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之哲学批语的注释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我在他的忌日之时在豆瓣上所发表的,可惜不到一会便被豆瓣删去。幸好留有存稿,今日在公号上再发表。
对于他,许多人也是抱着复杂的感情,当然也有趋于单一的情绪。正如某些人推崇他并非是出于真正尊敬,而是借用他的某些言论去达到某种目的。而我仅仅是在这个多事之秋,想引用他的哲学观点,来解读一番。
这篇所引用的文章,是润之40年代时候的哲学批语(批语对象是少奇),我仅仅是陈列上来。从这批文中可以发现,其中期的一贯的哲学脉路是如何的。
哪怕是到了晚年,其也是强调辩证法,特别是辩证法的斗争性,这直接是与阶级斗争挂钩的——
出自《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一九六四年八月十八日)
正文:
润之的这篇批文,集中于用马列主义的社会观点去反驳少奇的机械唯物主义观(或者说,理性唯物论。当然,至于少奇本人是否有这么系统地理解这种唯物论,这并没有多加考察,但显然其看待问题的方式是标准的理性唯物论,而且还是与中国传统结合的)。
与一般反毛的人所理解的并不同,似乎认为毛只是单纯的“唯物质”的思想,忽略那些抽象层次的关系存在,只是诉诸于直观,似乎和费尔巴哈一样。
然而显然润之看待“人”的观点,在思路上和马克思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从社会关系出发,特别是生产关系出发,去定义“人”本身。
正所谓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人的本质,是在生产关系制约下的特定的社会关系。
就如同那个命题:“物质决定意识”,经常使人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学说、经验主义、生物学的“物质”和“意识”的范畴混同。
在马克思那里,物质就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对象,或者说,是人类感性化的直接对象,它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直接性。
而经验主义的那种物质虽然也是一种直观的形式,但却仅仅是沉迷于经验的直观,并且直接将直观形式作为本质。与马克思将物质形态作为自然关系即自然存在有着天壤之别。
至于生物学的物质,大抵是与经验主义的类似的,但是却更多是针对于肉体、人脑这些医学科学研究的对象。
正如生物学的物质,润之当然也承认其对人脑的“决定”作用,就好像脑子没了,人也死了,更别说意识了。但是,生理上决定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生物学范畴的关系,并不能逆推到哲学的范畴。
至于有人经常拿费尔巴哈来作挡箭牌,然而,费尔巴哈实际上是反机械唯物论的。他是直观唯物论(或者说感性唯物论)的代表。他的出发点在于,他将感性直接确证的世界作为生活和逻辑的出发点。
这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因为感性虽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初点,但是这种感性只是用于接受自然形式的物质形态而已。这无法解释,我们的环境实际上是我们人类实践的产物,同时我们也是被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样一来,便直接将这种人类产物作为天然存在的世界了,而不是人类实践的结果。这就是马克思批判的地方:费尔巴哈缺乏关键性的环节,那就是人类社会性历史实践。这是作为历史过程演化的本质中介的存在。
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的观点,实际上蕴含了马克思所说的“从主体而不是客体出发”的观点,这是启发马克思的地方。
自然,社会存在的确决定意识,但也仅是在社会存在层面,或者说,在生产关系的层次上。正因为生产关系作为一种主体的存在,人类社会才有建立的可能。
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同样是人本身的一部分。人对象化、感性化的自然,其实更是以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出来的另一个“人”的存在,也就是感性存在。
正如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删去的那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润之对佛学亦是多有研究。他的哲学观其实和禅宗(又名“佛换代宗”)有着类似的观点,譬如就特别强调“阶级意识”,这类似于禅宗强调的“觉悟”。当然,在润之的哲学里,还原为“主观能动性”更为贴切。
与常人理解的不同,这种突出强调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其激进的晚年,哪怕是建国前后,亦是如此。其后来的文学诗词表达里,也有诸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核弹高置昆仑巅,摧尽腐朽方释怀”、“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等等诗句,表明了其雄心壮志。
道德不过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或者说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暂时性问题。其在根源上可以还原为阶级性和历史性。当然,也有许多道德自然主义者企图从天生存在于人类基因里的道德意识入手,区分人类是自然界唯一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物种。
至于道德的历史性,就好像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所归纳的那样:“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人当然是社会化的,或者说,是“正在形成”的,这种形成过程的根源,无疑是还原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
所谓历史,就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演化过程,即历史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或者说,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成立的。这个“一定的”,表现为各个具体条件相互联系的过程整体。同时,历史的过程也表现为双重性,即社会性和自然性。而人同时也是双重的结果。至于在历史过程上,由生产关系区分,则是阶级关系。
以上,就是润之对少奇的哲学批语的全部内容了。而我仅仅是做一点小说明、小注解而已。
我始终觉得,他对马哲观点的理解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模式的。譬如辩证法,他不同于黑格尔或马克思的一元论,而是采取多元论的方式去理解和塑造矛盾本身,以至于有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这些区分。而这与他的多元主义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这个日子确实很是特殊,而官方对于他的态度更是暧昧。就譬如历史教科书的价值判断的变迁一样——
2001年版教材:
2018年版教材:
以上,感谢你的阅读。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