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最新发现:新冠病毒可经排泄物传播+香港科大研发仿生眼 高清夜视胜人眼
香港科大研发仿生眼 高清夜视胜人眼
图:范智勇(右三)、顾磊磊(右二)及其他团队成员研发出立体的“电化学仿生眼”\科大提供图片
【大公报讯】记者练怡兰报道: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最近研发出全球首款3D立体人造视网膜,为失明人士带来新希望,而且其功能不单比现时的义眼优胜,甚至能超越人眼,没有盲点之余,还可接收更高解像度的影像,甚至有夜视功能。团队表示,明年将进行实验测试,预计10年后可应用于临床上。
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范智勇和该系博士顾磊磊领导的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合作,花了九年时间,终研发出立体的“电化学仿生眼”。仿生眼整个结构,很多都是参考及模仿生物的眼球结构,例如氧化铝人造视网膜是立体的,跟眼球背部的一样;视网膜上面装有大量纳米线感光器,做法则是将感光材料钙钛矿填入人造视网膜,概念同样模拟人类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团队再以液态金属线,模拟人类眼球后的神经线。
毋须外置电池
他们在实验中,将纳米线感光器连接到人造半球形视网膜后面一束束的金属线上,成功复制了视觉讯号,预计将纳米感光器直接连系至视障患者眼球后的神经线,将可重新接收光讯号。团队更相信,使用不同的纳米材料来提高感光器的敏感度,以及可视光谱范围等,人造视网膜还可看得见红外线,令仿生眼可看到人类眼球看不到的影像。
除了参考人眼外,八爪鱼亦成为他们的取经对象,解决了盲点问题。范智勇解释,人眼感光细胞所收集到的讯号,会先聚集在视网膜的一点,再从视网膜前方往后传送到大脑,因而在人的视觉上会形成盲点,但由于每个散布在人造视网膜上的感光器,都可以独立透过其后方连接的液态金属线将讯号传送至大脑,故毋须经过视网膜的某一点,因而不会产生盲点。
此外,仿生眼上每个感光器都可以像太阳能电池般运作,经进一步改良后,可成为能自我供电的图像感应器;而且人工视网膜的感光器密度比人眼的感光细胞更高,意味成像更高清。
有关研究结果近日于科学期刊《自然》内发表。范智勇表示,明年将进行动物实验,预计10年后仿生眼可让失明人士使用。
目前市场上的义眼,其实为外置电线眼镜,仅以2D平面感光器接收视讯,而且其影像像素亦低,须外置电线。
关心香港未来,
就关注香港梦(微信ID:HongKong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