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行--读书与行路

818旅程 心镜818
2024-11-26

不知有多少人梦想仗剑走天涯,又不知有多少人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西藏不到十天的时间,行走了多少里不知道,但书本数却是读得有数。其中有两本书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01

行走的层次


她,伽人佳佳,是我打坐的良师益友。她第一个告诉我打坐冥想其实并不止于只坐。行走坐卧皆可进入冥想态,比如陈坤,就组织过走路噤语的冥想。

打开书一读,bingo,拼图般对上了。原来,他组织的便是“突然走到了西藏的噤语冥想”。本书正是以此为主线的!

序中读过金刚经的文学教授讲,“他的句法可能还不太完美,甚至不合语法的规范,但是,字里行间充满诚恳和力量。” 也写道:“陈坤在这本书里写了自己如何面对艰难,如何面对一夜成名,尤其是对于繁华的警惕,令人动容。”

说实在的,在飞机上迅速刷了一遍这本书,我确实动容了,不止一次流泪,泪点来得莫名其妙。或者如我之肤浅,并未发现不合语法规范或者不完美的句法,只是觉得为了那些人那些事而感动。不为陈坤,而更为了陈坤笔下那些行走的小朋友,也为了陈坤的真诚剖析分享。

我知道有人是不喜欢读“浅显”的书的,而我却不愿意读“难啃”的书。佛讲众生平等,众书亦是,你可以不喜欢读,但不要贴标签于书。哈哈…… 人亦如是,你可以与某些人并不同频,却并不需要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right?


陈坤说按自己的理解将行走分为五个层次:为了行走而行走、为了锻炼而行走、为了思考而行走、为了心静而行走、为了贴近本真的心灵而行走。其实分这五个层次的原则就是越高层的越贴近心灵、越直接;越低层的越是外在的、形式的、做给自己或别人看的。

而我便行走在这圣城圣宫边上, 是为了什么?又在于哪个层次?




02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如今已是个无人不知的热门词汇,但它出现的历史并不算很长。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那部所谓的纪实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优美的文笔触及了一个隐藏在喜马拉雅深处,神奇而美丽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1937年,美国好莱坞以当时美国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度娘这样描述这部影片:


一夜,飞机降落在一座狭长的山谷口,飞行员不知何故濒于死亡,四乘客安然无恙。第二天清晨,飞行员在临死前断断续续地说,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喇嘛寺,他们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食宿。


当他们正准备向香格里拉走去时,一位由十几个藏民簇拥着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汉族老人出现了。老人告诉他们,这里叫蓝月山谷,是进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耸人云的雪山叫卡拉卡尔,海拔28000 英尺以上。张带着他们爬山攀岩,几乎走了一天,最后穿过 一片云雾缭绕的林海,终于到达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


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数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习俗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 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时都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罪恶的根源,只有适度是完美的。这使 得香格里拉社会祥和安宁。


香格里拉有许多神秘、奇妙的事情。

最令人惊奇的是, 这里的山民都十分长寿,许多超过了百岁并显得年轻。

长期修持藏传密宗瑜伽的最高喇嘛有250多岁,理政香格里拉已百余年。

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离开了山谷,便会失去他们的年轻。



在香格里拉,康威和张以及最高喇嘛进行多次交谈,探讨了一系列宗教、哲学问题。康威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两方 面均十分优秀的年轻人。通过交谈,他已和最高喇嘛建立了 某种程度的“心灵感应”,而最高喇嘛也有意选康威做他的继承人——事实上,这也正是他们的飞机降落在香格里拉的真正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和观察,他们四人均认为香格里拉 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幸福的社会。康威迷恋香格里拉的优美恬静,巴纳德舍不下香格里拉丰富的金矿,布琳克洛小姐则准备 在香格里拉传播她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他们都不愿离开香格里拉。


只有马林逊总想回到英国,但路途遥远,又不能孤身一人回去。马林逊终于抓住了最高喇嘛辞世。马帮脚夫送货到香格里拉的机会,请求康威作伴离开香格里拉,而康威因为香格里拉喇嘛寺里另一位神秘的满清皇族小姐洛森的原因,同意跟 他们一起离开。

康威再次出现时,是在重庆的教会医院,他已丧失记忆,马林逊不知所踪,而在香格里拉看上去只有18岁的洛森,成了医生眼中“见过的最老的女人”,她在把康威送进教会医院 后,也很快死去。


在坐船回英国途中,康威在听肖邦的钢琴演奏曲时恢复了记忆。这时,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一种“宇宙的,遥远而非个人的 悲哀。当天夜里,他便独自一人悄然离去不知去向。


该影片连续三年打破票房纪录,并轰动全球。


20世纪70年代初,原籍福建的马来华人富商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了一家五星级酒店。郭boss本人酷爱《失去的地平线》一书,于是把他的酒店命名为“香格里拉”。同时,他也以高价买下了《失去的地平线》小说的中文繁体字版权,据说在他的每一个香格里拉酒店里,都能买到不同文字版本的这本书。


不止一个人会想到,《桃花源记》与《失去的地平线》的结尾部分也有着同样的着落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我最后问道,您认为康韦最终能找到香格里拉吗?”是啊,谁人都无法重返香格里拉。


那一刻我在酒店阳台上读书,也读不远处的布达拉。红的水杯黑的书,红的墙白墙的布达拉啊。书内书外皆圣宫。




03

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朋友圈一位极爱西藏的朋友推荐的,她奉为经典,时常晒上几页,我却只读了一半。


据说这本书希望每个人都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或者我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目前只能是读了一半就暂时搁置了。


本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记得去年行者老师推荐了《根道果》,作者是咏给·明就仁波切。当时以为明就仁波切是个姓或者名。到了那里,导游阿力说,仁波切的意思是智慧如大海般深遂的人。而一个纪录片中讲到,仁波切藏语的意思是人中之宝。


百度百科又说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本意指珍宝、宝贝。藏族佛教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通常称其"仁波切",而不叫活佛,更不直呼其名。故仁波切引申为藏族佛教信徒对活佛的尊称。


哪一个是正解不得而知。但这些现在喜欢未来依然会喜欢,现在不喜欢未来有可能会喜欢的书们,将是我们在西藏行中记忆中闪亮的星。




推荐阅读:

《神奇数学》

《灵性觉醒-未来的理想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