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与放养之间有条线
内卷呼声不绝于耳。从天价学区学位房到父母移民二代回流的各种议题的讨论声音更是不断飘入耳中。到底该鸡娃、自鸡或者放养?原生家庭之说也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01
—
一座桥
先从一座桥说起。记得几年前去首尔旅行,路过一座桥,桥上栏杆处,闪亮铭刻着的韩文,导游介绍完三星与此桥关系后,让我们猜,这上面闪耀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答案是,问问家常话,”你今天过得好么?”“ 不要悲伤”“最光明的时刻就快到了”、“最近忙吗?”,“去洗个澡,好好地泡一泡”等。让行走在其上的人们获得慰藉,不要纵身扑向桥下!
对,麻浦大桥,横跨汉江,霓虹倒影映江水,晚间梦幻而美妙。白日雄壮高昂。它白日吸引观光客,夜间吸引自杀客。多少人纵身一跃,使它一次再次成为自杀大桥!
或者,看看韩国迷之低的出生率,再看看日本的大学招生数与报考数之比。不禁隐忧。然我始终相信我们中国人是更智慧的,不会内卷到如此极致。相信!
02
—
一本书
追求意义或者无意义的同时,在教养的过程中,哪些锅是社会内卷的,哪些锅又是父母的呢?“一盎司预防大于一磅治疗”!孟母三迁迁得对不对?教养过程中哪些是有界限的?哪些又是无条件的养育,无条件的爱?教养里有什么迷思?《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原书名: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这本书大概是我穿过某瓣上成吨的批评声而逆流而读的一本书。真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啊。无疑,作者是认为父母们可以少些焦虑了,教养中 nature 和 nurture 的关系,不知道多少人在关注。这本书可以说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常思考。
作者开篇便说“遗传与环境。是阴和阳,是亚当和夏娃,是通俗心理学中的爸爸和妈妈。”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They are the yin and yang, the Adam and Eve, the Mom and Pop of pop psychology.
03
—
一个结论
教养假设真正的鼻祖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大致的背景下,精心地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即成年人的心理疾患都可以追溯到年幼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他们的父母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通过大量的证明得出一个结论:“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假想就是:所有专家所谓“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成长”。这个假想是错误的。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照顾婴儿的成年人在婴儿的生命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婴儿从大人那儿习得母语,获得建立和保持亲子关系的体验,以及在遵守规则方面得到了第一次教训。但社会化研究者还得出其他的结论:儿童对早期亲子关系、规则的了解影响他们后期的亲子关系和对规则的遵守,并将决定他们一生的轨迹。
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我仍然相信儿童需要在早期学习如何建立关系和遵守规则,习得一门语言也很重要。但我不再相信这种发生在家庭中的学习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规范。尽管学习本身重要,但在家里学的东西与外面的世界无关。当他们迈出家门,便马上将这些东西抛在脑后,就像妈妈逼他们穿上毛衣,他们一出门马上就脱掉一样。”
鸡娃与放养之间的那条线,读完此书,穿过迷雾,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