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示范——纪录片赏析

为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进华北理 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学校将于即日起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推送课程思政系列优秀案例。

小编将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案例内容、思政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设计四方面介绍每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文末还将展示该优秀案例的教学视频。希望通过系列优秀案例分享,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教学载体,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实现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纪录片赏析


教师简介

                       


 陈雅洁,性别女,职称讲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主讲大学英语、纪录片赏析和名著选读等课程。主持科研项目2项,主持和参研10项省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曾获得移动教学大赛奖、微课大赛奖、校级基本功大赛奖、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比赛奖等荣誉。

课程简介


      《纪录片赏析》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纪录片赏析》课程承担着启迪智慧,引发思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美学思维和人文情怀的作用。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探究讨论等形式,观看欣赏以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等为主题的中外各大经典纪录片,学习纪录片赏析的思路手法,分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和人文思想,激发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拓宽人文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教学目标

(一) 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欣赏祖国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感受祖国的魅力(思政),进而学习纪录片赏析的思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学);

2.通过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中国思想(思政),帮助学生分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和人文思想,激发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拓宽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教学)。

(二) 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美丽中国》纪录片拍摄了中国56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使学生感受祖国的魅力,热爱我们的国家,将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记录下来,激发自然风光类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与热情,将纪录片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地付诸于实践。

2.该系列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表现了当代中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相处,展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和“和谐中国”的时代思想,使学生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纪录片主题创作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将中国态度与思想融入到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 案例的引出(10分钟)

课堂讨论:你去过中国的哪些地方?了解哪些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案例内容(45分钟)

1.案例形式:《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简介+欣赏

2.视频名称:《美丽中国》

3.基本内容

A. 画面语言的“和谐”表达

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本体语言,是“创作者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美丽中国》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主题,决定了画面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纪录片首先是选择的艺术,编导选取的镜头要与影片主题应紧密相连。《美丽中国》在选择镜头的时候紧紧围绕着“美丽”、“和谐”的主题展开,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B. 先进技术下的视觉盛宴

在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的今天,各种节目形态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纪录片要想在激烈的电视市场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赢得自己的观众群体,就要大胆使用摄像方面的先进技术,给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体验。《美丽中国》采用高清摄影技术,在拍摄动植物时,采用了红外摄影、水下摄影、慢速摄影、高速摄影、微型摄影等许多高科技拍摄手法,带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C. 声音语言的“和谐”表达

声音语言是构成纪录片这一片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具备纪录片叙事、抒情、表意的功能,是纪录片空间造型的重要手段和与画面同步一体化地记录生活原生形态及其完整过程,并成为再现生活流程的主要因素之一”。[2]声音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和音响等方面。音乐和音响是声音元素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获得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音乐与音效奖”,其动听的音乐、真实的音响与画面紧密配合,共同营造了神奇美丽的中国,也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该片的音乐是由Barnaby Taylor制作,配乐运用了笛子、古筝等许多中国传统乐器,完美地捕捉到了中国音乐的韵味,同时又清新而不流于俗套。音乐与整部影片完美配合,共同为主题服务。

4.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爱国主义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和情感皈依,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就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就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就会失去独立的意志和民族尊严,很有可能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大举文化渗透下被蚕食、同化。

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人性的和有时代特征的文学艺术等.其内容自然也应当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活、语言,从而形成了它们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文化.伟大的华夏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的生活理念中诞生、成长和发展,通过这种语言载体来认知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和传承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始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我们融入国际社会,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但更应尊重本国文化,爱护民族语言文字.中国社会进步,既要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合理成分,又要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有效营养.如果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不重视,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自身处境的理解产生偏差.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所未见,但那都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产生的.如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大了融入国际潮流的步伐.中外文化在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亲密接触”,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拿来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其民族特点一样是多元一体和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走自己的路时,也应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及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终能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这里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成为本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三、分析讲解

(一) 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赏析,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赏析纪录片的声画语言和视觉效果,课程思政的案例纪录片《美丽中国》先进视觉呈现技术和和谐的声画语言表达和本讲课内容是完全契合的。课程思政案例同时也是课程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专业知识和价值分析同步同向同过程完成。案例最后进行的总结和升华,也同时提升了本讲课“纪录片赏析角度和思路”专业知识的站位和理论层次,即:其一,欣赏祖国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感受祖国的魅力,进而更好地学习纪录片赏析的思路手法,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二,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积累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从而可以分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和人文思想,激发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彼此契合,共同促进。

(二) 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使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将学生个人相关经历互相分享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了解兴趣,又能引出课程案例,为后面课程思政的开展做好思想准备。

2.观赏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精彩部分视频,使学生欣赏祖国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感受祖国的魅力,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既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传播中国思想与文化,又能学习纪录片赏析的思路手法,分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和人文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拓宽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3.使用讲授法,通过讲授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和谐”表达,分析其声画语言,视觉效果和主题思想,使学生学习纪录片赏析的基本思路和手法以及纪录片主题思想的创作与实现手法,思考体会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和“和谐中国”的时代思想。在最后的总结性的讲授中,在宏观背景下将本案例提升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传播中国思想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的高度,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自然风光类纪录片拍摄与创作的灵感与热情,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纪录片主题创作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将中国态度与思想融入到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

四、课程设计

五、案例视频

    

        感谢外国语学院

        陈雅洁老师供稿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与您一路相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