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定要走出去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2-28
上周五从《大国小农》开始谈乡村振兴,昨天《藏在水面以下的真实世界》从“要素收入”角度重新评估在各方在全球贸易中的收益,强调中国的企业必须走出去。
今天这篇把这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谈,以中国农业为例,谈粮食安全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最基础的就是粮食安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取得了空前进步,中国人的食物需求和食物供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关键变化就是:主食在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低,中国食物自给率也在不断下降。
食物不同于主粮,中国主粮自给率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但食物自给率不断下降,缺口最大的就是蛋白质。如果按照营养成分折算法,把所有营养物质折算为热量,那么中国现在的食物(注意不是粮食)自给率只有74%,虽然比30%到40%的日本、韩国高得多,但非常值得警惕的是,中国食物自给率下降速度非常快。
从2000年到2021年,日本、韩国食物自给率下降10个百分点,而中国从2000年接近100%锐减到现在的74%。
这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但也反映最近2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才会出现对蛋白质等高营养价值食物的旺盛需求,我们不可能要求中国人降低生活水平,那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供给。
于是这些年,中国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用于畜牧业,还直接进口各种肉类、乳类,但食物自给率下降的趋势仍然很难遏制,以目前的情况推测,到2035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有可能降低到65%左右,相当于日本60年代末、韩国80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也绝非日韩能比,如此高的对外依赖,并不是好事,能做的无非两条:
一是内部挖掘,提高本土各类食物的产量。
比如解决农村生产要素流失带来的失血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各环节的浪费,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等。如何从内部挖掘,我们留到之后单独展开,这涉及到很多复杂问题。
二是获得更稳定、更充分的海外供给。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目的就是保障国家粮食(食物)安全,为了参与国际竞争,还整合出了中粮这样的龙头企业,带领诸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开展农业合作。
有很多成果,但失败的教训也很多。
我们过去习惯的走出去方式,就是到一个国家,买或租一片地,然后踏踏实实的种地搞生产,甚至连人都从国内带过去,以为可以直接获得海外农产品,但国外太复杂了,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太多了。
比如大豆,有不少中国企业到巴西和阿根廷租地种植,重庆粮食集团早在2010年就投入57亿在巴西种大豆,2012年又在阿根廷投入12亿美元,据2021年统计,在巴西、阿根廷共有122万亩土地,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土地长期大量荒置,还被当地无地农民占领,根本无法使用。
还有棕榈油、甘蔗等,主要到东南亚租地种植,同样是土地大量闲置,甚至有的企业因此破产。
归结其原因,还是低估了国外的复杂程度,不是陷入当地民众的抗议,就是资金链断裂,再不然出现政治、宗教、民族等等意想不到的问题,损失很大,还引起当地民众极大误解和不满。

但对比下全球知名的四大粮商,它们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最近几年全球粮食危机反而让他们转的盆满钵满,但诧异的是,这四大粮商颇为超然,网上骂名不少,但极少陷入与各国民众的直接矛盾中。
关键差别在于,四大粮商并不是自己亲自下场去种地,而是从贸易端切入,掌控全球贸易链,控制最上游。四大粮商在各个国家成立或收购贸易公司,由这些贸易公司去与生产端对接,不但利润更加丰厚,还大大降低了风险,起码不会直接陷入到当地复杂的矛盾中。
有的中国企业已经在学习四大粮商的做法,尝试通过贸易、物流掌控产业链而不是自己亲自种地。比如中粮集团2014年、2015年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完成了在南美和黑海等主产区的贸易和物流的布局,成为了可以与四大粮商抗衡的巨型农业贸易集团;2017年中化集团并购瑞士先正达,极大提高了中国种子研发、农药生产能力。
在龙头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从传统的种底切入贸易链。
国企方面,如光明集团从2010年开始收购了欧洲、美洲等地12家优质农业公司,收购重点是资源和渠道销售环节,初步打造了乳品、水产、肉类的全球产业链;民企方面,如鹏欣集团2016年、2017年先后控股巴西两大粮食贸易公司,掌控了巴西粮食采购市场5%的份额。
正是通过掌控国际贸易链,中国才真正有了与欧美巨头争夺全球资源,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倘若靠买地、租地,那得拿下多少土地?得花多少资金打理?又得面对多少复杂的利益诉求和矛盾?
显然,掌控贸易链比直接去海外种地高效得多,而从贸易端入手掌控全球供应链,也只有巨头才能做到,巨头搭建了骨架,更多中小企业出海不但容易很多,也更有力量。
但还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个是外部安全问题。
四大粮商全部诞生在欧美,三个属于美国、一个属于法国,这绝非偶然,背后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中国企业想从这些巨头手中争夺有限的资源,离不开祖国的强大武力和国际影响力,只有实力相等的对手才可能相对公平的竞争。
而梳理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节点,也基本集中在最近10年,与中国国力、军力的迅速提升密不可分。涉及到战略资源的收购,可不是比对手钱多就行的。
二是内部的政策卡点需要打通。
提高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大多数中国农业企业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据农业农村部一份调研显示,在983家受访走出的农业企业中,有434家仅从事农业生产,只有73家的投资和业务贯通全产业链,规模大小不一。
核心是缺少足够的支持,企业势单力薄,难以及时获得海外市场信息,严重缺乏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才,与各国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接无从入手,还难以与国内其他企业形成有效配合。
当前最大的卡点有两项:
一是资金问题。
去海外投资收购,需要大量资本,而中国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尤其是民营企业,据贸促会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只有不到1%获得过政策性银行贷款,面对国外复杂的投资环境,更容易出现资金问题。
二是配额和关税问题。
农产品进口有配额限制,配额内外关税税率截然不同,一般主粮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则为65%,这项制度设计核心是为了保护中国本土主粮生产,避免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冲击,但就算如此,国外进口粮食加上运费、关税后仍然能对本土粮食产生威胁。
确定配额制度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是2003年制定的,虽然此后有所修正,但仍然不能很好适应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获得的农产品,等同于进口,受到配额和进口关税的限制,极大打击了海外投资的热情。
就拿境外替代种植来说,本就是为了解决国内耕地资源不足和一些限制问题,通过与海外国家达成协议,由中方投资在海外种植,为此中方企业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当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然而生产的粮食能够运回国内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关键就是卡在配额上。
这些问题很复杂也很具体,解决这些关键卡点,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才会更加顺利。
其他文章推荐
■  藏在水面以下的真实世界
■  涉嫌猥亵:为啥是辞职而不是罢免?
■  无为而治,不是毫无作为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