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小年:中日经济惊人一致的8个地方

人文学会 海派评论 2019-12-18


1、战后日中两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当大的相似性,仅仅在时间上相隔三十年而已。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始于1950年代中期,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备需求拉动之势,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约在30年之后,即1970年代晚期,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亦跨入高增长阶段。日本经济经历约二十年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其间年均增长率达10%。1970年代中期,在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之下,日本增长率从10%降至5%左右的区间。而也是30年之后,即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慢。


2、大致而言,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轨迹非常相似,只是在时间上中国晚日本三十年。经济的高速成长-放缓-泡沫-泡沫的破灭,同样的经济现象,如果时隔三十年在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先后上演,那么这是纯粹的历史巧合,还是背后有着普适的经济学逻辑?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以为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共同经济规律。


3、在1980年代下半期,日本央行在日元升值之后,为了保持日本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因而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刺激性货币政策;正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日本经济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这一泡沫在1989年破灭,日本经济由此陷入长达20多年的衰退和半衰退。在时隔三十年之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形成和日本经济的完美对应?



4、中日两国的经济起飞,均为投资驱动:日本战后的前二十年,投资增速远超GDP增速;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同样的现象。两国的经济起飞,均适逢一个无法替代的有利外部条件,即美国的巨大市场。


中日两国在国内市场没有成熟之前,均同样利用了海外市场。而在工业化资本积累完成之后,投资动力逐渐衰竭,政府则更为积极地走向前台,替代民营企业充当经济增长火车头。


5、中日两国政府都运用凯恩斯主义政策,人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政府的政策刺激,特别是货币政策,在中日两国均未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作用,反而有效催生了资产泡沫。


两国所遭遇的经济问题也有类似之处:日本的泡沫破灭之后、中国的高速增长结束之后,即工业化完成之后、资本积累所带来的投资驱动力衰竭之后,经济本来要转为依靠创新,此方面中日两国均表现出创新乏力。


6、尽管日本企业在改进型创新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工艺、材料创新上一直取得进步——从而使日本企业在精密制造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企业在颠覆式创新方面乏善可陈,一直落后于美国,近些年来甚至被韩国和中国的企业超出。


依我个人浅见,原因不在于日本人口老龄化,而在于经济结构老化以及公司管理体系和经营思想老化,并未跟上迅速变化的技术和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日剧《我,到点下班》剧照

7、中国的民营企业本来是产生于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天生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创新的代表性企业,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优秀代表——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后工业化时代欲寻觅新的增长动能而不得。只有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力、走出目前低谷、迎来发展机遇。


8、依我个人观察,过去20年中,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改革方面力度最大者当属小泉内阁:小泉内阁清理银行坏账、重建经营秩序,保持了日本经济稳定,而安倍经济学只是凯恩斯主义的翻版,不可能激发日本企业的创新活力。因此,就创新方面而言,日本企业或仍要落于美国企业之后,仅保持在渐进式创新、改进式创新方面的工艺和材料领先。


(摘编:金融家智库)


— END —

何谓“社会达尔文主义”?

为什么说“乾隆盛世”是可耻的?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和阶层吗?

施一公: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历史的清晰、简洁与凝练,可能是一种假象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