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国家正安排一场经济地理大变迁,这些产业优先转移
撰文 | 维小尼
编辑 | 郭郭
零碳资讯,看这里就够了
Carbon-done
摘要:我国东部地区碳达峰容易,但要实现碳中和,比西部地区更难,所以必须依靠区域协同,需要进行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碳中和未来的三十年,可再生能源革命将会突破胡焕庸线,黄河几字弯这片广袤的地区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未来将会成为零碳新工业的策源地。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变革时代,很多人不一定意识到。
这场经济变革的内容包括经济地理的变迁、产业革命、能源革命、工业新体系的构建、生产组织方式的重构、技术创新突破和跨越、信息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等等。
这些变革的大背景是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双碳目标”的承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要求,以及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步入拐点等。
我们观察到,近日,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
结合上述大背景,《意见》发布的深意不言而喻。作为我国产业转移领域的首个纲领性文件,而且由10个部门发布,这不仅仅是支持区域平衡发展和东西部均衡发展的需要,更是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拓展制造业产业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重要举措。
有业界人士开玩笑说,这么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隐约看到了当年新三线的感觉。
与其说是回归新三线,不如说是在新发展格局和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地理将迎来一场大变迁。
这场变迁不是以前落后产业的简单转移,而是跟新时代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中国经济格局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统筹全国资源环境和要素禀赋,充分利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潜能,促进我国制造业有序转移、合理布局。
01
划重点:产业转移怎么转
我们先来就这个《意见》划重点:
《意见》指出,要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在推进产业国内梯度转移时,大致原则是:
1.
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
2.
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
3.
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
4.
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引导有意愿的优质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
具体来看,各区域承载产业和分工又不一样:
1.
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
东北地区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拓展承接产业转移新空间。
3.
中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4.
东部地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意见》还提出了三种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1.
支持东部地区通过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
2.
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通过在东部地区既有园区设置园中园等方式建立研发、金融中心,主动承接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辐射。
3.
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发挥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作用,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等形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02
产业转移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
从国家层面看,这次制造业转移的安排,有多层次的考虑,但“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人以为,我们东部地区可以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碳达峰容易,但要实现碳中和,比西部地区更难,所以必须依靠区域协同,需要进行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因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巨无霸城市,已经没有空间可以搞可再生能源,它们实现碳达峰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有实现碳中和的条件。而中国的西部地区,西北、东北、西南有丰富的水能、生物质能和风光资源。所以,实现碳中和反而容易。
在潘家华牵头负责的课题“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战略及实现路径”研究中,提出了我国不同区域在碳达峰碳中和历程中的差异,研究区分了不同的政策构想:在政策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南可以在2025年前后达峰,东北在2030年前后达峰,西北在2035年前后达峰;在强化政策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南可以在2020年前后达峰,东北在2025年前后达峰,西北在2030年前后达峰。
研究提出不同区域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历程中存在差异:西部在中国区域协调低碳发展中承担着产业转移及西电东送的双重功能,需要放大并强化其作用,将西北定位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基地及智能化重型产业基地,将西南水电丰富区域定位为高耗能信息产业基地及可再生能源电力调峰基地。
分区域、分步走建设近零碳城市,在西部积极推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城市建设,在东部、中部试点100%新能源城市建设,完善并积极采用“基于自然的近零碳城市解决方案”;在人口向大都市、城市群转移的大背景下,打破传统的“融合式+集中式”城市及产业布局模式,降低近零碳城市的建设难度。
这些建议,应该是被国家政策采纳了。这次产业转移《意见》就提出,要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
钢铁、煤电、煤化工、水泥、汽车制造等行业,正是高耗能企业,也是碳排放大户,约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而且还属难脱碳行业。但这些行业大多集中的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低成本的光伏、光热、风电、水电等再生能源又集中在太阳能光照充裕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
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加上产能与用能的错位,一直以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西气东输、北电南送,不仅效率低能耗损失大,而且在清洁能源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种调节显得更复杂和艰巨。光靠特高压和输气管道来输电输气,工程浩大,而且时间紧张,容量也不够。
如果能实现产业转移,就地消纳清洁能源,既解决了能源长距离的输送问题,又实现了工业体系的脱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当前,远景科技集团等企业,已经率先布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打造全球首创零碳产业园,吸引了包括一汽等大型制造企业的入驻,就近消纳可再生能源,在脱碳前提下发展了当地工业经济,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值得复制推广。
03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有可能改变
这次产业转移,对很多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也将改变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
中国地图当中有一条线叫“胡焕庸线”, 这条线既是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的分割线,也是中国经济发达程度的分割线,这条线将中国分成对比鲜明的东西两部分,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很长时间的挑战。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线也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分割线。胡焕庸线的西侧的广袤土地蕴含着丰富的风光资源。中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分布在西部北部。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曾指出,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新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或将导致未来产业区域分布格局的变化。因为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这将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地图的偏移。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碳中和未来的三十年,可再生能源革命将会突破胡焕庸线,黄河几字弯这片广袤的地区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未来将会成为零碳新工业的策源地,就像英格兰中部成为工业革命起源地一样。
所以,不要低估这次产业转移对中国未来经济变迁的意义。
--------
参考资料:
[1] 中国政府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3] 潘家华等:《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战略及实现路径》
[4] 远景科技集团:“从曼彻斯特到鄂尔多斯”,张雷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发表演讲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进行跳转)
致力于打造一个零碳领域决策者、创新者、商界领袖、研究者和投资者的信息汇聚策源地和思想观点交流碰撞平台。
关于碳中和,如果你有信息、真知灼见和优秀案例需要分享,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专业微信群!
欢迎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让零碳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