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著名中药学专家、我校凌一揆教授入选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名单
4月20日,由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致敬代表人选名单正式出炉。著名中医学专家、我校凌一揆教授名列其中。这份名单,也是一部四川科技的发展史,折射出我省科技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物介绍
凌一揆,男,1925.02~1992.02,汉族,重庆市(原四川省)永川县人,1944年参加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审组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组召集人、北京“九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振兴中医领导小组成员、四川省高校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等学术兼职。并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等职。
1942年考入四川国医专科学校,1943年转入四川国医学院,1944年毕业于四川国医学院,留校任教。1946年学院因故停办而离校。1946年筹办《中国医学》月刊,任主编,1947年元月出版第1期。1948年回永川开业行医,从事医疗。1954年到成都参与“全省中医代表会议”筹备工作,1954年5月调任成都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全国首批四所中医学院开办后,参加了成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工作,并组建了本草方剂教研室,奠定了中药学学科基础,是成都中医学院的建院元老。1957年主编了成都中医进修学校自用的《中药学讲义》,提出了“中药研究工作必须与中医临床经验相结合”的“医药结合”思想。
1959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中药本科专业,初步奠定了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基础。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凌一揆先生负责,以成都中医学院名义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讲义》;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修订出版第2版;1977~1984年,更名为《中药学》,修订出版了第3-5版,其中第5版《中药学》主编署名凌一揆。在教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同类教材的编写模式和基础,也是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的开路先锋。主讲《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效果好。
1975年评为教授。1977年成为我国第一批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招收了第一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都中医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招收了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7人次;还协助指导多名研究生,对中药学学位点的创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并成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倡“系统中药学”(即一级学科、大中药学),注重继承与发扬、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崇尚创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任文献研究所所长、中药研究所所长、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成都中医学院副院长及名誉院长。
1985年应邀赴日本访问、考察和讲学,建立了与日本共同合作研究中药的友好关系,具有“中药现代化”的国际视野。1988年赴瑞典哥德堡大学讲学,受到瑞典药学界朋友的敬佩。还与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学在世界的影响。1991年系我校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我国中医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出了卓越贡献。
凌一揆教授在教材建设、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创建、实验室与标本馆建立、高等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药现代化研究、产学研结合、学术传承等方面开拓创新,成绩卓著,对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学术和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往期推荐
“一针”扎出高科技
密境之钥,待您亲启(四)
你是我的眼——眼科学院简介
资料来源 | 成都中医药大学官方公众号
图文排版 | 谭云
文章校对 | 蒋一凡
责任主编 | 支媛、肖晓琳、张婷慧、李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