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存在常人吗?(上)
林老师是海德格尔哲学群里一位很受尊重的群友,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表达清晰,为人谦和。他的发言很有说服力,经常给人带来启发,然而最近我和他却关于所谓的“常人”这个话题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
01
—
话题起因
话题开始是由中庸而引发。在很多发言之后,林老师提出:“中庸是极高明之境,不适合一般人,常人还是宁愿固执、迂腐点,也比夸夸其谈中庸好。”
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引起群友S的反感,他开始和林老师辩论。S说到,“[中庸]不适合常人,适合你否?”
林老师或许感觉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挑衅,于是很谨慎地回答,“我从来都说自己是常人,不敢去谈超善恶,只想做个守规矩的常人。”
林老师进一步解释,“我是感到有些言论,太追求终极理想,反而有损害日常生活的道德,比如群里的观点,人生没有标准,善恶没有界限,人生就是注重自己的体验,等等。那么多说要“超善恶”的观点,你倒没有觉得他们要超越众生?我呼吁大家要尊重日常道德,不要奢谈超善恶反而有“傲视众生”的嫌疑?
我并非站在终极层面来批评日常生活的,而是要维护日常生活,节制对终极层面的玄想。”
不清楚林老师上面这些话是否属于他认为不适合“常人”的“中庸”。然而我和林老师争论的焦点不在中庸,而在“常人”。
(中庸是极高明的处世之道)
02
—
和林老师的辩论
我虽然理解林老师话语中的道理,但不赞同他关于“常人”这种带有贬义的说法。于是我说道,“我不赞同林老师的观点,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常人,那种平均大众各种属性然后假想出来的常人。每个人从自己看都是世界的中心,一个独一无二的观察者,选择者和裁决者。虽然个人的现状都处在各种枷锁与限制之中,但心灵的自由鼓励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最伟大的洞见,而不是拘泥于假想的平均的人的思想和选择。”
我继续说到,“世界上有许多人,大部分人对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差异的陌生人,所以我们把他们归为常人,为了表示自谦,也称自己是常人。其实没有所谓的常人,任何一个人,如果能有机会去了解,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都是一个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存在。”
对我的反对,林老师立刻做出了回应:“我说的常人,不是哲学的虚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没怎么学习哲学的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很直观的就可以从生活中观察到,这些人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也包括我们自己,不是虚构。你这种‘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最伟大的洞见’才是理论的虚构,多数人并不是这么生活的,例如我的父母,他们没学过哲学也不懂什么道德哲学,但是他们从生活习俗里祖祖辈辈沿袭有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所谓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这才是理论想象而已,这样的话人类社会早就解体了,每个人都是‘奇迹’,每个人都是神,这种将人性的浪漫化我不认同。每个人都是自我立法,都只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从理论上看很美好,可惜是乌托邦社会。这样的社会一旦实施是很可怕的。”
面对我的质疑,一贯道心坚韧的良华老师表示赞同,“我赞同行者的观点。人人皆具佛性,是以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道之精灵,是以人人皆可成圣作佛化仙。”
不过除了良华外,其它人赞同我观点的不多,一位群友认为:“[林老师的话]没必要过度解读。林老师的结论从经验而来,我们观察到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你的身边能与你谈论哲学的人可能也像太平洋上散落的零星岛屿一样寥寥无几。”
另外还有人认为我的言论不过是鸡汤文的陈词滥调。
然而我还是抓住林老师话中的逻辑漏洞,他定义常人就是那些没有怎么学习哲学的人,他也自称常人,而他又是一位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哲学的人。所以我抓住机会继续攻击,“你是一位读了许多哲学书的人,似乎不应该与大部分没怎么学习哲学的人归为一类。如果你是为表现谦虚才这样说,那就显得不够真诚。虽然我说的那些言语,很容易被理解为励志的心灵鸡汤,但确实是我内心的想法,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让我相信人是可以觉悟,我也可以,所以激励我不断努力。”
另外针对林老师开始还说过的一句话,“你跟快递小哥,底层的打工人说,你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他们不懂得你在说什么。”
我反驳到,“他们不懂不等于我说的就完全没有可能。不懂得空气动力学的鸟同样会飞翔。读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个没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黑奴,他身上同样会闪现耶稣的光芒,而且即使是耶稣本人,也是一个社会底层的木匠出生,所以不能因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而轻看任何人。”
我这样的责难或许伤到林老师的自尊心,所以他的反击也加强了力度,“我没有轻看普通人的意思,我这样想,也是出于尊重普通人,我认可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不认为哲人的生活一定高于他们。好像是你那种观点,才隐藏着轻看普通人的意思,从来没有反思过、按照习惯生活的那种人,活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框架中,你似乎会认为他们的生存状态比较低,还没有实现无限的可能。我根本上认为,实现无限的可能,也就是追求自由,并不一定是所有人的首要生活目标,我是多元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但你似乎持有一种一元论,认为所有的人,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是要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就像鱼活在水里,我的看法是活在水里也是一种幸福,不一定要向鸟一样跃出水面飞翔才叫生活。按你这种很高的标准来看,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缺乏意义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到‘自我塑造’。”
(我们把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归为“常人”,用来与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杰出的人相对立)
03
—
表面的妥协
我们的争论引起群中其它群友的兴趣,一位群友认为林老师是清醒地陈述一个事实。而我是在谈应然状态。两者谈的不在一个层面。
另外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回应,“世界上有很多种人的特质,有的是实干兴邦,乐观主义情怀,遇见高山险阻也是乌蒙磅礴走泥丸。有的人婉约派,念天下之忧而忧。也有人细心做事如手艺人绣娘、大厨、等。而每派人的幸福意义和生命本质都不同。而你属于乐观派,我也是。”
我这时虽然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感觉太复杂,一时说不清楚,就推说打字太麻烦,而不再辩论。
林老师也缓和了语气,他说到,“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争论,比如一个人站在地面上,理想主义者说你站得太低了,因而想把他拉起来,并且认为支持这个人应该站着的是在轻看他;但是现实主义者认为拔高了人性反而是对人性的伤害,尊重他就是让他以符合人性的姿势生活。到底是把人引向崇高的神性,还是让他安心处于自己较低的位置,这是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人性的自然位置?人应该处于何种位置才是最正当的。”
随后他又说到,“我也是随意感想,不成系统,其实我们的关注点不同,也算不上争论。”
我的回复是,“感觉问题的分歧来自于我们的方法不同,你是通过理性学习哲学来认识世界和人,我是通过修行和宗教方式来认识世界和人。”
林老师最后总结,“修行可以,我敬佩你能够修行和实践宗教。我的观点是,适合你的修行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宗教也不是只有‘自我实现’‘自我启示’型的,还有强调自我谦卑、虔敬和臣服的‘律法宗教’,你有点像慧能,我更推崇神秀而已。你浪漫地推崇人人皆是神,我更悲观,看到人性中的恶和罪,要求人先去服从法律规范而不是自我解放。”
对此,我就没再说什么,但我心中明白,我和他意见的分歧并不在此,而是在一个更加深层的世界观的差异。那么这个世界观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请留意这篇文章的后面部分,谢谢。
(观点的不同往往是由于世界观的差异造成,那么我和林老师最根本的世界观的差异究竟在何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