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来长沙博物馆看一场 “砂与火之歌”玻璃大展
假若人把玻璃观望,
双目乃会久滞其上;
倘使他愿看透玻璃,
他定能窥见那天堂。
——乔治·赫伯特《炼金药》
我们大多数对玻璃漠不关心,因为它已经成为窗户、镜子、碗碟等,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当玻璃出现在博物馆里且不仅仅是玻璃展柜时,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个并不熟悉的玻璃世界。
玻璃是一种呈固体的非晶态人造材料。从原料和制作过程来讲,石英砂(二氧化硅)加上泡碱、草木灰作助熔剂和石灰石作稳定剂,经过高温熔化、成形和退火,便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因此,玻璃也被誉为“砂与火”的艺术。
长沙博物馆“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将于中秋佳节(9月10日)免费开放。展览从玻璃的诞生讲起,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的325件组世界古代玻璃为基础,结合国内出土的55件套玻璃器,共同呈现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五彩斑斓的玻璃世界,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1
一种古老的人造材料
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玻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早在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玻璃。直到公元前16世纪以后,玻璃器才被较为广泛使用,其范围也扩大到了伊朗高原、希腊爱琴海等地。
早期玻璃大多是深蓝色或天蓝色,而且不透明,这是模仿青金石与绿松石等宝石的颜色而制成,这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有关——认为这两种贵重石头拥有某种特殊力量。
玻璃领饰
公元前16—前13世纪
北美索不达米亚
△乌瑟克大型项圈领饰,古埃及的贵族酷爱佩戴,象征社会地位、财富和身份的不同。
最初的玻璃器受生产技术的限制,都很小巧,大多采用卷芯法技术制作而成,看起来和棒棒糖有些相似。这种技术在当时不仅费时还需要高超的技巧,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掌握。虽然同时期的玻璃工艺还有缠绕法、模具铸造法等,但生产规模都比较小,制作难度也大,产量较低,玻璃便成为极其珍贵的东西。
长颈尖底瓶
公元前15世纪
北美索不达米亚
△早期卷芯成型玻璃的代表。这类器皿主要用来盛放昂贵的香油、香料和化妆品。
爱神与战争之神——伊什塔尔之星玻璃吊坠
公元前14—前13世纪
北美索不达米亚
△吊坠上面的八角星图案与西亚神话中的女神伊什塔尔有关。伊什塔尔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崇拜和思想观念中有重要地位,是星神之一。
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比较晚。西周墓葬出土的费昂斯珠管,其原材料及烧制过程和玻璃类似,但内部的砂粒尚未完全熔融,可视为玻璃制品的前身。而真正的玻璃,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距今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
玻璃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83年长沙市砚瓦池运输公司M8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典型的仿玉玻璃器。此类玻璃璧集中出土于湖南地区尤其是长沙楚墓中,采用模具铸造法,属于本土铅钡玻璃。
2
最华美的奢侈品
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这与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玻璃是最常见的便宜普通材料截然相反。玻璃自产生起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漫长岁月,直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时期吹制法发明之后,才逐步转变为日常用品的材料。在此之前,玻璃以其美丽的色彩、极少的数量,一直是少数上层人士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花瓣纹玻璃杯
公元前5—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
西亚
△此杯使用最优质的无色玻璃和模具铸造法制成,形状源自此时期的银器和铜器,一般用于宴会、祭礼和献酒仪式,在古代被视为奢侈品。
有模吹制、悬垂压花法、千花工艺等兴起,“马赛克”继续发展,玻璃制品的纹饰愈加丰富,玻璃工艺走向成熟,在罗马帝国被大量使用并向外广泛传播。其中,马赛克玻璃炫彩夺目,常见应用于宗教殿堂、宫廷浴室等。千花玻璃在古希腊和罗马非常贵重,也是罗马帝国玻璃制造业走向绽放的标志。
马赛克女性图案玻璃镶嵌片
公元前1—公元1世纪
(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
埃及
焰火纹千花玻璃碗
公元前1—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
东地中海地区
金带玻璃瓶是一种特别华丽的早期罗马玻璃香水瓶,被视为古希腊之后,地中海地区高度发达的古代玻璃制作技术巅峰。制作工艺涉及夹金、有模吹制和特殊着色等。金带玻璃在当时无疑是贵族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但是随着玻璃吹制工艺的普及,它们很快被自由吹制而成的透明玻璃器皿代替。
金带纹玻璃瓶
公元前1—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
意大利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进口的玻璃器是士族大户“斗富”的宝物之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伊朗高原,这时候正是萨珊王朝(西亚大部分地区)时期。萨珊玻璃器皿造型古朴,喜欢用连续的圆形做装饰。我国六朝世族大墓出土的萨珊圆形磨花玻璃器均为稀罕珍品。直到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依然高于黄金。
凹圆形磨花玻璃碗
公元5—7世纪(萨珊王朝)
伊朗
3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由于玻璃器华美、昂贵,在历史上与黄金、白银、宝石一样,是重要的贸易商品。玻璃作为从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贸易品之一,同时玻璃技术也由西向东逐渐传入中国。
春秋末战国初,原产于地中海东岸的玻璃珠饰沿着中亚地区传入中原,并带来了蜻蜓眼制作技术,成为东西方古代贸易、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例证。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玻璃制造业的发展,一些典型中国风格的玻璃制品随之产生,其中以仿玉玻璃璧、剑饰和印章最具特色。这些玻璃制品相对集中地出土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战国晚期墓葬中。
蜻蜓眼玻璃珠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M2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随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明有了更直接的接触。玻璃吹制技术的革新发展,推动了玻璃制造业的世界大流行,不仅盛行于罗马帝国,还远播至西亚各地,并通过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和日本,影响深远。
带柄玻璃瓶
公元3—5世纪(罗马帝国)
东地中海地区
△古希腊罗马常见的玻璃器造型,是自由吹制成型,流行于地中海东岸,对萨珊波斯银壶和我国瓷器均有深远的影响。
扁弧形口玻璃壶
公元6—7世纪(拜占庭帝国)
耶路撒冷
△六棱腹是拜占庭玻璃瓶和壶的特色,扁弧形口在古希腊-罗马玻璃壶、萨珊波斯银壶和我国瓷壶上均可见,在地中海到东亚广为流行,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实物见证。
到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帛画上可见磨花玻璃器,为萨珊玻璃或带有萨珊风格的早期伊斯兰玻璃。这些异域玻璃器常盛放鲜花,或托于菩萨手中,或供于佛前。宋辽时期,伊斯兰玻璃瓶输入中国并成为贵族佳器和佛寺珍品。其中辽代贵族墓中出土不少伊斯兰带把玻璃瓶和银质执壶。经由中国,带把玻璃瓶传至日本,珍藏于正仓院。带把玻璃瓶是文明交融的见证物。
磨花玻璃杯
公元6—7世纪
伊朗
自由吹制带把玻璃瓶
公元9—10世纪
伊朗
丝绸之路上的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互动。玻璃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直接见证,为丝绸之路增添了绚丽灿烂的色彩,同时也证明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展讯
展览标题
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
展览时间
2022年9月10日-2022年12月11日
展览地点
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
(展览免费开放)
来源:本文转载自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参考资料:
1.《玻璃器史话》 安家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
2.《瑠光异彩——平山郁夫藏丝路古代玻璃精选》 [日]黄山美术社|新华出版社,2021.5
3.《玻璃的世界》[英]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著,管可秾译|商务印书馆,2021.12
往期推荐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很多人只看到了展览,而不了解展览背后的付出……”
莫高星夜,重现灿烂记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犍陀罗——东方文明古国冶金术展》8月18日顺利开幕!
以“侨”架“桥” 同心逐梦!|鉴钟文化喜迁北京华侨大厦
东方文明古国冶金术展1|猫女神奠基铜钉: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崇尚猫?
对文明起源的一次灿烂回眸:《东方文明古国冶金术展》即将推出
关注鉴钟君
一起品味文物之美
鉴钟·黄山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