣衫褴褛的乞丐和衣衫光鲜的富翁。所以面对这两种人,他既不会蔑视前者,也不会谄媚后者,在他的思维中没有建立在服饰上的社会等级划分,也不会因此而影响主体的情绪,他看到的只是两个人。


但酒店大堂的领班则不同,他比淳朴孩童有了更多的知识,社会经验,还有职业训练。他会不留情面地赶走乞丐而把富人迎进酒店。对于大堂领班,他看到的不是两个人,而是生意中的机会和可能遇到的麻烦。


对比孩童和领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种思维更加原始。



04

三种常见谬见

佛教讲究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其对立面就是谬见,其中最为常见的三种谬见总是伴随在人们的思维模型中。


第一个谬见是忘记事物的无常,见到一个事物就会只凭当下的感觉给出评价,并形成一种执拗,比如对美色的偏爱,对好坏的评价,其实万物本无常,如果能时刻意识到这一点,就不至于太过较真。


第二个谬见是看不清物质的本质,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个体,其实万物都有内部结构,都是和合而成。比如钻石,虽然坚硬无比,但和柔软的石墨同样是由碳原子构成。而构成人的肉身和动物身体从生物学角度和化学成分上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个谬见是不理解万物之间的关联,看不到事物中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从而轻易妄下结论。


综合上述三点,所谓正见就是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个体,而是能够从变化中,从内在组成以及外部联系来看待任何事物。



05

没有差异的思性

从思维能力上,人和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差别。如果用图灵计算机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肉体图灵机,或者更通俗点,就是一台电脑。


按照计算机理论,每一台电脑都可以模拟其他任何电脑,如果我们抛去内存大小和速度的差异,不同电脑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而对一个人,从生到死,虽然一生中记忆在不断更新,思想也会有各种变化,但这种思维能力(抛除速度和效率的差异)本质是不变的。这种思维能力如同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得见性不变是一个道理。


《楞严经》中波斯匿王告诉佛陀,他的身体从小到大到了六十多岁变化很大,当前已经是一个迟暮老人,但他三岁见到恒河,现在六十多岁又见到恒河,见到恒河这个见的能力,也就是见性则完全没有变化。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不论知识是否渊博,思维是否敏捷,这种思的能力或称之为思性并无差异。



06

更原始的思

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并非强调思的内容,而是思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从思性上并无差别,而正是这种思性,让海德格尔称人类为此在,而不同于一般的存在者。


然而虽然思性一致,但思的方式和内容则因人而异。前面提到的思维谬误表面上是一种帮助人们生存的有效思维模型,但如果不能认清它们的限制,它们就成为限制人觉醒的思维枷锁。


人对生存的执念和对死亡的恐惧让人把自己降低到一般存在者这个层面之上。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产生恐慌焦虑的情绪,我们会把自己与那些在世俗事务中更成功的人相比较,让我们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


而产生死亡恐惧的原因是在思的过程中引入自我的概念。原始的思并没有肉体的我,最原始的思是存在的一种显现。


科学方法之所以强大,因为科学方法强调客观对象而把主观的我完全摈弃,所以科学能在短短的几百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另外全身心沉浸于艺术创作的人也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而通常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有可能创造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的思维中不再执着于这个肉身自我而把注意力放在思本身,他就不会对自我当前的境遇而太过烦恼,因为这个肉身不过是一个存在者,和任何一个肉身没有什么区别。同样这个人也不会对他人有过于负面的评价,认为这个人太自私,那个人没脑子等等,因为从能思的角度,每个人都相同,并无高低上下之分,唯一需要的就是能够看清思维中固守的模型,放弃一些成见,能够更原始地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