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视角 |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应用型汽车人才培养

欢迎报考 吉利学院 2023-08-31



近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我校《砺创新,跑出应用型汽车人才自主培养“加速度”》。


在F1标准赛道上,一辆辆方程式赛车风驰电掣般驶过,其中部分赛车由吉利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从制动系统到悬架系统,从复杂动力系统到底盘装配,从结构美学到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变速器安装,展示了汽车工程学院学生杰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会上,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被企业提前“抢订”,吉利学院汽车产业相关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达到98%,部分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


随着传统汽车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转型升级,新产业格局对复合型汽车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吉利学院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跑出应用型汽车人才自主培养“加速度”。





01
建圈强链人才赋能

跑出专业集群“加速度”


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23年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下,吉利学院坚持以数字化为引领,聚焦成渝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做强“数字化+”智能科技专业集群,做优“数字化+”经济管理专业集群,做特“数字化+”人文艺术体育专业集群;覆盖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研产销服”全产业链专业设置,成为四川省汽车类专业门类最全的高校之一。


专业集群思维打破了人才培养单一学科的界限,在智能科技专业集群中,除了车辆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制造专业外,还融入了网路工程、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专业,通过专业整合、结构优化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促进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实现学科创新和突破,提升学科专业融合“加速度” 。

▷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彭建设教授在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为学生授课




02
“三环共振”相互赋能
跑出课程改革“加速度”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能力融合,课程是关键。吉利学院打破原有的“课程壁垒”,构建“大循环—小循环—专业圈”的三环共振、相互赋能、相互带动的课程体系。在复合型人才市场导向下,学校围绕学生通识能力、专项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与模块,依照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阶规律,筑牢基础知识“底盘”,强化人机工程学、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原理与构造等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骨架”,拓展汽车文化、设计、管理等人文素养“高度”。


学校充分利用集团在产业、技术、人才领域的优势,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协同打造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目前,汽车工程学院已重点打造新工科创新工坊孵化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开放实验室(协同创新研发室)等开放实验室。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五分之二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有效解决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过剩,动手实践能力弱”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03
双师双聘人才融通
跑出师资队伍建设“加速度”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吉利学院在《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强校”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优秀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和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双百计划”“双聘”“双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任教师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开放多元的师资体系。


汽车工程学院校企“人才融通”成效显著,学院通过“内培外引 双向流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企业标准、岗位任职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行业需求精准匹配,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育人。


三年来,汽车工程学院共聘请了60余名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技术员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选拔40余名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校企携手共同开发行业前沿的课程和教材。“人才融通”推动汽车学院双师型教师比超过80%,校企共同培育4个“创新团队”、3个教学“创新平台”,联合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77项,共同编写行业培训教材7部,联合攻关科研项目21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技术升级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汽车工程学院张劲光教授正在给学生上汽车设计创新思维课




04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跑出校企合作“加速度”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提高应用型本科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依托集团办校天然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龙泉驿政府、成都东部新区、吉利汽车、领克、极氪、沃尔沃、蜂巢能源科技等政府和行业头部企业,创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行“揭榜挂帅”,与企业共建支撑人才培养、高水平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一流科创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平台;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实施“成蝶计划”,校企“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岗位高匹配人才;汽车工程学院还率先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学生除能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考取新能源(电动)汽车诊断维修技师培训认证、二手车鉴定评估师培训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增强职场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共建新能源整车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将汽车数字化生产线搬到学校,搬到课堂,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跑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加速度”。


▷学生在工业互联网实训室学习智能汽车生产工艺





05
以赛促学赛教融合
跑出创新人才培养“加速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吉利学院深知产业升级与迭代中,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深化赛教融合,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小组,不断优化学科竞赛工作机制,构建了智能科技类、汽车工程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创新创业类五类高水平学科竞赛集群,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团队,为每项赛事配备总教练,推动竞赛培训过程体系化、内容普及化、作品成果化;设置高水平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完善和修订学科竞赛管理和奖励办法,鼓励师生踊跃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为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实现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入,课程高阶性与竞赛创新性同频共振,竞赛内容与科研成果融合、学赛融通、能力融合;以赛教融合开辟创新人才培养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斩获第七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作为一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吉利学院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产教融合、数字赋能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坚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在产教融合上下功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担当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发展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吉利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END —

出品|宣传部

有你想看的精彩



官宣!吉利学院2023年招生计划发布!
欢迎报考 | 教育学院值得选择!
专属毕业礼物,送给特别的你!


这里有惊喜求收藏求点击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