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去,不容易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6-03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解决国内发展困境,必须拓展中国的生存空间,向海外拓展是必然选择。

向海外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商品卖出去,这已经是200年前的套路了,辛苦利薄还不稳定,一定要走上投资的路,在海外获得资产收益。

2000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资本在国有企业的带领下涌出国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海外投资迅速增长,仅仅到2016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20年成为全球第一对外投资国,当年底中国海外投资存量超过2.3万亿美元,2021年底进一步增加到2.79万亿美元,这还不算很多以大型建设项目形式存在的资产。

在中国海外投资突飞猛进的同时,遭遇欧美发达国家去全球化的浪潮。
2008年金融危机后,除美国以外发达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困顿,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美欧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限制外国投资行为,出台种种投资限制政策或者加强外资监管,从过去传统安全军事领域扩大到关键技术、金融、数据、信息采集、新闻传媒等各个领域。

这也导致全球投资者担心贸易战进一步激化对投资带来冲击,纷纷放缓了投资计划,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从2016年开始连年下降,2020年更是同比下降高达42%。

全球范围大降和中国迅猛增长,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按照传统观点,认为国家之间经贸往来越紧密,越能降低国家间冲突的可能,这是因为贸易对双方带来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对抗的机会成本,由此还发展出了“商业和平”的理论。而在过去或者说中国崛起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也确实有助于减少领土争端事件,双方彼此增加投资,能够有效防止冲突升级,有共同利益,必然有代表共同的群体,就有更多的交流,类似的还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但是这一切已经发生了变化。

哪怕是日本,体量相比整个世界仍然不够大,而日本并不是一个完全自主的国家,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美国的分身,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近10亿人,增加1亿日本人也不要紧。但中国太大了,人口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又拥有悠久的文明,这样一个国家很难不引起发达国家的警惕。

中国发展太快,海外投资增长也太快,十几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就成了庞然大物,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叠加2008年之后大国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全世界的投资并购在发达国家眼中,有了极为浓厚的政治意味。

在西方国家眼中,企业一直跟国家战略捆绑,典型的比如东印度公司之于英国,而海外大型项目更是被视为大国参与全球事务、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做,都无法排解西方发达国家根深蒂固的认知,尤其是美国,一直将海外投资或贷款与政治诉求绑定,强行干涉他国内政。

当海外投资与国企挂钩的时候就更不一样了。国有企业与所在国政府存在隶属关系,联系极为密切,接受投资的国家以及外部国家,绝不仅仅把国有企业的投资视为单纯的市场行为,不但会严加审查,还会一直揣测投资背后的政治动机,把市场行为政治化。

国企投资再跟中国挂钩就更不一样了。中国是世界大国,而且国企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政府对国有资本的掌控力度更加深入,比如人事任命、巡视督察、国有资本划转以及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等等。

过去国有资本在中国的相对地位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之后,仅2012年到2022年,国有经济GDP占比就从50%下降到30%,民营经济从不足40%上升为60%多,足以证明中国更加开放。

但发达国家的道理是跟体量挂钩的。长达40多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后在逆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反而扛起了全球化的大旗,维护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已经深度融入美国为首构建的全球经济中,仍然处于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框架之下,并没有真正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但一定要明白:
当今世界的经济结构是由美国凌驾全球任何国家的军事力量支撑的,那么当中国企业走出去,无论是否以增强中国国力、军力为目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对美国全球霸权的挑战。

这个道理在《当垄断不能获得垄断收益,还有意义吗?》已经谈到了,霸权跟垄断有些相似,垄断(霸权)可以获得超额利益,但维护垄断(霸权)也需要巨大成本,如果有一个企业或者国家打破垄断(霸权),让垄断无法获得足够的垄断(霸权)利益,那么必然会导致垄断(霸权)走向瓦解。

不仅仅涉及国际间权力,还有国内的矛盾。

对外投资有两种,一种是绿地投资,就是外资在东道国新建投资,这种给所在国带来经济增量和就业,是各国极为欢迎的,就算是美国一般也表示欢迎。

另一种跨国并购就很敏感了,所谓并购就是外国资本合并东道国现有资产,在短期内会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更容易被媒体关注。比如当年日本最鼎盛时期,豪言买下整个美国,结果导致民间激烈反对,成了美国总统竞选和政治活动的热门话题,很快就导致更加激烈的反弹。

中国的对外投资跟其他国家还有所不同,由于中国有全球最完善、成本最低的供应链,商品竞争能力和基建能力全球第一,而中国缺的是资源和技术,于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标比较明确,有三个主要目标:
一是寻求技术,并购目标多是所在国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但掌握技术的科技资产;
二是能源、电力、交通、通信等与国家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领域;
三是关键矿物、粮食等原材料。

概括地说就是科技、能源、资源,全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发达国家早就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现在就是靠技术、专利等高价值吃饭,中国到发达国家投资并购,这些国家很担心中国拿走了核心技术,在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下,很快就能推陈出新,用不了几年就没这些国家的事了,高铁就是典型。

它们还担心,由于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中国国有企业之间更容易进行科技、资源的共享,更加速了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发展进一步加速,在中国军力飞速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尤其担心。

在种种顾虑之下,投资带来的经济利益必然要让步于国家竞争。为了阻挠中国企业投资,不但设置层层障碍,还制造舆论,把本国失业、经济低迷等内部问题推到中国企业投资身上,用来转移矛盾,搞出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冲击论”,还动辄以不公平竞争和国家安全的名义动用非市场手段进行打压,具体就不举例了。

但好在,从实践看,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反应更强烈,但发达国家之间也有分歧,比如德国更希望与中国建立更深入的联系,美国内部不想脱钩的力量也极为强大。
广大发展中国家并不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把中国作为带动国家发展的机遇,越来越欢迎中国企业投资。而美国带领西方盟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展开更加激烈的贸易战,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也降低了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兴趣,开始把重心更多转移到机会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

比如2023年2月,中国贸促会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一组调查数据,有71.8%的企业对外投资优先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次才是欧洲和北美。

虽然总额看起来比较低,这主要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比如2022年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859.4亿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1410.5亿元,占比仅为17.95%,但增速更高。

今天这一篇意思也比较简单。

中国企业一定要走出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商品和服务贸易上,必须到世界各国投资,获得投资收益,更与各国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

过去很多企业对所谓自由开放的全球经济秩序想得太好了,真以为国外就是市场经济说了算,结果屡受挫折。

一定要明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正在向第一攀登,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一定备受关注,很多时候经济利益要让步于国家竞争和政治。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一定会对发达国家国际影响力造成挑战,必然导致发达国家更加激烈的反应。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新冠疫情之后走上正轨的第一年,中国企业一定要更深入的走向世界,那就必须全面评估风险和挑战,不能自己想当然,而是要站在其他国家角度去思考,想办法瓦解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污蔑,还要处理好与所在国的关系,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强中国与所在国相互依赖的联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而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和工作者,代表的是整个国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所在国对中国的观感,也会对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带来新的挑战。


其他文章推荐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想清楚,做彻底
■  打破必然趋势,需要破局的力量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