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华读《庄子.养身主》
养生的原理是什么?以“庖丁解牛”为例,人在世间行走,犹如以利刃解牛,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理),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余,以此保全人的天性,保持生命的本真。因此,培养自己具备透视整体的眼光,再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就可以安享天年。
01
—
学海无涯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一定会疲惫不已。既然如此,还要汲汲于求知,只能疲惫不堪了。善于养生的,不会赢得长寿的虚名;不善于养生的,也不会到伤残的地步。顺应虚静的自然之理,以此为原则,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培养活力,可以安享天年。
【解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过度的求知就成了欲望,会使自己忙忙碌碌、疲惫不堪,会使本真的心灵麻木,会扭曲生命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追求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智慧。什么是智慧?心灵虚静,蕴藏光明,顺应万物以自然。知道知识的来源和根本,把握事物之间的规律,保持淳朴的天性,不改赤子的纯真。缘督以为经,守住中道,顺应虚静的自然之理。
(学海无涯,知识如何可以穷尽)
02
—
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有一名厨师,替文惠君肢解牛。他手所接触的,肩所依靠的,脚所踩踏的,膝所抵住的,无不哗哗作响;刀插进去,则霍霍有声,无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艺怎能神奇到如此神奇的地步呢?”
这名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层次了。我最初肢解牛时,所见到的都是一整只牛;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完整的牛了;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是以心神感知牛,而不是用眼睛看牛,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连经脉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都没碰到,何况是大骨头呢!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肢解过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空隙,而我的刀刃薄得没有什么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宽绰而游刃有余。所以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新磨过一样。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部分,我知道不好处理,都会特别小心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然后稍一动刀,牛的肢体就分裂开来,像泥土一样散落地上。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意态从容而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极了!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解读】庖丁解牛我们都耳熟能详,生动形象的故事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神乎其技。生活就是艺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歌舞是生命的本能、自然的天赋。人生而带着枷锁,生活就是带着枷锁歌舞。技术熟练到炉火纯青时,往往会遭遇到瓶颈。如能再往上突破,就能上升为艺术,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艺术炉火纯青后再往上提升,就有了一丝莫名的韵味,那是道韵,神奇而不可思议。有了道韵时,枷锁不复枷锁,而是动人的节拍和旋律,生活和技艺是动人心魄、精彩绝伦的演出。领悟了道,我们生活就能如鱼入水,悠游自在;领悟了道,我们做事就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领悟了道,我们处世就能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领悟了道,我们人生就能玄妙神奇,不可思议。
03
—
右师独足
【原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译文】公文轩看到右师,惊讶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自然将他生成一只脚,但他的神情就像他有两只脚一样。因此知道他是自然如此,而非人为受刑。”水泽区的野鸡,走到十步开外才能啄到食物,百步开外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们不希望被养在笼子里。养在笼子里的野鸡,神态虽然旺盛,但并不愉快。
【解读】有些人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敬佩。但庄子文中的人更加洒脱豁达,尽管天生残疾,但根本不以为意。野鸡在笼子里虽然饮食无忧,但并不乐意,因为失去自由,无法亲近自然。人的身体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健全的心灵远比健全的身体重要,是以右师虽然只有一只脚但毫不在意。哀大莫过于心死,当一个人心灵麻木不仁时,身体只是躯壳,行尸走肉。而一个人的身体虽然萎缩,但心灵却依然可以充满蓬勃生机,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人就是如此。
04
—
吊念老子
【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哭了几声就出来。老聃的弟子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啊!”弟子又说:“就这样吊唁他,可以吗?”秦失说:“可以的。原来我以为老聃是至人,现在知道不是。刚才我进去吊祭,有老年人在哭,好像哭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好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这些人感触会这么深,一定是老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称颂,情不自禁地痛哭啊。这样做是在逃避天、违背真实,忘记了人所禀受的是什么。古人称此为逃避天所带来的惩罚。你们的老师偶然来到世间,是应时而生;又偶然离开世间,是顺命而死。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之情不能进入心中。古人称之为:解除了自然的倒悬。用油脂作薪火,油脂烧完了,火却可以传下去,不知它何时穷尽。
【解读】秦失表面上批评老聃,说他不能算是至人;实则借题发挥,劝人避开“遁天之刑”,以求抵达“帝之县解”:“县”通“悬”。庄子认为人应该安时而处顺,喜怒哀乐等过度的情绪反应是不必要的,哪怕面对死亡也是如此。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称颂和痛哭都是在逃避自然、违背真实,称之为“遁天之刑”。如果能够安时处顺,安于时机并能顺应变化,就不会因过度的情绪反应而伤害自身,心灵始终保持从容而平静,这叫作“帝之县解”:解除了自然的倒悬。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人的身体终将消亡,而心灵是不朽的,思想与精神可以恒久流传。薪尽火传,人的身体是薪,而心灵是永不熄灭的火。
《养生主》说明了人应该如何养生,“缘督以为经”:守住中道,顺应虚静的自然之理;“官知止而神欲行”:感官作用停止,用心灵观照自己,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做到游刃有余;“重内而轻外”:相由心生,贵在保全天性,保持生命的本真;“安时而处顺”:安于时机并能顺应变化,不会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而伤害自身;“薪尽而火传”:修心养性,重视内在精神涵养,如此不仅可以安享天年,而且可以死而不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