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人的真实情况,超出你的想象

野马财金 2023-02-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秦朔朋友圈 Author 秦朔

“缠论”曾经风靡全国,忠实的信徒已成长为游资大佬。“缠中说禅”大师虽驾鹤西去,留下的手稿整理成《缠论实战法》,点下方名片,关注“五羊策市”,打暗号“缠论”索取《缠论实战法》电子书。

“大江湖”微信号:dajh203;加我,私下交流

作 者:秦朔
来 源: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12月7日,《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发布,这一天也被称为“全国解封日”。
不可避免地,大面积感染也开始了。
我们一家在上海,弟弟一家在广州,薛老师妹妹一家在昆明,还有身边或外地沾亲带故的,几周内,此起彼伏,几乎无一例外都阳了,只是时间略有先后。我最担心的是爸妈,在开封生活,80多岁了。还好一直正常。
上上周,开封家中保姆阳了,不能来上班。我们一阵紧张,但爸妈挺住了,他们也不怎么出门,没有感染的症状。薛老师是学医出身,在京东上抢了一个血氧仪,给他们寄了过去。
12月26日中午,我在家写作,薛老师从公司回来,一进门就说,老头老太太都阳了。这两三天微信群没有他们的声音,打电话过去,我妈的手机,我爸接的,她有点预感不好,果真,我爸的嗓子一听就感染了,又和我妈通了话,发现她说话有点迷糊。保姆已经好了,这天在,刚收到血氧仪,赶快打开测,一看血氧饱和度只有87、88。薛老师说,这肯定不行,再往下掉有危险的。
我们一边联系父母小区里的朋友,看谁家有制氧机,能不能借来用用。一边联系医院,弟弟有同学在医院工作,一问,一床难求,问了几家都是如此。我找的朋友说,今天实在没办法,医院也在想办法扩容加床,估计明天可以。朋友还建议,如果能扛住,不一定去医院,老人折腾来折腾去也很麻烦。
最后是弟弟的朋友联系到一家医院,老人护理部刚好有个人下午出院,有个空,我们赶紧找了邻里的朋友把我妈送过去。一输上氧,血氧饱和度很快上来了。第二天上午做肺部CT,因为做的人太多,排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才做上,结果CT机又累出了毛病,只好下午再做一次,还好不是白肺,只是有点炎症。
我28日赶回家中,晚上在医院陪护妈妈一夜,她不再发烧,主要是喉咙疼,牙也疼,一开始连水也喝不进去。自己站也站不住。喉咙里经常是“吼吼”的响声,吐痰很费力。经过输液、雾化等治疗,这两天可以喝一点水、牛奶、面汤,也能吃两小口馍和一点小面包,不过要是一段时间不输氧,血氧度又会掉下来。喉咙没那么疼了,但咳嗽吐痰还是挺辛苦,看的揪心。她体质本来就比较弱,白天还清醒,晚上说话,有时就有些糊涂,睡的也不好。总是问何时能够回家。
上天保佑,妈妈能尽快康复,否极泰来。
流行病学家说,此次新冠的感染率上升速度是超预期的。对老人特别是身体本来比较弱,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病毒尤其不友好。听医院一个护工说,她家一个老人住在养老院,发高烧,咳嗽难止,弄回家两天,再送医院,到医院痰没有吸出来人就走了。
疫情三年,对爸妈身体的打击都很大。我爸原来每天坐公交车去大学的游泳馆游泳,疫情后游泳馆关闭,没得游了。我妈原来在院子里走走,或者保姆推着轮椅晒晒太阳,疫情中也大大减少了。
我听爸说,我妈特别关心新冠疫情,整天拿个ipad,有新冠方面的消息就让他看。他看烦了,不让她看,她还是经常看。
2022年封控更严,爸妈所在的院子基本都是早上5点半做核酸。因为整个城区都要做,处理能力所限,要分时做。我妈认真对待每一次核酸,前一天夜里就念叨,第二天早上5点就穿好衣服,还催促我爸赶快准备好。前一段我们先阳了的时候,她很紧张,经常问我们怎么样了。没想到她还是倒下了,而且成了我们中间最重的一个。
这次我回家带了一些抗原。问了才知道,这里很少做抗原,也没发过抗原,都是自己觉得感染了,如发烧咳嗽无力等,就对症去治,治不好再去医院。我给我爸一测,果然是标准的两道杠。我妈到现在都还没测过。
估计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这样,从原来天天核酸,严防死守,到一夜之间什么都不做不管了,人们主要靠自救,靠经验判断,靠网文视频,靠互相打听,然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到处都在找N95口罩,找抗原,找退烧药,找特效药,药店里缺货,网上断货,就同事朋友间互相借。万一扛不住要到医院,有点关系、能耐和运气的,能找到一个床位,否则就继续在家硬扛。保姆的婆婆高烧一周了,还在家躺着。
医院的压力是空前的。朋友送我妈到医院那天,说看到护士东奔西走,好多床位都在按救助键,有的护士都累哭了。我问了一个护士,她说:“岂止是累哭,我觉得心脏疼得不得了,感觉快倒下了。”放开之后这两周多,工作量突然加大,呼吸科加了床也无法满足,老人护理部进来的老人基本也是呼吸问题。而护士的人手就这么多,只能加班,再加班。
我问我爸,有没有老家农村的消息。他说:“我们在城里都没做过抗原,农村哪里知道啥是‘抗原’?不就是喝点开水、睡睡觉,当发烧感冒治?就卫生所那条件,真的病重也治不了。”
解封之后,社交媒体上,关于大城市特别是北京居民的困难,反映特别多,尤其是死者的火化难,令人心碎。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很可能是因为大城市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问题反映得相对充分。而在中小城市,在农村,这个冬天估计就是咳嗽发烧最普遍的一个冬天,大家都烧一遍就过去了。他们的命运和大城市并无不同,只不过他们更多是沉默。
看到有学者说,“虽然病毒感染速度和规模远超出预期,但全体国民都欣然接受”。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谁让他代表全体?对我来说,我接受,我也不抱怨,但是是不得不接受,是硬抗,是自己过关,哪里谈得上欣然?!
我是亲历了上海静默的那两三个月的。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是静默还是放开,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尽管在静默中我们没有被感染,而现在全家都阳。
我估计,每个地方走出这场大感染,可能用不了很久。因为传染性太强了,且全无阻挡。
这几天我在医院门诊、检查中心看到,虽然排队的人很多,耳边听到最多的词是“高烧”,但挺有秩序,忙而不乱。虽然硬抗之后,的确不是感冒那么简单,但绝大多数人并无心理恐慌,感染的人大都也很快康复了。主要还是怕老人,怕意外。
在封控时人民的选择是遵从。在放开时人民的选择是自助。
到机场接我的朋友说,真的不能再封了。他家在农村,附近几个县都是农业大县,今年由于封控,不少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外地的拉货车来了,下不了高速路。农民的收成特别惨。
一个出租车司机说,“我们运营的车子8年强制报废,这三年没怎么跑,按理说应该给我们延长一两年。提了意见,也没用。再封,这日子真就过不下去了。”我问了五六个司机,疫情三年,和2019年相比,生意最差的司机,收入是之前的三四成,最好的是七成。
前一段对于感染人数有很大争议,最后不公布了。其实封控时的数据也没有多可靠。我听朋友说,由于为清零而清零,导致有的地方、学校有了感染,受制于上一级定下来的总量控制目标,也不能报个准数。学校感染,校内封闭,对上报的数字还是没有感染。而且为了证明没感染,还要天天正常上课。有学校向校友求助医疗和生活物资,还被批评,说“明明没感染,你们对外求助就说明有感染”。等到放开了,又有很多怪事。比如考研,给学生做核酸,有学校60%的考生都阳了,但老师不能做,因为教育部门的要求是老师阳了不能监考。结果就是,一场考试,考场里咳嗽不断。
三年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分级诊疗体系、社会治理、医药研发等方面的不少问题。我觉得承认和反思问题,并不丢人,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2020-2021年的统筹工作基本上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如果非要把自己定义成“天下第一”,把事实和科学的讨论与研究,与意识形态的优劣混在一起,这就会越来越受主观主义的影响。
不少媒体强调正能量,这没有问题,实事求是的正能量很重要,但一些报道和评论似乎是把他们希望的事实当成真正的事实,而进行绘声绘色地演绎。主观叙事和民间感受的反差,导致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平行世界。观点、数据、事实、因果都可以自定义,各自拥有各自的话语世界。只不过奥密克戎是不管这些的,它也不以谁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什么药有效它也最清楚。
除了把科学防控这件事弄得过分意识形态化,我们还有一个老毛病,就是没有耐心踏踏实实补短板,而有热情不断搞总结。我认识的一位海外文学评论家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杂感,说国内喜欢“做事件”而不是“做事情”。做事件,关注的是立项、上报、宣传、分蛋糕、吸引眼球,表面热热闹闹,名头光鲜亮丽,但一阵风过去,到底如何运作、管理,专心坚持去做、去跟进的人并不多。
要做成一件事,要攻克一项难关,需要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去做,而我们把大量精力都用在一些无谓的方向上去了。几年一看,怎么这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没有准备好?
这篇大视野是我在医院一边看着妈妈一边写,晚上再回家修订写完的。我的生日是29号,这一天我回到了她身边。54年前,她生下了我。这一年,无数人有过痛彻心扉的感受。这一天,我会永远记住。
写了7年多大视野,没有停过。这一刻我想到的是,普天之下民为上,悠悠万事皆民生。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方面,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现代化方面,我们最多只是处于探索阶段。
我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痛感,但也相信,“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日子,应该不远了。有人民朴素的韧性、善良、坚持与斗争,病毒也会让路的。
不久前我读到麦肯锡健康促进研究院的一份报告,题目是“给生命以长度,给岁月以活力”(Adding years to life and life to years)。报告指出,虽然过去60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从54岁增长到73岁,但全人类有一半时间的预期寿命处于不良和中等健康状况。大量已知疾病仍在威胁着人类健康,传染病每年导致800万人死亡,而在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脑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大量患者需求未得到满足。从长寿到如何健康而长寿,是人类的重大命题。(注: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比全球高5岁。)
在大感染中去世的老人不少,我们自己的朋友、同学的父辈就有好几位。不少逝者走后,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尊严。他们并不是个人,而是家庭的成员。这种伤痛会长久地留下来。
想到过去的三年特别是2022年,想到很多知道的朋友和不知道的朋友的命运,内心是深深的感伤。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谁又能度量人的命运?
答案可能只有一个,我们自己度量,我们自己度过,我们无畏,我们总要过去。
终于过去了。耳边听到远远传来的鞭炮声,迎接新年。2023年,希望你是阳光重新亮丽,生命重新绽放的一年。
12月30日,我的一位师姐,也是薛老师的好朋友,在朋友圈留言:
“母亲终究没躲过这一劫,于前天凌晨离世。匆忙赶到胶东半岛,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大清早,小县城的殡仪馆里,车已经排了不下30辆,没有告别仪式。好心的寿材店老板允许我在炉边取暖,等待母亲化为灰烬……”
但愿2022是所有人的底!
                                                

<--END-->

给大家推荐一个优质的公众号:野马财金(ID:ymcj2022),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野马财金,每天给你分享最前沿的资讯和商业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