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课程案例示范—书法-1

 为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进华北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学校将于即日起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推送课程思政系列优秀案例。

      小编将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案例内容、思政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设计四方面介绍每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文末还将展示该优秀案例的教学视频。希望通过系列优秀案例分享,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教学载体,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实现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楷书的艺术特点

教师简介

PROFILE

周佳驿

讲师,艺术学院绘画专业教师。

 唐山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教育学会理事。主讲《书法》、《中国画(山水创作)》、《造型基础》等课程。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和参研多项省级、市(厅)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获校级基本功大赛奖二等奖、三等奖,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课程简介

《书法1》是专业选修课。掌握书写的表现技能,并通过研究分析古代书法大师与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使学生掌握书法书写的基本技能,熟悉传统字体和风格。结合自身平时所学,提高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建立个性化的书法品位。掌握书写中的步骤和主要技法、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立意。通过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自身的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掌握汉字的造型特征、书写要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书法课上的立体渗透,让学生从书法课中深入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继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对楷书知识的讲解以及书法作品的赏析,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思政),帮助学生掌握书写中的步骤和主要技法、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学)。

 2.熟悉传统字体和风格。结合自身平时所学,提高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思政),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书法课上的立体渗透,让学生从书法课中深入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教学)。

 3.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的、契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思政)。培养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要素和形式美感,为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基础(教学)。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鉴赏水平是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书法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2.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自身的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掌握楷书的造型特征、书写要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书法课上的立体渗透,让学生从书法课中深入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继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一丝不苟是书法练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就是临摹,而不少人就不会临摹,甚至不喜欢临摹。大家是不是知道,提高写字的水平是临摹,而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需要临摹。既然是临摹,就要一丝不苟,不能改变原意。原貌是什么样,写出字就什么样。而这时,有的人一临摹不像,就丧失了意志,不能控制自己随意乱写了起来。所以,学习书法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4.书法中关于笔画形态的描述,很多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现象,横如千里云阵、点如高峰坠石等等......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平时要注重这种观察和练习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5.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临摹古代书法中,有很多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矛盾又统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


 课堂活动:

 1.我们在学习楷书的过程当中,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在很多教材或者字帖的封面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永”字?

 2.是否了解“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起源与其重要地位。

(二)案例内容

 1.案例形式:教师书写示范+讲授

 2.字帖名称:《兰亭序》《颜真卿多宝塔碑》

 3.有一种说法它来源于书圣王羲之所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开篇第一个字,我不以为然,其实最开始“永字八法”他的萌芽源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她所作《笔阵图》当中关于汉字当中其中笔画审美的形态,比如它里面讲“横如千里云阵”那种开阔、辽远、一望无际的那种气势,“点如高峰坠石”那种石头从高山上坠下来很有力量的感觉,诸如此类。

 4.像我们描述线条的质量高时,常以“屋漏痕”作喻。屋漏痕其实就是下雨时流淌在屋檐下方或是墙壁上的水痕,除了是一种印记我们更多的是在观察雨水流淌下来后运动的过程。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形态上复杂多变,风格上凝重自然,力道上极具张力。“屋漏痕”行笔,要求笔锋如雨水紧附墙壁一般“紧咬”纸面,或徐或疾、或涩或畅、或轻或重,仪态万方,自然前行。

 5.书法中关于笔画形态的描述,很多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现象,横如千里云阵、点如高峰坠石等等......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平时要注重这种观察和练习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刚刚我们谈到的都是各种笔画在书写过程中运动的一种状态。课程开始我也谈到:永字八法,并不是单纯的八种笔画,而是八种不同的我们用笔时候的状态,并且用的都是动词,阐述的是写楷书时的用笔法则。

 它更深刻的揭示了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笔法,用各种类比说明笔法有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做“永”字示范,同学们先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注意在我写的过程中体会用笔的方法。

 6.通过示范对于“永”字所包含八种点画进行逐一的讲解:

 ①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我们在写点的时候要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②横为勒,是勒马用的缰绳,作为动词表示收束,是由松向紧的状态转化,比如说“悬崖勒马”。用在笔法中,其动作为由轻快过度到重缓。书写的时候要注意: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③竖为弩,用力也。看到这个字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这种兵器,它后面的弦用力紧绷或者说箭发射出去时的状态、力量。书写时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④钩为趯 ,也念yuè,可能念跃的话更容易理解,如:跳跃。就像我们跳远的时候预备姿势一样,先下蹲,然后在发力跳起。书写时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⑤提为策,骑马用的鞭子,我们常见的词比如“策马奔腾”.在写的时候,笔法为重起轻落,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⑥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⑦短撇为啄,就像鸟的嘴啄物一样,书写的时候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⑧捺为磔,裂牲为磔,什么是裂牲呢,它是古代分裂牲体用来祭神的,也就是说书写的时候笔锋要开张,笔毫要铺开。

 7.中国书法富有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魅力,正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书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书者的人文修养、道德追求和精神气度,其次才是表现出技巧。书法特别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苟非其人,虽工不贵”;“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书艺一道,尤忠人品。书法与中国的文化相表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外化。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修身立品、完善人格,始终是书法的主旋律,书法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8.除了认真观察生活和自然以外,我们静下心来认真书写、认真思考,不仅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深入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也有利于在现在如此浮躁的社会环境当中平和心态、锻炼心性,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超脱凡俗的胸襟里升华自己的理想。

 故学书之道,入门要正,心态要平,入门正则能达其变,心态平则能通其灵,排除一切杂念,在这微妙的天地里通灵达变。

三、分析讲解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统书法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书写的表现技能,并通过研究分析古代书法大师与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书法修养,拓宽传统文化修养。使学生掌握书法书写的基本技能;熟悉传统字体和风格。结合自身平时所学,提高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建立个性化的书法品位。

 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书写中的步骤和主要技法、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立意。掌握汉字的造型特征、书写要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书法课上的立体渗透,让学生从书法课中深入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继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

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学习楷书要从笔画开始练起,练完了笔画就可以练习单个字了,练习《多宝塔碑》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的,可以一个字写上三五遍,比较难写的字也可以多写上几遍,最好不要一个字写一遍,一个字写一遍写的不够深入,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改正,多写几遍不仅可以及时改变错误,还可以强化记忆,重复记忆。等这样写了几遍以后,可以选择通篇临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临,通临的时候就是一个字写一遍了,每一个阶段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2.先从永字八法入手,研究侧、勒、努、耀、策、掠、啄磔诸法及其化勢,这些基本点画是构成字形结构最为基本的要素,《汉溪书法通解》谓:“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是也。"若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眇目;一画失所,似壮土之折一肱,势必就会破坏字形的美。点画既备,次则研究字形结构,唐有欧阳询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有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有黄自元大字结构九十二法,初学者不必硬记,亦不必一遍遍通临,先择定数十字精临,力求点画妥帖,尽理,然后再通临以博其兴趣,由生渐熟,熟能生巧,结法自成。次则研究笔势,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其势盘纤于虚,为无形之使转,虽笔断而意连,形不贯而气贯,写到得势时,自然会生动起来。次则研究行气与章法,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落款、钤印、幅式、装潢形式等。最后再研究笔意,即通幅作品的统一笔调和精神境界。在临墓碑帖过程中有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即时时离开帖,并按此帖的笔意去写一些诗文,此时心中无我,只有此帖,力求与原帖相符,写好后再与原帖相较,如此反复可以培养一个人离开帖的书写能力,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通过书写示范讲授用笔方法。用笔不外乎有方圆、中侧、藏露、曲直、滑涩、肥瘦、刚柔、迟速、虚实之分,虽有主次,但都必须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方则刚而不韵,过圆则弱而无骨;用笔太快笔即直过,意思浅薄,太慢则笔机凝滞,骨肉冻痴;用笔过直则无力,过曲则失劲;太肥则臃肿,太瘦则露骨;太虚则浮怯,太实则沉闷。而贵乎骨肉相称,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方圆并用乃妙。书写楷书时要求每一点画能完满到位,一丝不苟,使其点画有一种圆浑饱满的立体感。特别是楷书大都以方笔为主,而方笔中的棱角、锋芒、转折、钩趯、撇捺、挑剔处蕴含着最为基本的“永字八法”,运用得好,自然富有神采,这种笔法对初学者来说只有在书写楷书中得到解决。其实我很反对“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这种说法,在古代书论中亦从未提到“线条”二字,“积其点画,乃成其字”,点是画的缩短,而广义的画都是一种富有韵律变化,形质动荡而富有生命力的笔形。如果我们仔细观赏古人的楷书,几乎没有一画是一样粗细的线条,其中有轻重、有徐疾、有虚实、有浓淡枯湿的变化,亦几乎没有一画是笔直笔平的,它总是于不直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仰或覆,或向或背,充满着一种动人的姿态,而这一切微妙的变化都能在楷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教学设计

五、案例视频


感谢艺术学院

周佳驿老师供稿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您一路相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