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威德(中)
《威德》是《慎子》保持下来的七篇文章中的第一篇,属于中国古代法家的重要文献,让我们通过偶遇老师的解读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
01
—
原文
【原文】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倛qī ,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形状可怕的面具,亦称“倛头”。《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则见者皆走;易之以玄緆(玄緆,染色精美的细布衣服。緆xī,细麻布。《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玄,黑色上有红色。),
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走背,负物而跑。)跋(跋,跋涉。);踚(踚lún,越过,《博雅》:“行也。”《集韵》:“行貌。”疑踚为踰yú,踰同逾,越过,《诗经·郑风·将仲子》:“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穷谷,野走千里,药(药yuē,同约,约束,《说文解字》:“约,缠束也”)也;走背辞药(辞,解除。辞药,解除约束。),则足废;
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霁,云雾散开。),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
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权,秤锤、秤砣,引申为权势。《广雅·释器》:“锤谓之权”,《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位,地位,在应有的地位,《易·系辞上》:“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载”,《公孙龙子》:“位其所位焉,正也”。)尊也。
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邻,邻居。《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群书治要》多一句“而势位足以服不肖”,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认为是脱文,愚以为是衍文,有画蛇添足之嫌,《群书治要》据本中或为注文,故不补。)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断,决断。《礼》:“临事而屡断。”)者,权重也;
弩弱而矰(矰zēng,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说文》:“矰,矰射矢也”)高者,乘于风也;
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三王,一种说法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另一种说法是指夏禹、商汤、周代的文武二王,两说皆指夏、商、周三朝代的开国君主。五伯,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其它说法记载,不予赘述。),参于天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易 ·系辞》:“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其得助博也。
(毛嫱和西施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美女)
02
—
译文
【译文】毛嫱、西施是天下最有姿色的女子,她们如果穿上兽皮戴上面具,那么见到的人都会跑开;她们如果换上染色精美的细布衣服,那么走路的人都会停下;由此看来,染色精美的细布衣服是姿色的帮助,有姿色的女子不穿它,姿色就会让人嫌恶。
跑动时背着东西跋涉;越过无尽的山谷,穿过野地上千里,是把东西缠在背上的缘故;如果跑动时背东西还不去缠束,就让脚没用了;所以腾蛇游于雾,飞龙乘于云,如果云消雾散,腾蛇、飞龙就与蚯蚓没什么两样,因为失掉了它们所游所乘的东西。
因此,贤人之所以屈服于不肖者,是贤人的权势太轻的缘故;而不肖者能服从于贤人,是不肖者的地位尊贵的缘故。
尧作为百姓时,不能指使邻居和家人;等到他南面而王时,就能令行禁止;由此看来,贤人不足以屈服不肖者,而权势和地位足以屈服贤人。因此,没有名望还能决断的人,是凭借权势重的缘故;弓弩不强还能射得高的箭,是凭借风势强的缘故;自身不贤还能让命令施行的人,是凭借众人拥戴的缘故。
所以,托举重负越过高处的人,不会忽视于缠绑;喜爱婴儿的人,不会慢待于保护;跨过艰险跋涉远方的人,不会轻慢于御术。这就是得到帮助就会圆满,释除帮助就会衰败。古代三王五伯的功德,参悟于天地,通达于鬼神,周行于万物,就是他们得到的帮助很广泛的缘故。
(慎子强调顺势而为)
02
—
心得与讨论
慎子例举毛嫱西施、走背跋、腾蛇游雾和尧为匹夫四件事,阐释了借势的作用,虽然姿色倾城也得借助精美的衣服,虽然健足如飞也得借助把东西缠在背上,虽然是腾蛇飞龙也得借助云雾,虽然尧有贤德也得借助名位,慎子说明做事情要有所凭借才能成功。慎子的这个观点与庄子所说的“有待”思想一致,但却离庄子追求的“无待”思想差的很远。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列子所等待的是风,要借助风才能御风而行,才能十五天之后返回家中,但是,庄子却说,如果把天地当成家,不去分辨时间,遨游于无穷之境,那还需要凭借什么呢?逍遥游不需要借助什么东西。
郭象注解“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由此可见,慎子的思想确实与道家不同,所以,庄子在《天下篇》说慎子的学说“非道”。
庄子也以毛嫱和西施举过例子,《庄子·齐物论》:“猨yuán猵piàn狙jū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意思是猿猴以长得像自己的动物为雌性,麋鹿与鹿交合,泥鳅与鱼嬉水;毛嫱与丽姬,在人眼里是美女,鱼见了她们躲入深水,鸟见到她们高飞而去,麋鹿见到她们迅速奔逃。猿猴、麋鹿、泥鳅、人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庄子·齐物论》:“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意思是天道被认为运行了它才形成,万物被称谓了它才变成那样……所以,树木被称为了“棍棒”或“楹柱”,人被称为了“石头般丑陋”或“西施般美丽”,还形成了诸如宽大、奸滑、诡秘、古怪之类的观念。”
庄子的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姿色是幻象,在人的本性中没有美的概念,“美”是后天形成的价值认识。连人的姿色都是幻象,更别说精美的衣服了,衣服的精美对道家来说更是幻象。道家追求本真而不追求幻象,慎子的“有待”完全是为了在现实世界中有用。
《淮南子·精神训》:“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芒然徜徉于尘垢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石砾也……视毛嫱西施犹丑也。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是故真人之所游。”
慎子的借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人与人的矛盾转移到形象化的“势”上,符合一般认识的“顺势而为”,但如果说慎子的法家思想源于道家却站不住脚,道家认为人性要合于天道自然,把人性拘束于“势”的范畴而让人不得已,就违背了天道人性。
慎子再举的走背跋、腾蛇游雾和尧为匹夫三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有所待”的意义。腾蛇游雾“有所乘”即“有所待”,有所乘驾才能让“势”的范畴看着巨大,就像腾蛇游雾神秘的原因在于隐而不现,若有若无。
但是,这样的“无”是本来就有的东西被遮蔽了一部分而显示不出来的“没有看到”,与老庄所述“无中生有”的“无”截然不同。
《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庄所谓的“无”与万物的开始有关,也就意味着与万物的变化有关,只要事物有变化,就是来源于无。遮蔽起来的“无”是假无,让变化开始的“无”却是真无。
《淮南子·主术训》:“夫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鸱夜撮蚤蚊,察分秋豪,昼日颠越,不能见丘山,形性诡也。夫腾蛇游雾而动,应龙乘云而举,猿得木而捷,鱼得水而鹜。……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
《主术训》也以腾蛇、飞龙为例,但阐释的却是“业精于专来源于万物的本性”的思想,故主张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儿。让马去逮兔子,它不如豺狼,因为技能各异;让夜猫子逮蚊虫很擅长,让它去翻山越岭地穿越就不行了,因为物性不同;腾蛇擅长去雾里游才能显示出它运动的本事,飞龙擅长去乘驾云彩才能显示出它兴起的本事,猿猴擅长去攀树才能显示出它敏捷的本事,鱼擅长在水里游才能显示出它胜过水鸭的本事。
慎子却以腾蛇飞龙来凸显神秘性,把重点放在了雾与云上,表达云罢雾霁让腾蛇飞龙失去了神秘。重点转移后,就让慎子思想蔽塞于“势”而遗忘了“性”与“贤”,彻底否定了万物自身本性与能动性。
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却兼顾了“势”与“贤”,并对慎子的思想进行驳斥。《韩非子·难势》:“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则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也。应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今桀、纣南面而王天下,以天子之威为之云雾,而天下不免乎大乱者,桀、纣之材薄也……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已也。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势之于治乱,本末有位也,而语专言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首先,《难势》引用慎子的文本阐述了慎子的思想,指出慎子主张“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重视“势”而轻视“贤”;其次,韩非子以“应答”的方式反驳慎子的主张,指出贤者用势则天下治,不肖者用势则天下乱,“势”不一定总掌握在贤者手中;最后,韩非子指出“贤者寡而不肖者众”,威势一旦在乱世落入不肖人之手,就会以势乱天下,所以,韩非子主张“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法势并重治天下。
综上所述,慎子例论的毛嫱西施、走背跋、腾蛇游雾和尧为匹夫四件事,虽然与日常生活经验比较贴近,但仅敷于表象,未做深入思辨,难以服人。慎子的“势位”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药”、“保”、“御”,即“约束”、“保护”、“驾御”观念,也只是在名相上做文章,未达思维的本质,甚至以“知势位之足恃”背离老子的“为而不恃”,思维还处在现象层面。
但抛开本质看现象的话,世间大多数人执着于名相,而且借势的逻辑简单易懂,所以,自古以来“势位”观念就被人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惟明主爱权重信。”商鞅就把“势”一分为三,分为“法”、“信”、“权”,既强调公私分明,又强调君王的权威,用信任来巩固法的权威,从而暂时调和了公私之间的矛盾,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法家代表韩非子和慎子观点也不尽相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