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场之外的“战争”,比战场之上更加激烈

自由的海豹 自由的海报 2023-02-15


 


新闻是世界史的秒时指针

——叔本华



1928年,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发动第二次北伐。在国民革命军抵达济南之时,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向济南增兵,阻挠北伐。

中国内战,日军凭什么干预呢?原来一战中,日本借口向德国宣战,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战胜吴佩孚,山东又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划给张宗昌的地盘。

日军与奉系关系暧昧,在山东互为表里,有一定程度的同盟关系。因此革命军北伐,日军才要横插一手,节外生枝。



@191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决定:德国在山东的所有经济性权益让于日本,德国租借地及其他政治性权利交还中国。由于日本反对,最后的条约文本只写明德国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有关“交还中国”一字不提。

1928年5月1日,北伐军占领济南。3日,日军进逼济南与北伐军交火,掩护奉军后撤。同一天,日军闯入山东交涉公署,将外交官蔡公时割去耳鼻虐杀。7日,日军向蒋介石发出了12小时的最后通牒,要求蒋严惩有关军官,解除抗日武装,撤至胶济铁路20华里以外。11日,日本占领济南,烧杀抢掠,造成6123人罹难、1701人伤残,史称“济南惨案”。

中日济南交火后,引起国际新闻界普遍关注。中方想痛斥日本狼子野心,获取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有理说不出,百口莫辩”。日方则趁机占领舆论场,颠倒黑白,把济案变为了施暴者的“一言堂”。


济案发生后,日军得益其在1920年代铺陈的新闻网络,在媒体上反应迅速,统一口径将冲突原因归结为北伐军大肆抢劫当地日侨。到5月3日,日本东方通讯社连发7篇报道,从不同角度增加细节,润色添彩,完全将日本士兵塑造成了无辜的自卫者,被迫抵御北伐军对侨民的侵害。

东方通讯社报道一发,被英文媒体争相转载,保侨之辞甚嚣尘上。为了唤起国际舆论的“反华情绪”,日通讯社还将济案与“南京事件”联系,称济案是一年前“南京事件”的重演。


@南京事件,即“炮轰南京事件”,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京,引发排外抢劫,数名外国侨民遇害。停泊在江面的英舰“良美拉尔特”号、美驱逐舰“诺亚343”号、“泼利司登344”号向南京城内进行猛烈炮击,炸死炸伤中国军民2000多人


垄断中国新闻的英系报刊,在“济南事件”上明显受到了日方影响。5月初,两家最大的在华英系报纸《字林西报》和《大陆报》都大量援引日方对此案的叙述,连发《士兵目无法纪,蒋介石无力约束,事态失控》《南方部队大肆劫掠》《面对南京的诽谤,日本已失去耐心》等专栏文章,指向性明显。

面对日本将济南惨案与南京事件的无端联系,英系报刊也鹦鹉学舌。《字林西报》称,“济案是国民党重演'南京暴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北伐军队是出了名的到处抢劫且粗鲁傲慢”;“日本在山东拥有巨大的利益,出兵保护理所当然”。《大陆报》还称,“人们在了解了英国人在中国(南京)的遭遇后,很难苛责日本出兵保护其在华侨民生命安全的做法。”


@《字林西报》用漫画讽刺北伐军是横冲直撞的“路霸”

不仅如此,英系报刊还借题发挥,上升到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大陆报》称,“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事件,都会把在华的外国居民拽回几个世纪之前,无论上海的生活条件如何现代,他们仍然活在未开化的中世纪。”《字林西报》挖苦道:“中国人难道就不能长点脑子吗?收回(汉口)租界有什么好处?劫掠南京又有什么好处?就算南军将济南城的日本人全杀完,又能得到什么好处?中国一直迫切地希望被平等对待,但通过一桩桩类似的事件,只会离文明世界越来越远。”

说来奇怪,英媒如此搬弄是非,有什么目的呢?英系报刊为何要在事实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如此轻信日本一面之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四点原因:

其一:一战以后,英法意日为国际联盟四大常任理事国,彼此之间会互相照应,以维护战后世界格局。
其二:英日同盟虽被中止,但日本仍然是英国在远东维持战略平衡的伙伴。

其三:英系报刊为上海英国侨民控制,这些侨民由于长期离开母国,有一种以“租界”为中心的价值观。随着中国统一,收回主权事业的进展。英侨民担心他们在上海的特权受到威胁,因此为日本在山东的特权撑腰。
其四: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阶段,长期的战争给外界留下了“无序”“混乱”的刻板印象(类似当代的阿富汗、叙利亚)。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脱亚入欧,在国际上形象较好,信息源显得较为“可信”。


@《字林西报》在1931年日发行量8000份,与国民党官方喉舌《中央日报》相当。1937年,日发行量达到10400份,占整个中国英文报刊市场的16%以上


英系媒体在中国问题上一言九鼎,一时间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被亲日宣传搞得乌烟瘴气。在这种情况下,却有几家外刊顶住压力,成为了一股清流。

与英系报刊的“助纣为虐”不同。《密勒氏评论报》和《北京导报》两家美国报纸倒说了不少公道话。《密勒氏评论报》没有引用日方的报道,而是转述前线记者田伯烈(H.J.Timperley)提供的新闻,称:“北伐军进入济南时是一片和平景象,堪称典范”;“蒋介石士兵对外国人颇为友善”;“济南冲突的原因是日本士兵向国民党士兵开火。”

《密勒氏评论报》还质疑日本在济案的动机,认为济案是日本保护北方军阀的一场军事行动,是日本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而制造的一场国际纠纷。面对英系报刊对日本的偏袒,《密勒氏评论报》毫不留情地指责英媒倒向日方,沦为日本宣传的代言人。《北京导报》立场没那么鲜明,但也说明要对日方的信息警惕。该报评论道:“无论事件因何而起,都不可避免地激起了中日两国民众愤怒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谴责任何一方都要尤为谨慎。”

虽然相比日发行量8000份的《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只是周发行量5000份的小报,并不足以逆转舆论场“一边倒”的状况,但其公正客观的报道,还是为外界了解济案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美系报刊为何仗义执言?除了因为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的竞争关系、美国20世纪的知识界理想主义氛围、美国的贸易自由理念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该报一半的订户是中国知识分子。

无论怎么样,美报毕竟雪中送炭,殊为可嘉。那么“当事人”中国又在干什么呢?原来,南京政府直到5月5日才将报道见诸报端,且只刊登在《字林西报》上。称交火源于日军无端逮捕了国民党宣传人员。可惜的是,这篇姗姗来迟的报道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与美系“队友”的报道产生了冲突,引起了读者的怀疑。二是在侧重上避重就轻,忽略了日军更严重的暴行,相当于在宣传角力上自废了武功。

@字林西报大楼,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7号

中方为何反应如此微弱,又如此缓慢呢?原来在冲突爆发前,北伐军为了孤立奉军,切断了济南通往外界的电报线路。济南的通讯完全依靠城里两座无线电台,一座由日本控制,一座由国民政府控制,5月3日冲突爆发后,日本士兵随即破坏了国民政府的电台,使日本电台成了济南与外界通讯的唯一渠道。破坏无限电台不仅阻止了中方新闻的传送,还妨碍了南京与济南的常规通讯。据报道,当时南京政府要联系蒋介石,也只能先传电报到济南150公里外的兖州,再通过传令兵递送消息。

南京连蒋介石都联系不上,怎么能知晓前线原委呢?只能是听天由命,任由日方歪曲事实,坐失新闻传播的黄金时机。


另外,当时中国也缺乏向外表达观点的信息渠道,只能借租界报纸申明立场。在宣传战落下风后,南京政府甚至派多位高官作为特使前往西方各国,就济南案公开演说,请求同情。其中,伍朝枢派往华盛顿,王宠惠派往伦敦,汪精卫奔赴日内瓦,胡汉民和李石曾前往巴黎,孙科前往海牙和柏林。如此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堪称国际外交领域一大奇观。

济南案一个月后,日军就炸死了奉系军阀张作霖。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至此,北伐结束,南京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济案后,张作霖先表示出要给日军供给弹药,后又要求日军全面撤出中国,在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方炸死


统一全国后的南京政府,经历过济南案的惨痛教训,意识到了宣传战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国际科、颁布《外报登记办法》、渗透英文媒体等方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套国际宣传体系。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进逼华北。中国终于和租界报刊产生利益一致,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盟国更是在反法西斯宣传战上群策群力,一致对外。在盟军山呼海啸的攻势下,日本很快成为了国际舆论的众矢之的。


通过济南惨案引发的舆论场角力,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冲突中,舆论阵地尤为重要,丝毫不亚于战场得失。而舆论对抗的差距,也反映了对抗双方的实力差距。宣传战服务于战争,且受战争支配,在战争中四面树敌,宣传上势必也会四面楚歌。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只有身怀利器而不露,三寸之舌而不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R
推荐阅读



S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