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费指望不了富人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3-05
2月中旬《求是》刊登了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大概从2018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比较紧缺转变为相对过剩,核心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出现了供给过剩问题。
这个问题很多国家都面临过,工业革命后资本为了追逐利润不断扩大生产,大幅提高生产率,然而需求的增速远远跟不上供给的增长,就出现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就导致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持续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这个问题早在亚当·斯密时期就已经看到了,他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由此推论“利润是雇佣劳动创造的、超出工资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但由于竞争的加剧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利润率将趋于下降”
从这个角度,一战、二战乃至产业转移、探索更多消费领域等等都是为了尽可能扩大需求的边界,创造或者从别的国家手中争夺更多的存量需求,从而支撑本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而近些年来,国际间矛盾激化,也与人类生产力增速远远高于人类总需求增速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共和党在上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提出了“涓滴经济学”,也可以称为“滴漏理论”“下渗经济学”等等,核心就是给富人、企业家减税,希望通过刺激企业扩大投资,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劳动者收入上涨,从而反过来带动需求增长。就像一个一层层杯子组成了金字塔,往最上面一层的杯子倒水,水会慢慢向第二层、第三层渗透。
不过这个理论早就被证明行不通了,不仅不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任何帮助,还只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2022年英国新首相特拉斯上台,宣布了自197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实际就是执行“涓滴经济学”,但各界根本不买账,很快特拉斯就被赶下台。
从理论上,这一套确实有道理。从整体、国家角度,真正有价值的一定是人类的劳动,体现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那么给企业家减税,让他们有更多资金投入再生产,创造更多真实财富,确实有助于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但理论往往与现实有很大距离。
理论能够成立的前提是每个人赚的钱都能全部花出去。然而富人之所以是富人,关键是收入大于支出才有了积累,而有积累意味着钱花不光,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钱越来越少,为了避免紧缩就只能通过通胀增加货币供应,于是必然出现钱生钱的空转,这个道理在《资本论》里写的很清楚了。
因此,真正的现实是:

富人手里的资本并不是100%投入再生产;

富人倾向于利润率更高的投资方向;

富人用来投资的钱,往往是“借”来的钱。
我们还是要回到本质,到底什么是消费?
买东西就是消费吗?
并不一定,顾名思义,消费一定要让某种东西消失,如果没有消失还有流通价值,那自己购买和流转出去的差额,才是自己消费的部分,如果卖出去赚的更多了,那就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比如房子,不过是钢筋水泥砖头加上劳动力罢了,但位置不同、配套不同价格就天差地别,同样是买房子,有的人是消费,有的人就是投资,而投资的往往是富人。
能把买房变成投资,需要有足够的余钱、有信用可以借贷、更需要认知,这些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普通人买房,实力有限只能从城镇、县城、中小城市、大城市一路向上,而规模越小的地方房子越不具备流通性,消费属性越大,想把房子再变成可以用于消费的钱就越难。
在大城市尤其一线城市,哪怕只有一套房,但因为更能够流通,不但可以享受更加保值增值,把房子再换成钱也更容易,投资属性更重。
方法有很多,比如前些年总有些故事,说有人把一线城市的房子卖了跑到某个小地方,买了大房子还过上了轻松的生活。人各有志向,但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还不如把一线城市的房子租出去,获得一笔稳定的租金收益,再把房子抵押出去获得一笔贷款,拿着贷款和租金收益,完全可以既在小城市享受生活,又能继续获得大城市资产增值和配套服务。
这还仅仅是普通人,最多不过是所谓的“中产”,想想真正的富人,他们买的豪宅、豪车、奢侈品、名酒等等,真的是消费吗?他们买的东西甚至可能享受几年之后反而增值了,这显然投资属性大于消费。
更何况,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低于普通人,能够带动的社会再生产也远远不足。
一件几十万的手工大衣,耗费的劳动力能是几百块工业流水线大衣的百倍吗?
一辆几千万的豪车,创造的就业真就比十几万的汽车高百倍?
几千元一斤的和牛,真就比几十一斤的牛肉高贵百倍?
富人就算消费,也只会去消费更贵的商品,花出去的钱也只会在一个高收入的小圈子里流通,大部分还是流入到另一个富人手中,流入劳动者手中的很少。
就像富人买一件几十万的大衣,奢侈品牌的投资者或品牌方拿走大头,只有很少一部分落在了几个手工匠人手里,奢侈大衣的真正生产者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收益,甚至从比例上还大大缩水,也就没有真正提高就业率、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如果把这件大衣换成1万件几十元的衣服,却能创造十倍以上的就业,劳动者也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消费归根到底要看其中蕴含了多少劳动、多少基础产品的产出。富人本身的消费是有限的,只能带动消费,但永远不可能是消费的主力,就算有再多奢侈品也毫无意义,反而奢侈品消费的越多,经济运行越有问题。
的确在财富分配上,富人占据了更多的比重,而财富流向不同人群后,使用的方式截然不同。
从基本的生活常识就能知道,普通劳动者的负债率必然更高,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消费占比一定远高于富人,这就意味着普通人才是消费的主力军,绝大多数收入都用在获得基本的生活物资、攒钱买房买车养育下一代等等上面,就算有少数打工者获得了一定的财富,开启了小公司,往往也很难获得足够收益,更像是把多年的积累转给了自己的员工和其他合作企业,本质上还是在消费社会存量产能。
富人就不一样了,消费能花几个钱,更多的钱要么投入钱生钱的空转,要么用于再生产,导致富人花钱带来的社会产能增加远远大于他们的消耗,于是供越来越大于求,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了一个循环。
怎么打破呢?
就需要处理好贫富差距拉大和鼓励再生产之间的矛盾,既要让富人拿到更多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搞产业升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让劳动者拿到更多收入用于消费,又必须尽可能维持供给和消费的平衡。
长远来看必须提振内需,那就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财富分配,让劳动者获得占据更大财富比重。但需求的增长远远无法赶上供给的增长,如果约束在国内,短期内只能消灭过剩产能,这反而会带来危机。
当下破局,关键在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市场的需求平衡国内产能过剩。不但能够为国内劳动者提供更多收入,更大规模的生产还能降低单位产品的价格,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到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生活水平。
实现这一点过去西方国家是争夺存量,但后果很严重,那个混乱的时代也过去了。
中国要把人均GDP提高到2万美元,倘若不把人类总需求做大,必然会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我们将面临的国际压力和阻力可想而知。
只有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拉动这些国家消费需求增长,才能够支撑中国人均GDP2万美元的庞大产能。
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最后提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国家发展本就是互利共赢,这才是我们破局的利器。


其他文章推荐
■  关键领域,不能自缚手脚
■  一定要走出去
■  藏在水面以下的真实世界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