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8期】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年7月15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乌鲁木齐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干旱区滴灌农田三维度水盐协同调控理论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管理局局长邓铭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益农,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史海滨,新疆水利科技推广总站教授级高工孔繁新,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新勇,新疆农业大学教授石书兵,石河子大学教授王振华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围绕“盐分聚集动力调控、盐分空间格局重构、作物促生路径调节”三个维度,创立了干旱区滴灌农田水盐综合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在盐分聚集动力调控方面,探明了干旱区土-水-气系统水循环中的盐分累积主控因子与动力机制,创立了基于月积温、土壤特征的潜水蒸发和盐分累积计算方法,构建了农田土壤积盐预测模型,并采取物理、化学等抑蒸发措施,有效解决了土壤盐分累积预测与控制的难题;在盐分空间格局重构方面,突破了干旱区传统灌排水盐调控理论,率先提出了农田盐分与作物协调共存的理念,建立了重构土壤盐分分布空间格局的关键技术指标与主要作物根区盐分浓度控制阈值,创建了生育期根区驱盐控盐、非生育期周期性淋洗排盐相结合的盐分空间格局重构方法,为滴灌农田“节水-控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在作物促生路径调节方面,首次提出劣质水土环境滴灌农田水盐肥热耦合调控方法,优化膜间调控、化学改良、灌溉水质和灌溉模式对作物生境和作物生长调节能力,创立了“膜间-膜内”与“物理-生物-化学”相结合的促生路径,创建了干旱区膜下滴灌作物生境多要素协同调控模式,实现了滴灌农田“节水-控盐-增效”的综合目标;在工程技术体系及应用模式构建方面,创建了滴灌农田“主控因子、空间格局、促生路径”三维度水盐调控工程技术体系,研发了低成本、高效能滴灌关键设备,制定了首部《盐渍化区域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规程》,构建了不同水质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的滴灌农田水盐调控应用模式。项目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20篇,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发明专利授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件,制订新疆地方技术规程1部,成果在新疆、甘肃、内蒙等省区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在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制方面原始创新程度高,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巨大推广应用价值。项目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干旱区滴灌农田三维度水盐协同调控理论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End.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