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泰和泰研析 | 浅析ESG 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万晓芳 泰和泰深圳办公室 2024-01-09


供应链管理一向是众多企业发展的关注重点,而近些年,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下,供应链管理也在经济效益之下衍生出更多关于社会、环境维度的关注。环境、社会、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ESG)指标综合评定,作为有效衡量企业财务效益之外的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价值的工具,已在国内外呈现主流化发展趋势。供应链ESG管理是在传统供应链之上对相关管理维度的筛选流程中增设ESG要素,以保证企业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同时有助于多维度的提升企业市场优势和竞争力,从供应链环节便降低潜在的各项风险。

那么,为什么与ESG相关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如此至关重要?

首先,合规仍然是ESG相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主因。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了《关于建立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倡议》,首次强调供应链发展的绿色化议题。欧盟则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便颁布了《包装和包装废物94/62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冲突矿产规则》等一系列指令,针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分销及回收等供应链环节;2015年,英国颁布《加强英国制造业供应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将可持续供应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联邦德国议院于2021年6月通过了《供应链尽职调查法》,要求德国企业就其供应链中相关主体(包括中国供应商)在环保、人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报告相关合规情况,该法规首次对企业供应链尽职调查做出明确要求,必须将尽职调查义务延伸到整个供应链;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2月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草案》,要求对达到一定雇佣人数或营业额的欧盟及非欧盟企业施加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环境和人权等方面的尽职调查义务。其次,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倒逼供应链上的风险管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获取和发布越来越方便,负面消息和企业声誉瑕疵随时都会损害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把握并控制好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风险,加强供应链ESG风险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5月发布《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导则》(GB/T33635-2017),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并发布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其中规定了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范围和总体要求,明确了制造企业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生产、采购、回收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及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物流商、回收利用等企业有关产品/物料的绿色性管理要求。从2021年开始ESG的发展在中国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达成“双碳”目标,中国多个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同时,2021年中国各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多个促进ESG信息披露的政策,如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份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行业标准;证监会在6月份印发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新增“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碳减排的措施与效果;生态环境部在5月印发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等。


ESG发展虽然是大势所趋,并正在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但是摆在面前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仍旧无法忽视。首先,ESG呼声高但实际接纳程度低,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企业业绩持续稳健增长和股东回报仍然更为重要;其次是整体披露数据质量不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这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在对自身有利的数据进行披露时存在隐藏不利信息的情形;再次是本土的评价机构百舸争流,尚未形成具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另外ESG作为舶来品,与中国国情还存在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机遇。致力于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有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业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形象和价值,并最终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回报。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转型和升级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在供应链中,ESG是一个供应商管理和合规的准则。在工作中,我们针对供应商的采购、寻源和关系管理中都需要以ESG大方向作为风标。典型的供应商管理的策略,其实是一个合规的管理和供应商行为表现的管理。因为可持续性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工作前期需要很多政策和流程的支持,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清晰的目标和准则。同时,在工作中也会希望供应商可以体现创造性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比如我之前在公司时合作的德国E.ON电力公司、芬兰Fingrid公司、挪威Statnett SF公司,他们早在2010年便向其供应商提出要求所有主要原材料无铅化,严格符合欧盟ROHS指令的要求。我当时服务的中国企业也是供应商之一,并且在要求的当年对我们进行了尽调。而在对我们的供应商的管理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供应商进行行为准则的培训,在工作流程中也要进行周期性和随机的检查。所以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管理链条是非常庞大的。而到2012年,欧洲客户则提出了全方位可持续性发展的供应链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Environmental:针对欧洲客户最早提出的材料无铅化等环保要求,当时的我们在不断的与客户的沟通中改进创新,我们最大的亮点是将traceability这个概念灌输到了整个采购生产销售的所有环节,供应链可追溯要求的是能够对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验证、追查或核实,这样做不仅把ESG的理念运用到了我们的采购流程中,也把这样的概念传播到了我们供应商的心中,通过内部核查、外部资料参考、尽职调查等方式让供应商们明确供应链ESG实践、风险和能力提升需关注的要素。

Social:除了绿色环保,2012年后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中还加入了很强的对社会、环境和人文尊重的理念和流程,希望兼容并包地进行可持续性的管理。在供应商准入时,我们也会关注其员工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包括员工男女比例,针对女员工的特殊关怀政策,工厂是否存在童工,社保等员工安全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等等。

Governance:另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为了减弱供应链对生产和销售的风险影响,我们建立了供应商名单库,确保每项物料均至少有两家或以上的合格供应商在库中,而每年我们会对主要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实时更新供应商名单库。这样的做法让我们在后面的运营中很多次避免了由于其中某一供应商的断供问题而导致生产停滞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是可以给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的,但是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不少行业企业均受到了冲击,甚至被迫停工停产,营业收入也在下降,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企业该如何兼顾盈利目标和在ESG方面的投入呢?私以为企业应当提高资源的节约利用、节能降耗、减少支出。另外,在社会方面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调动自身强大的财力、物力与资源给予支持,推动更多供应链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应该充分评估,合理投入,尽最大可能保障员工的稳定,尽管短期会造成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企业能够最快地复工复产,有效地抓住业务发展的机遇。

“疫情终将过去,但世界从此不同”。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格局悄然改变,也让全球供应链布局加速演变。面对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的企业们更应该主动积极的参与打造符合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供应链,培育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相关律师



万晓芳  律师



业务领域:国际贸易,跨境投融资,公司商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