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7506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年5月8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稻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柏连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郑永权,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成云,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研究员黄兴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杨大荣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简称GMS)生态环境条件多样、水稻种植复杂、稻田有害生物跨境发生危害等突出问题,以生物和环境限制因子为核心,研究绿色防控基础及其关键技术应用于生产,获得以下成果:建立了GMS监测、预警与防控国际合作平台;探明了GMS稻区125种病虫草害的组成和结构,明确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的种群遗传结构、虫源性质和田间增殖模式;流行性病害稻瘟病的病原菌群体致病性构成及其分布;稻田恶性杂草群落结构及其单优种群的生态学特征;阐明来自周边国家虫源是造成云南省白背飞虱种群暴发成灾的关键,稻瘟病病原菌群体在GMS具有相似的致病性,GMS稻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结构高度相似;为GMS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丰富和发展了GMS稻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理论与技术;通过对341种天敌种类、320份品种资源和97份化感资源评价筛选,发掘了对白背飞虱、稻瘟病和稻田杂草具有较好抗(耐)性的品种资源71份,保护利用天敌4种;创新了天敌资源保护与应用、抗性资源发掘和利用、化感资源及其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新技术12项、新方法4项和新产品2个;集成创新了以增强稻田系统健康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模式;针对白背飞虱构建了基于种群成灾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针对稻瘟病研制了基于品种抗性的农业防治模式;针对恶性杂草创制出基于化感作用的生态调控模式,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有害生物综合防效达到92.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30.0%以上,有力支撑了GMS区域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成果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2020-2021年间,在云南德宏、保山、版纳、临沧等稻区推广应用面积达531.67万亩,经济效益合计21.09亿元;举办了面向东南亚国家交流与培训36次,培训1000余人次;开展国内专题培训117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800余人次;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11件,农药新产品2个,省级主推技术4项,发表研究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11篇。该成果在GMS国际合作、建立共同应对水稻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新平台和新模式上有特色和优势;在阐明水稻重大有害生物种群在区域的分布与发生规律方面有新发现;在基于种群灾变、品种抗性和化感作用,系统集成绿色防控技术方面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阐释GMS水稻有害生物种群互作特征及其防控基础方面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稻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End.


往期精彩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青岛汇安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云南大学完成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