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烟火海棠 | 藤桥人记忆中过年必吃的小吃:藤桥米脂

你关注的 海棠发布 2022-08-26



走进“海棠渔家”,映入眼帘的是环境优雅的大堂,服务员正在做清洁,整理餐桌,做好迎接客人就餐的准备。


大堂后面,早到的嘉宾已在这里品茶闲聊。



今天,要品尝的美食是——藤桥米脂。逢年过节,在桌上总能看到米脂的身影,这是藤桥人年货必备小吃


小伙伴们或许会好奇为什么要叫“米脂”呢?


因为“脂”和“纸”同音,形状是薄薄的一片,所以藤桥人也形象地称之为“米纸”。



藤桥米脂,是来自“海棠渔家”店主——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副会长蓝扬伯先生的祖传手艺


今天做米脂的师傅就是蓝扬伯先生的爱人——梁菊大姐。


▲蓝扬伯、梁菊夫妇


蓝家祖上是广东省大埔客家人,来海南至今已有九代传人,米脂是他们逢年过节必备小吃。这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也成了族人谋生的手段之一。


藤桥米脂做法虽然简单但也考究。一起来和小编看看是如何制作的呢?



米脂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将糯米泡几个小时捞出,隔水蒸到刚熟即可,趁热撒上适量白砂糖,搅拌均匀,放入模具成型,用香蕉叶垫着晒干,通常要在太阳底下晒足2-3日,最后再打包装袋备用。




下锅时,油温不可过高,油炸时用筷子将米脂浸入油中,转小圈小火翻面慢炸即可出㶽。



藤桥米脂巴掌大的一块,雪白如脂,在的灯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食指大动。


炸制过的米脂入口酥脆,随即化开,初时似乎淡而无味,但越嚼越香。




随后,梁菊大姐还给我们介绍了另一种吃法,将米脂用水泡开,加入阿华田,别有一番风味。


乡贤朱兴琦老先生表示,从前的人泻肚时,用米脂化水来喝即可痊愈,虽然是油炸食品,但不燥热。


“米脂的确能健胃暖胃,家人常吃,胃都很好!”蓝扬伯先生也补充道。




分享会现场,每个人吃着美食倾听故事畅聊人生,好不惬意!


现如今各种小吃多了,为了图方便,大多数家庭都选择去超市购买年货,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几乎遗忘了这个特色小吃,来参加分享会的很多嘉宾都是看到了“米脂”,才记忆起儿时参加制作“米脂”的美好时光。




品尝之后,闲暇之余,老人们娓娓道来自己记忆深处,只属于藤桥的老故事



梁菊大姐的父亲是藤桥中学的退休校长。梁校长先祖从福建迁移而来,早期住在下市五。



祖父“白毛公”梁安锦制作出售的“鸡母粑”(舂饭粑),是很受欢迎的,都不够卖。梁校长有一个伯父早期参加革命,也不做生意了,虽然家人有的参加革命,有的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但手艺还是传了下来。




“舂饭粑”是用蒸熟的糯米饭,放到石臼中舂烂舂实。舂好的饭泥用手捏成圆形、较小个的就叫“舂饭粑”,压扁后形状变大了就叫“鸡母粑”,主要是给外出劳作的人作干粮,易携带,不易馊!




▲白毛公曾经用来舂饭的石臼


白毛公最后在“海棠渔家”这里定居了下来,这个区域过去叫“军田”,是革命老区。


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余贤栋会长说:我看家里常做粑的家庭,通常婆媳关系都非常和睦融洽,一家人边做粑边拉家常,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


岁月依旧,想当年,军田村村民在海边拉长网捕鱼的呼拉声与“白毛公”买“鸡母糢”的吆喝交集,让我们对生活和美食充满畅想与热爱。


“烟火海棠”周末分享会,让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去了解老海棠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简单的工艺,绵长的过程,融入了一家人对生活的诗意与期待,亲情在制作“米脂”的炊烟中袅袅上升。



//

小小米脂,意味深远

你吃过藤桥米脂吗?

下期“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会

将会带来怎样的藤桥美食呢?

大家揣手手期待吧~





主编/林   辉

监制/周   哲

审核/蔡佳明


#往期回顾

时政资讯

鲁正兰检查海棠区假期旅游市场秩序、安全生产和防疫工作

烟火海棠

寻找童年的味道:“藤桥古法八宝饭”

乡村焕新颜

升昌村:睡莲开钱包鼓 田园美村民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