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度总结

姚文学 姚文学
2024-09-21

2023 年终总结

(文中涉及公司仅作为自己学习研究使用,不作为任何的选股建议;本人持有腾讯控股、洋河股份、茅台、分众传媒、美的集团、海康威视、福寿园、古井贡B等股票,未来72小时内没有卖出计划)

(全文约9000字,阅读约需25分钟)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大事:2023年11月28日,芒格老爷子去世了,1924年1月1日出生,享年99.9岁。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正在学习的榜样离开了人世。致敬芒神,让老爷子智慧的光辉永远照耀我们。

前言:2023 年,眨眼就快过去,要不要写下总结?纠结了好一段时间,想想还是记录下吧,几年或者十几年回头看,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滋味。

2022年终总结

2022年终总结

今年刚开始准备写年终总结时,脑袋里面回想了下 2023 年,竟然有一丝丝在做自己的感觉,很奇妙。

记得大约 20 年前在重庆,有次商务宴请,饭桌上有位接近 40 岁的企业女老板,席间感慨自己在重庆工作生活了差不多 20 年,有房有车有公司,也算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始终没有感觉到自己是重庆人。直到某一天晚上 9 点过,从自己的办公室出来,看见山城的漫山灯火,那一刹那,终于感觉到自己是:“重庆人”(请用重庆话说出来)。酒桌上那一刻,虽然我无法体会那种归属感,但这位女老板眼中的光以及脸上的平静和淡然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记忆犹新。

好了,啰啰嗦嗦,准备今年的年终总结,计划分三段:投资、育儿、阅读

Part1投资

2023年伊始,大家从3年的疫情打击中转过身来,开年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摩拳擦掌:封控彻底终结、经济那是必须得恢复,股市那还不得奋发向上?必须得用最快的时间追回失去的三年。

时间在慢慢流逝,事态的发展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封控是终结了,但其他的种种,除了节假日各大景区报复性的旅游出行。人山人海外,其他的好像都恢复得特别的缓慢。大家切实的体会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破坏总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也是大家说的:经济不是开汽车而是开飞机,踩一脚刹车不是减速而是降落,要重新起飞得滑行很长一段时间。还类似俗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今年有好多可以记录的事情,网上很多人都在记录,我就不啰嗦了。

1收益

2023年,投资收益是 -9.32% ,2022年是 12.96%

上证指数开盘3086,收盘2975,-3.7%。

沪深300指数开盘3865,收盘3431,-11.38%。

还是得先说明下:

自己账户从2016年1月4日开始记录采用的是基金净值法,所做的图表采用的是基金净值法,体现的是最开始的1块钱到现在的数值,在最开始的时候,因资金量小,受中新股收益的影响较大,与实际账户的资金总额主观印象偏差较大。而表格计算的年度收益率按照每年年底的资金总额和期初金额+本年度出入金额计算则相对比较合理,公式为:(今年底总金额-上年底资金总额±本年度出入金)/(上年底资金总额±本年度出入金)X100%,相当于本年度出入金对账户施加的影响全部算到去年底,以下的部分图表和表格我会注明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式。

2023年,践行 “适度分散,用合理的估值持有优秀的公司” 的第二年,本来今年虽然说艰难,但账户总体上还算稳定(稳定的为负),截止到12月15日周五收盘-6.2%左右,结果12月22日周五中午国家新闻出版署给你来个《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腾讯和网易被干掉5000亿市值。喔嚯,账户净值当周直接-8.5%,年度净值就来到了-14.2%,这个,觉得还是应该记录下,当天也怒把之前一个账户一直想卖而没卖的福寿园清了换了点腾讯,成交价格270.6,尽量跟随老唐保持一致,也算是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

2023年底持股仓位(单支个股比例在10%以下的,不显示百分比)

2022年底持股仓位好奇的是两年的腾讯持仓占比都是44%,专门去看了下数据,2022年是44%,2023年是43.9%,真是奇哉怪哉。

来看下今年持仓个股涨跌看股价:洋河最悲催,腾讯其实还好,其余那几个在盈亏附近转悠,总体感觉和今年整个市场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一致啊。

看企业经营发展:持仓个股没啥好说的,在整个市场一片哀嚎的情形下,除了海康威视,旗下企业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扣非净利润收益率基本都有10%以上的增长,预计2023年整个年度也会保持10%以上的利润增长(关于这几家公司,大家分析的数据很多,各个角度360度无死角的观察那种,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关键我就是一个抄作业的,今年我也没怎么看他们资料。)。

持有优秀的个股体验就是舒服,每次信息和经营数据公布,大部分给你的都不会是意外,更多的是惊喜,让你深深体会到管理层和员工们的努力,让我这个纳米股东经常忍不住热泪盈眶、使劲想给他们拍巴巴掌。想想如果我是这些企业的老板,说不定早就甩手不干了,放弃总是比坚持容易。

与好企业为伍,就是舒服。不像好多其他的公司,给你更多的会是惊吓,期待惊喜,更多是奢望。至于海康,那么优秀的管理层,就再给些时间,再看看吧,相信海康的老大比我更着急(搞笑的是今年海康的股价还是正值,比洋河牛多了,比腾讯也强。真是很好的印证了市场先生行为真是完全不可预测。)。

2023年底基金净值法收益数据3.927。

2022年底基金净值法收益数据4.33。

来看下年度收益率,8年2.01倍,路人甲一枚。(注:年度收益率和前面图标的基金收益率法不同,特此再次说明下)

从2022年开始,增加登记按年度计算的收益率,同时按3年和5年滚动期同沪深300指数做比较,看看自己的操作实际上能否比沪深300指数有优势。如果长期统计下来没有优势,那就不如直接买入沪深300指数。

2023年,投资感悟比较深刻的还是如何面对波动,股价的波动,账户市值的波动,只有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才能明白自己究竟有没有过波动这一关。极端情况包括这次从沪深300指数上市以来的年线三连阴,这个是指股市向下波动时间漫长的时候,心中是否有了怀疑?是否想反思反思?从今年以来,自我感觉还是很平静,包括12月22日腾讯的最高下跌至263.6(最高下跌16.8%),心中除了郁闷和感慨大人们的傲慢和无知,并没有恐惧的感觉。下一个极端情况我想得是像2015年那种情况了吧,当时虽然在市场里面,但资金较少,资金占家庭财富的比值不重,有感觉不过不够深刻。

主动的呆坐不动,是种能力。

还有一点,想聊下的是:关于反思,在这个持续低迷的市场,我想大家时刻都在反思:反思自己的操作是否可以优化?反思企业价值是否改变?......,我想说的是:在反思之前,能否考虑下反思的这个事情是否值得反思?我个人希望使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关于企业的反思,是把市场环境颠倒一下,比如假想现在股市1万点,市场一片火热,这种情况看自己针对同样的信息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如果是,那可能这个反思真有意义。

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了:对于越近期的事情,大脑所赋予的权重越高,对于较远期的事情总是权重越低/近因效应。

“ 我们总是高估在一年或者两年中能够做到的,而低估五年或十年中能够做到的。”。----比尔·盖茨

想想我们常说的:“日拱一卒、不期而至”,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间会磨平一切,等几年回头看,相信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特别是自工业化革命以来,更是如此。

说这些,想想还是那句话:宏观,个体只能承受;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可以努力的地方。

忘记说今年打新了,今年打新,也中了几签,收益一般,总体没有亏损。随着打新制度的改革,打新收益率也在缓慢下降,因占比太低,今年起就不再登记打新收益。

另外就是有知有行和腾讯自选股登记,因自己一直在用excel表格每周登记各种账户数据,有知有行和腾讯自选股登记有些重复,而在分红以及一些细碎操作的时候,经常忘记登记,导致数据有差异,也增加了工作量。为保持一致性,遂决定遵循自己的行为习惯,还是只登记自己excel表格就是。

Part2育儿

2引子

写下这个小标题,感慨万千,为人父母,是真不容易。在这个地方写下来,也算是对之前的一些阅读和思考做个小结,多年后回头再看,希望看到的不是悔不当初。

先简单介绍下情况:家里只有一个小朋友,男孩,12岁,小学6年级。普通家庭的普通小孩。

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妈妈就和我商议,想让孩子尝试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能在三方面有所兴趣爱好:一种运动爱好、音乐、一种脑力游戏。

然后就是各种尝试:音乐,学过总共四期的钢琴和吉他,最后均被老师劝退;脑力活动:围棋,开始小朋友还是可以,学得不错,也有兴趣,后来慢慢就疲了,后期随着全局对战的时间越来越长,去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网上围棋课也不爱上,慢慢就没去了。

最后是运动:在上幼儿园大班上小学前,小区旁边有个球馆,带小朋友去上羽毛球课,碰到一个非常好的教练,刚开始不愿意打的时候各种诱导,其中有个小事情印象深刻:小朋友不想打球,教练就同小朋友讲:认真打一会儿可以去旁边和那条小狗狗玩一会。随着上课的次数保持得比较好(记得当时有个暑假两个月只有1天没有去上课),小朋友从接不到球到打赢原来根本打不赢的小朋友,进入了比较正向的循环,慢慢培养起了运动的兴趣,到现在每周还去上两次羽毛球课(换了一个场馆和俱乐部),这个算是目前还坚持得比较好的。

各种尝试,终于还是剩下了一个爱好:羽毛球,也算是不错了。

3彷徨和迷惘

自从有了小朋友,就和他妈妈约定了,不打他。所以这小子从小就没挨过打,虽然小时候无数次都想举起巴掌,但总归是忍住了。而随着年龄慢慢变大,估计将来也打不过,讲道理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

小朋友还小的时候,我这个当爸的就很彷徨和迷惘,不知道如何教育及和他相处。老一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也不能简单拿来就用,关键孩子整坏了还不能重来,郁闷得很。求教各种育儿经验后总发现听别人聊教育孩子总头头是道,结果用到自家娃身上总不是那么回事,应了那句话:“一学就会、一用就废”。也不明了究竟是为什么?难道是自己的娃和别的娃不一样?

4历程

然后开始看各种育儿书籍,希望能找到答案或者方向。书籍主要是国外的,作为一个理工科男,还是更相信实验和数据,而国外的书籍,在这方面确实要比国内的很多育儿书籍要强些,国内的很多书籍也是在国外类似书籍的基础上再加工以求适用于国内。各种脑科学、心理学、行为认识学、社会学、基因、社会、进化等等。

注:图片为部分看过的自己教育分类里面的书籍(大部分浏览了一遍,有些还没开始看),如果感觉图片太长请直接滑过,别的分类里面书籍就不贴图了。

在浏览了上百本各种书籍后发现,大部分的书都讲得很不错,也学到了各种各种以前不知道的冷知识:人类的大脑功能区域的划分,人有三个大脑:动物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发育成熟得等到25岁左右;小朋友的认知和大脑是分阶段发育的;以及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各种情况下家长的应对等等。不一而足,知识点密集而有用。

大部分讲的其实是张五常老师在《吾意独怜才:五常谈教育》里谈到的:

5阶段节点

不过,也发现大师们长于某个领域,讲得都有道理,不过还是没有整体的解决我关于如何才是适合小朋友教育的最优解决方案,就好像你觉得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总感觉差点意思, 直到我看见了彼得·格雷的这本书:《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随手加到书架,没感觉怎么样,下意识觉得也就和看过的其他同类型书差不多。不过看着看着,越看越欣喜,这不就是我要找的终极答案吗?作为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这或许就是我要的终极解决策略。之前看的书籍感觉就像一颗颗珍珠,而彼得·格雷这本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绳子。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在全球盛行的国家主管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模式起源:“1794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ederick William Ⅱ)正式宣布,从今以后,儿童的教育是国家的职责,而不是父母或教会的职责”。到目前为止,也就是200来年的历史。目前学校的这种模式,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而产生的。采用了类似生产线上模式。

这种模式,在公立教育的早期,效果其实是很好的,迅速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奠定了后来的各种工业革命基础。只是到了现在这个信息化、AI的年代,这种方式是否还依旧那么有效?那么适合于每个个体?我想伴随着现在的各种焦虑、卷、儿童心理疾病的快速提高、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以及他2016年的调查:“已有30.4%的北大新生厌学欲自杀(「空心病」的症状之一)”这些信息。换哪个家长,都会心有疑虑。

那会不会有更适合儿童自身发育特性的教育模式呢?那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纯粹个人看法,完全不保证正确)。

相信大家看到这个书名,第一反应肯定和我一样:“耍,谁不会呢?还要人教?”。就像十几二十年前,快乐教育流行的时候:“快乐教育谁不会呢?就是让娃使劲耍、耍高兴、不管他/她就是了嘛”。或许我们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想当然、拿着半截话就开跑,等整出问题了,再去怪这半截话不对。

知其然后努力去知其所以然,或许是一个分水岭吧。

这还得从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狩猎-采集部落时代说起。

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环境的压力下,传承下来基因的相对于初始基因的改变需要以万、十万、百万年计才会有较明显的变化。所以其实我们相对于几十万年的人类祖先,身体结构、大脑的结构发育等等并不太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来看下这段话:

而作者,因为自己孩子来自传统学校的压力,而苦苦探寻,终于找到现实世界里的一些踪迹。

后面作者分析了我们从祖先那里学到知识:“自主、共享、平等;信任的教育方式;学习知识及技能;社交技巧及价值观”。

学校教育为什么会压制玩耍的天性,以及强制性教育的“七宗罪”。这两部分建议阅读原书。

说了那么多,现实世界中有没有人采用过这种教育方式呢?这种方式孩子自身的感受如何?还有这种教育模式出来的孩子,在如今这个高度竞争、压力巨大的世界,适不适应哦?别一天到晚只知道玩耍,啥都没学到。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有这个疑惑。

6瑟谷学校

然后我们就来到了1968年,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和历史学教授的进化心理学家丹尼尔·格林伯格和他妻子汉娜联合一群学龄儿童的父母,共同创立了瑟谷学校。

而瑟谷学校的理念则是这句话:“成年人不能控制孩子的教育,应该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很打脑壳,是不?我也觉得是。

看下学校的介绍:

这个学校有些什么特点呢?时间有限,我来摘抄些这个学校的日常。

“民主:所有学生和教职工囊括在内,在“一人一票”的基础上运作,即不论年龄、资历、每人均有投票权。”

“规则:学校的规则由司法委员会负责执行,该委员会的成员会定期更换,但始终包含一名教职员工、两名投票选出的负责主持会议的学生办事员,再加上五名同样是投票选出的年龄涵盖全校学生年龄跨度的学生。”

“教职员工,包括仍然在职的创校“元老级”员工,合同均是一年一签,如果要留任,必须每年由校会重新雇用。鉴于学生人数远多于教职员工的人数,二者比例约为15∶1,因此教职员工若能从年复一年的考核中始终留任,那代表他们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欣赏。这些教职员工心地善良、德才兼备、能力超群,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出了重大而积极的贡献,是学生们视为模范、榜样的成年人。”

“成人的作用:教职员工就相当于这所学校所组成的社区里的成年人,他们的职责包括:确保学生的安全;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安抚;开展校会规定的各种例行事务,以维持学校高效、合法地运行;保护学校免受外部侵害,通过自身技能、知识和思想为学生们提供引导。”

教学特点

如果你日常到校,你会发现他们都在玩。

这是座混龄学校,从4岁到18岁的孩子都有,而且没有开设班级。

学校特点:

“孩子们完全拥有玩耍的时间和空间”

“混龄玩耍”

“能接触知识渊博、有爱心的成年人”

“能接触并自由的使用相关设备”

“能自由交流思想”

“免受霸凌”

“民主制管理”

7答疑解惑

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估计你和我一样,都很好奇这所学校里面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这些孩子们离校后是否适应大学、社会?会有怎样的发展?

不只是我们好奇,学校自己和美国的很多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也好奇。

所以瑟谷学校1986年专门发起了一项口述史项目,针对毕业生们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学校生活的看法,访谈进行了三四十次,时间持续了若干年,所有访谈(除了两个)均由汉娜·格林伯格进行,最后形成了这本书:《瑟谷学校传奇1:童年的王国》。

针对从瑟谷学校高中毕业的孩子们毕业以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瑟谷学校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含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及校友的亲口讲述,最后集结成了这本书:《瑟谷学校传奇2:瑟谷学校毕业生》,试图回答大家的疑问。

我尝试摘抄一些片段,不过强烈建议大家阅读原书,跟随这些小朋友的视角去体会、注视他们的成长;看看他们如何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挑战,体会他们丰满的内心世界。

学校往事

“学校的孩子干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关键这些事情在学校不会被制止。”

“我们有自己的世界。我们稳稳的扎根于自己的世界。这是孩子们的世界”。

“我在瑟谷从没觉得无聊,没有一天是无所事事的。相反,我忙死了!人们总是好奇一点,就是往届的毕业生回来时,会不会告诉我们,生活将是怎样的。答案很简单,“不会”。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我们不用去想象生活“将是怎样”。”

“人们有时还会说,从来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恰恰相反!18岁以前,我一直在做我想做的事。而且我从没觉得,我不能做我想做的,虽然我知道许多人都有这个难题。”

“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帮助,工作人员就会在。但若不需要,或你不想让他们在旁边,他们一定会回避。”

“大部分东西我是从其他孩子身上学到的。不是说我在课堂上没学到什么,当然学到了。但你在瑟谷学到最多的是生活本身。你开始了解生活,学习如何与人们相处,如何做事情,并把你学会的一切串起来。”

“在这里,每个人都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即使很小的孩子也有申诉权。”

“我每天一进校门,就觉得像到了家一样”

“我深刻的了解到,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但在最根本的方面,我们的共同点更多。因此,我学会不去排斥与我不同的人......这是我在瑟谷的巨大收获。”

“瑟谷完全允许我按自己的兴趣来。我怀疑其他任何学校会允许我煮骷髅......“一般的”学校也不会允许你在厨房的桌子上解刨浣熊。”

......

毕业以后

“《瑟谷学校传奇2:瑟谷学校毕业生》佐证了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们积极而充满意义的成年生活。”

“当我环顾四周时,我发现在瑟谷学校就读过的学生所从事工作的种类远超那些在传统背景下就读的学生。他们不仅仅在大学教书,或做类似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教授舞蹈,或者是做摄影师,火灾荒野中生活--他们在追求各种不同的兴趣,非常个性化。”

“瑟谷学校非常强调个人责任和独立。这些回答者在谈到自己在工作的经历时反复提到这些品质,我们对此并不感到惊讶。”

“我开始时是半工半读,现在我管理整个部门。我似乎在所有工作中都是这样的。我不知怎么地就成了经理。”

回答者对在自己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特质的自我看法。

“超过一半的校友有终生热爱的事情,这有机地融入到他们谋生的方式中。”

“在访谈进行之时,119名回答者中有98名(占82%)在瑟谷学校毕业后,又进行过正式的学习。”

“根据我们的调查,每一位对上大学感兴趣的人都上了大学。”

“大多数人是以一种常规的方式上大学的--他们参加SAT考试,写入学申请,如果可能的话参加面试。”

“我和那些上过高中的人持有不一样的心态。我当时其实是很严肃认真的,但我找不到任何其他严肃的18岁学生。”

“关于我的生活,我喜欢的是它属于我。我生活中有非常亲密的家庭,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以及许多很好的人。我有机会再生活中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如骑马。不是许多人都能实现他们梦想的。”

“我曾经消沉过,你知道吗?但当我不满意时我总是能找到某些方面,做出改变,往前进,做些不同的事情,我对此感觉很好。”

“收入:瑟谷校友们挣到了足够的钱了吗?“足够”,当然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让人惊讶的是,回答者中只有14个人对他们的收入不满意。” 注:回答者总共119人,满意的比例为88%。

“瑟谷校友们一次又一次的表明,他们自己是人类性格的美丽集合体--沉思,果决,清楚,快乐,能应对变化、挑战和挫折。这是在进行该项研究的过程中,一直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信息。”

......

8尾声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瑟谷?像王大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写了这么多,有啥用?娃娃学还不是得照上?中考、高考就不考了?

其实、我也只是想了解一下这个世界对于孩子的教育,除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教育系统,还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

如果说对于我自己在教育小朋友方面的影响,我想说的是:或许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的环境,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还有什么对孩子是更好的,那我们或许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个教育系统的反馈和自己对孩子的方式。在学校以外的时间,站在孩子背后,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宽容和支持。

育儿路漫漫,大家都在路上,要学习的还很多。有个看法,不一定对:亲子关系和谐共处最好的方式是家长自身的成长。

感谢所有能看到此处的家长,必须得给自己点个赞。

Part3阅读

今年总体的阅读量如下,231本。大部分是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的,纸书11本。纯粹的跑马观花。

阅读记录app

微信读书

今年阅读最大的感受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关键以前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无知。啥都想读,时间是远远不够啊。

今年还有个感触是感觉阅读应该是成为了一种习惯,类似于吃饭睡觉这种,不用费心去努力阅读,随手都会拿起口袋阅来看两下。当然有很多看不下去的,直接就跳、跳、跳了。

阅读分享就不做了,前面那个育儿写太多了。我只想说一句:相信日拱一卒的力量

Part42024及其他

看了下2023年的计划:第一项就废了,今年没有分析任何企业。阅读栏目还好,五常老师的《经济解释》看了第一遍,虽然大部分看不懂。第三项运动没统计,应该是够了吧。

完成度:70%。

2024,简单定点计划。

1、投资:计划看100篇企业年报,主要是先看持仓的各年度年报,这个我得先说下我准备怎么看年报:只看文字部分,暂时不管数据报告部分,主要是管理层分析,一个企业从上市以来历年的经营发展历程以及历年经营管理层的看法。希望能有一丝丝的代入感。

2、阅读:主要方向还是经济类,今年准备再行认真学习下经济学,《经济解释》读第二遍。套用李俊慧老师的话:“学学经济学主要是想尽量避免自己被专家骗”。

3、运动:还是去年那个,争取一天有个7000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文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