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齐物论》(I)
《齐物论》是庄子书中思想最为深刻、玄妙与精彩的一篇,与《逍遥游》同为庄子思想的代表名篇。感官让人迷惑于现象,理性让人执着于自我。“形如槁木”与“心如死灰”是修行过程,放下自我的执著,去除偏差的认知,摆脱欲望的控制,回到生命最原初、最本真的状态,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心灵复归于婴儿,虚而待物,与道相通。《齐物论》最难读懂,如能真正读懂就能道通为一,领悟到万物本无、未始有物的最高智慧。让我们通过良华老师的细心解读一同欣赏庄周的这部经典。
01
—
虚极忘我
【原文】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译文】南郭子綦倚靠桌子坐着,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漠然好像忘了自身。颜成子游侍立在旁,请教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如同槁木,难道心神也可以让它如同死灰吗?您今天靠桌而坐的神情,与从前靠桌而坐的神情不一样啊!”南郭子綦说:“偃,你问得正好!今天我做到忘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大概听说过人籁,却不曾听闻过地籁;即使你听说过地籁,也未曾听闻过天籁吧!”
【解读】《齐物论》以师徒对话开篇,老师坐着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进入忘我状态。学生惊奇,询问到底怎么回事。老师对学生的细心观察非常满意,提出了天籁、地籁、人籁的问题。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达到极点;守住“静”,完全确实。“身如槁木”: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心如死灰”:心灵虚静,回到生命原初本真的状态,身心合一,虚静无物,忘记了万物与自己的存在,进入一种与道冥合的精神状态。在旁人看来似乎是灵魂出窍,身心俱寂。其实是心灵摆脱了身体的束缚,与造物者相遨游,与天地精神独往来,逍遥不羁,悠游自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留连忘返。有时候也会忘记自身的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时心灵平静而愉悦,像是被滋润着充满蓬勃生机。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02
—
天籁之音
【原文】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译文】子游说:“请问其中的道理。”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息,名叫风。这风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则万窍怒号。你难道没听过狂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中高低错综的形势,百围大树上的大小窍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瓶罐,有的像瓦盆,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洼。发出声音时,有的像湍水冲击,有的像羽箭离弦,有的像呵叱,有的像吸气,有的像呐喊,有的像嚎哭,有的像呻吟,有的像哀叹。前面的风呜呜地唱着,后面的风呼呼地和着。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强风过后,所有的窍孔都寂静无声。你难道没有看见这时草木还在摇摇摆摆的模样吗?”
子游说:“如此说来,地籁是众多窍孔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萧管所吹出的声音。请问天籁是什么呢?”子綦说:“风吹万种窍孔,声音各自不同,但都是由窍孔自己去发声。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使它们发声的还有谁呢?”
【解读】庄子对大自然的观察十分细微,对风吹窍孔发出声音的描写精彩绝伦,只有用心灵去观察、去聆听,才能欣赏美妙风景、聆听天籁之音。人籁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那什么才是天籁呢?
人籁出于萧管,引申为人间音乐,音乐总有特定的旋律、技巧与意图,可以比较竞争而分出优劣;地籁出于大地,由风与众窍配合演出,花样繁多令人无从比较;天籁则需超越比较之心,化解因果的观念,并且重点也由“能听的声音”转变为“能听的主体”,亦即只有通过个人的觉悟,才能领悟天籁之意。
使窍孔发出声音的不是窍孔,也不是风,而是天;使耳朵听闻声音的不是耳朵,也不是声波,而是心。万物为“有”,天为“无”;身体为“有”,心灵为“无”。“有”生于“无”,因“无”才能成其是、存其性、显其能。心灵回到原初和本真状态,虚而待物,方能聆听天籁之音。
(何为天籁之音)
03
—
人心的焦躁
【原文】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魄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译文】大知识广博通达,小知识精细分明;大言论疏谈平凡,小言论喋喋不休。人们睡觉时心思纷扰,醒来后形体不安,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每天勾心斗角。有人善于伪装、有人心机深沉、有人思虑缜密。
小恐惧提心吊胆,大恐惧失魂落魄。他们发动攻击时,好像射出利箭,专门针对别人的是非下手;他们按兵不动时,好像赌咒发誓,要求每一次都非胜不可;他们精神衰颓,好像季节步入秋冬;一天天消沉下去;他们耽溺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没办法回复本性;他们头脑闭塞,好像被箱子封住,愈来愈老朽枯竭;这种接近死亡状态的心,无法让它恢复生机。
他们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时而忧虑,时而叹息,时而反复,时而恐惧,时而轻浮,时而放纵,时而张狂,时而作态;这些表现就像声乐从虚孔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发而成。它们尽管日日夜夜不停地轮流出现,却不知道是从哪里萌生。算了吧,算了吧,一切都是偶然如此,大概这就是它们出现的缘由了!
【解读】庄子不但对大自然体察入微,对人世也是洞若观火,对人心人性的描写入木三分、生动传神。读到此段文字,我忍不住感慨人心人性总是相似的。尽管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感觉庄子描写的就是现代人的人心与人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分生动形象。
人为何会迷失了自己的心灵家园,成为自己的枷锁与囚笼,有如此多复杂的行为与情绪?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树上的苹果,有了知识被驱逐出了伊甸园。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一辈子都在寻求像母亲子宫那样既温暖又安全的庇护所。人生是心灵的返乡之旅,过程中有许多痛苦、迷茫和困惑。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信仰。人有了区分,就有了知识,有了欲望,循环往复,愈演愈烈。
现代社会人们区分愈来愈精细,知识爆炸性增长,但依旧欲壑难填。老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弊端十分清醒,曰: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守住根本,就会胡乱作为,陷入凶险之境。道是一,是整体:区分越精细,离道愈远;知识愈多,偏离智慧;欲望愈盛,迷失本性。
现代人上不及天、下不着地、中不系人、内不在己,心灵如浮萍随波逐流、漂泊无定。知常曰明,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无知无欲、返璞归真,心灵复归于婴儿。唯有赤子之心,方能悟道,回归家园。道是万物的母亲,亦是心灵的归宿。
(现代人和古人同样无法免除心的焦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