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着“干净又卫生”,生吞了多少大肠杆菌?
在广大美食家心中,印度已成为刻骨铭心的白月光,一位名叫刘庸的中国美食博主却常驻于此。
在品尝印度街边美食时,刘庸老师总喜欢念叨一句“干净又卫生”。
有人说,这是类似“阿弥陀佛”的退魔真言,能度化食物中蠢蠢欲动的菌群。
还有人说,这是一首形式特殊的五言绝句,寥寥几笔便描摹出作者面对的危险。
印度街头巷尾的厨具,都在向外邦人的肠胃递送挑战书,刘庸却总能坦然接下。
一锅仿佛传自英国殖民时期的老油,为炸鸡增添几分岁月的粘稠。
凝重的历史,在刘庸的钢铁肠胃里打了几转,便化作滋养的良药。
食用过石油炸鸡,汉子饱经风霜的脸上,呈现出美颜拉满般的红润。
印度民间大厨不拘小节的烹饪方式,也时刻拷问着食客的勇气。
在高汤中浸润多年的灵活手指,向托盘中递送小吃脆球,及时填补干瘪的胃。
老板不经意的手部动作,或许才是为这道街边美食提鲜的关键。
或许正是这股别样的滋味,让嗷嗷待哺的食客无法自拔,顺势勾动了观众腹中的馋虫。
从容面对金手指功效的刘庸很快会发现,更艰辛的挑战来源于食材本身,芦荟汁便是他的一生之敌。
手艺人用叉子刨下芦荟果肉,再加入特色调料及胶状液体,搅拌均匀,一杯秘制芦荟汁就制备完成。
地道的芦荟汁,时常在脱离液态的边缘徘徊。
一饮而尽的豪迈被彻底封印,咬不断,理还乱,是粘稠,别有一番滋味在喉头。
每次握住杯子,对刘庸来说都是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胜利的曙光让勇士眉头紧锁,喝干杯中的最后一口琼浆,难度不亚于徒手横渡印度洋。
和这位礼仪之邦的来客厮混久了,某些摊主学会了及时续杯。
老板不合时宜的如火热情,让刘庸脸上增添了几分乡愁。
印度厨师总会给食材抹上明艳的色彩,希望在挑选食物阶段就劝退挑战者。
将水果研磨捣碎之后,加入秘制黄汤和辣椒粉,一盆水果捞生出原汤化原食的寓意,也具备了从视网膜直入括约肌的威慑力。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刘庸老师,在把这坨糊糊送入口中前,显然也需要经历一番心理建设。
待下口时,不等肠胃示警,双眼就先向大脑发出了屏蔽申请。
颇具克苏鲁风味的红色系珍馐,光看一眼就让人san值归零。
这些食物的味道显然和它们的色彩一样狂野。
即使是修炼出钝感力的食客,也需要痛击额头,才能遏制那股鲜活的冲劲。
然而中国胃与印度食物之间的鸿沟,显然不能总凭借勇气填平。
在某个平平无奇的夜晚,苍蝇馆子出产的美食,彻底封印了刘庸的语言能力。
厨师手上积攒的细密汗水,混合仿佛产自消化道的馅料,为面饼注入底层劳动人民的气息。
这份婆罗门无缘尝到的珍馐,也绊住了刘庸跃跃欲试的舌头。
江湖传言,这份刘庸罕见没能留下试吃影像的食物,即将终结他的吃播生涯。
但熟悉刘庸过往战绩的粉丝都明白,这对庸子来说只算是清风拂山岗。
毕竟,在新冠病毒尚未席卷世界的年代,他就已细品过恒河的包容。
刘庸也时常走上街头,手把手带观众摸索这个国家的脉搏。
或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偶遇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内衣经销商。
或是在污水四溢的小巷,邂逅一只踏浪而来的海盗狗。
或是漫步在暮色四合的加尔各答,把在树坑下安家的人们装进镜头。
那时我们才会想起,那些让我们肠胃痉挛的美食,不过来源于另一个民族的日常。
无论是炮制美食的印度底层人民,还是围观庸の奇妙冒险的我们,都被牢牢束缚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
生活无处不在,灌下一杯又一杯恒河水和芦荟汁,反而更像是一种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