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破霸权,先得搞清楚霸权是怎么形成的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6-03
一直都说霸权,说霸权的支柱是军事、科技、美元等等,但霸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需要更深层次、更接近本质的剖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霸权的本质就是一种生产关系,自然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上,而人类生产力归根到底就是能量的利用,在能量利用的基础上产生相对应的产品、资本乃至信息,重塑世界。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之所以长期停滞,就是因为能量利用基本以柴木为主,任何一个人类聚集区的周边都依赖于一片茂密的森林和对应数量的伐木工、烧炭工,所以当时的城市很难扩大规模,效率也很难提升。

直到煤炭的大规模应用,用煤炭替代柴木作为蒸汽动力的来源,才大幅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这也成了英国崛起的关键,能量的密集支撑了更大规模的现代都市,才有了更高效率的现代经济和生产方式,进而推动商业和政治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有了更高能量密度、便于运输、利用的煤炭,工厂就不需要依赖水车,就可以从河流周边向更广阔的区域拓展,而煤炭采集使用需要大量人工,也就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人队伍,这是推动欧洲民主改革的根本。

说到这必须提到一点,煤炭的分布相对更加均匀,欧洲各国无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都拥有足以支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煤炭,正因此当看到英国依靠煤炭能源转型获得巨大优势之后,其他国家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就可以复制,也就诞生了诸强林立的煤炭时代。

直到煤炭开始被石油取代,石油成了美国崛起的根本。

石油相比煤炭有诸多优势,汽油、柴油燃烧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极少,内燃机比蒸汽机效率更高;石油和煤炭虽然都可以用于炼化诸多化工产品,但石油更容易裂解,尤其是现代化工大发展的时候正好伴随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全球科技发达有能力发展化工的国家,除了中国都在搞石油化工,这也导致煤化工发展远远不如石油化工。

石油替代煤炭还有更直接的原因:军事和成本

先说军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掌握化石燃料形成更强大动员能力之后的第一次战争,两大集团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实际作战中,石油和内燃机为现代战争提供了惊人的机动性。

在两大阵营的殊死战斗的背后,石油至关重要。战后英国外交大臣科曾就评论“协约国是被石油的洪流带进胜利的,靠石油才能打仗,靠石油才能赢得战争”,法国人也认为“德国过于夸大在钢铁和煤炭方面的优势,而对协约国在石油方面的优势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美国参战提供的关键支持之一就是石油,而德国之所以在战场上并未失败的情况下投降,石油短缺导致未能组织起有效进攻也是关键原因之一。

从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都在高度关注石油,到全世界找油。石油与煤炭不同,煤炭在全世界的分布还相对均匀,然而石油却高度集中,尤其集中在中东地区。

一战结束、二战开始前,全球独立国家仍然很少,于是欧美大型石油公司瓜分了全世界的石油市场和资源,形成了著名的“石油七姐妹”,与一战后列强商定海军规模一样,石油领域也形成了维持现状的“阿奇纳卡里协定”,美国公司依靠当时占世界石油产量90%的巨大优势,迫使各石油公司接受以墨西哥湾原油价格加运费来计算世界各地原油价格的模式,形成了价格垄断。

于是就有了石油替代煤炭的第二个关键原因:成本

中东石油开发成本很低,比如20世纪60年代,一桶原油的生产成本,中东仅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但绝大多数利润并没有给到中东产油国,而是被欧美石油巨头和欧美资本、国家篡夺。

举个例子,当时石油巨头通过租借土地把石油产地变成了“国中国”,所有与石油有关的一切都被这些石油巨头掌控,所在国根本无权过问,又怎么可能把利益大头给东道国?
二战结束后几年,每桶原油价格约为2美元,而产油国每桶只能拿到不到10美分,直到1952年才改为按照价格的12.5%支付,就算如此,仅仅1953年到1970年现在的欧佩克13个成员国就被洗劫超过2千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上万亿美元。

为了打破剥削,1960年产油国才联合成立了欧佩克,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夺回石油主权,这就是后话了。

得益于极低的成本,石油相对煤炭有了巨大的价格优势,成了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材料,转变成巨大的产品优势,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就正式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之王。

前面提到了,相比煤炭,石油资源高度集中,过去煤炭时代,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煤炭匮乏,需要到海外拓展煤炭资源,但毕竟当时的生产力和运输能力,考虑煤炭的广泛分布,少数几个国家不可能夺下全球多数煤炭供应,其他后发国家还有机会。

然而到了石油时代,核心的产油区只有美国墨西哥湾、中东、俄罗斯周边,受技术和成本限制,海上和页岩油很难大量开发,加上二战对欧洲列强的极大削弱,石油资源就被美苏垄断,就形成了冷战两强格局,等到苏联解体,欧美石油公司大举进入前苏联油气领域,石油就被美国掌控。

这就是霸权的形成,看上去是政治、军事、科技的种种斗争,但归根到底,是能源结构和生产力,倘若换成柴木能源或者煤炭能源时代,绝无可能诞生远超其他各国的世界性霸权。

正依靠对能源的掌握,美国将影响力渗透到对产品的掌控,更借助二战各国巨大消耗的基础上,依靠强大的黄金储备和生产力优势成功将美元变成了唯一的世界性货币。

能源、产品、资本三大关键资源就被美国掌控,更加符合美国一百多年前确立的以最低成本掌控世界的战略路线。

而且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一个极大不同就是,土地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过去生产力不足,国力的基础就是掌握更多土地和人口,更依赖战争这种暴力工具;随着人类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样的土地价值截然不同,比如现在一些高效的现代农业设施,单位土地产量是传统耕地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更不要说工业了。

相比费时费力征服一块土地及上面的人民,通过生产力、产品和服务去征服,成本更低、收益更高,而这正是美国过去一直做的。

长期以来相比地缘政治,美国更注重对能源、产品和技术的掌控,通过商业活动和资本流动切下最肥美的一块蛋糕,这或许可以理解,布热津斯基早在20多年前就预言中国、俄罗斯、伊朗因为地缘政治利益走到一起,是对美国最为凶险的危机局面,然而美国却一直缺乏足够关注。

原因很简单,美国一直以来就不重视地缘政治。

直到一个国家的崛起,新技术的变革,开始打破美国的霸权逻辑,逼得美国不得不捡起地缘政治,制造冲突以争取时间。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美国发现,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格局下,竟然出现一个能够压过美国的对手,而传统的美元工具也不再好用,具体说了很多不再展开,重点说说新技术的变革。

还是要从能量利用角度去思考。能源利用效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为什么氢能源不可能成为主流、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必将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有很多说法,但从人类文明发展主线上看,关键是能量利用效率。

先拿氢能源来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改变不了底层的物理规律,那就是充电可以给正负极同时赋能,而电解水只能给氢一头赋能,另一半能量被氧带走,除非能源极大丰富或者特殊场景需要(比如灰氢),一倍的能量利用效率差,无论技术怎么迭代都无法突破。

至于氢的存储、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再燃烧做功的能量损耗,这种通过技术进步能够改变的都暂不去说了。

汽车也是类似的。一百多年前,电动汽车技术先成熟,但就因为无法解决电力存储问题,所以才让步于内燃机汽车,那么时至今日,小型内燃机无论怎么优化,也面临物理规律的限制,根据卡诺循环原理,汽油内燃机最高热效率仅为35%,增压柴油内燃机高点也就是45%,考虑到实际情况,综合热效率基本在20%以下。

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热效率可以达到50%以上,我国已经普遍实现了45%以上的水平,考虑电力传输损耗和电动汽车电能转换效率,同样是使用化石燃料,就能把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这才是根本。

这还没说电能输出更稳定、扭矩更大、结构更简单等等优势,比如巨型矿用卡车徐工DE400,就是使用电传动,先发电再用电力带动整车。

网络上有个梗,叫“中国是美国最好的学生”,确实有些道理。比如现在,我们正在走美国当年的路,通过掌握能量、产品的流动而不是获取土地和地缘霸权去驱动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资本的掌控。

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除了中国的规模、产业优势以外,还要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也就是能源转型与信息革命。

正如分布更均匀的煤炭时代造就了诸强争锋,更集中的石油时代塑造了两强和独霸,与煤炭和石油能源革命不同,正在进行中的可再生能源革命将能源从挖掘变成了制造,这一点在此前文章中已经讲过了。

这是根本性的变革,意味着未来能源生产将遵循收益递增规律,只要向提高资源效率的方向持续投资,经过一定时期,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多。比如中国光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效率极大提升,近10年光伏发电成本降幅超过90%,未来还将持续下降,已经出现了低于0.15元的上网电价,具备了与火电竞争的实力,正因此2023年火电与光风的利益协调进入了新阶段

2023年光伏装机量将超过水电,成为中国第二大电源。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光风核等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打破了石油的集中,从能量来源角度,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有足够丰富的光能,比煤炭分布更加均匀;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高技术领域,尤其非常重视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又比石油更集中。

更分散又更集中的能源结构转型,必将打造全新的世界格局。
现在争的就是未来能源主导权,核心角逐者也就是中美欧,从这个角度,才能更深刻理解中法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达成深层次合作,有多么的重要。


其他文章推荐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卷”从来不是唯一出路
■  跟乌合之众谈不了,那就一个个来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