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700字,阅读需4分钟
导读
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与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新老师做了题为《两极定性评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与新操作》的报告。
作者丨张学新
来源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与课程改革研讨会
今天我想先聚焦教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教学改革做了很多年,但是相对来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教学模式非常僵化,百年未变,积弊太深,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机,抱残守缺,比比皆是,见怪不怪,空谈玄谈。高等教育乏力无助,备受社会责难。教师茫然,学生厌倦,教师强硬灌输,学生消化不良,走出课堂高喊创新,走进课堂却在扼杀创新,真的不应再麻木不仁,背离天理人心,再不改进就是不识时务,令人悲催。”
班级授课制加讲授法,是400年教育制度的精髓,但这个精髓也有历史性的缺陷,就是它期望学生跟我走(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学生只能是学习知识,学生不能够焕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也有很多课堂,期望学生成为主人,但会产生很多混乱的局面。
我们觉得,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是比较压抑的,教师一直做主人。但是学生一直做主人,这样的课堂是比较混乱的。理想的课堂要遵循中庸之道,就是师生分享权力、共担责任,构建一个民主课堂。对分课堂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对分的定义是,师生作为对立统一的两个主体,一个负责教,一个负责学,以科学的方式分配对教学活动的掌控权,构建一个师生共同体,让教育教学获得最大程度的价值。对分说到底,是一个权力的分割,包括讲授、独学、小组讨论和师生对话4个阶段。可以看到,讲授和对话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独学和讨论是以学生和学生们为主导的。也就是说,2个阶段由教师来掌控,2个阶段由学生和学生们来掌控,体现的就是权力的分割。限于时间,在这里我不展开。因为权力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法码,对分课堂通过权力分割,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课堂,走向尊重与平等,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2014年10月我第一篇介绍对分课堂的论文发表在《复旦教育论坛》到现在,网上可以查到上千篇关于对分的相关论文。很多在文献中把对分与慕课翻转相提并论,认为它有可能为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贡献了一个中国方案。在实施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迫切体会到需要新的评价方式与之配套。对分课堂变革了教学,也因此带来了评价的变革。新的评价方法,经过总结,我们把它提炼为这样一个名称,叫做两极定性评价法。什么是两级定性评价法呢?说到底,我们评一群学生、评一群老师或者评一群老师和一群学生构成的一个学校,都是在对人、对一群人进行评估。所以,把这个问题回归到原点上就是,给定一群人,怎么评价他们的好坏?这就是问题最基本的表述。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你的周围有100个朋友,你怎么评价这些朋友呢?我们中国人最传统的一个评价方法,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这个人是君子,那个人靠不住,这个人很高尚,那个人很卑鄙,高尚的归到君子类,卑鄙的归到小人类。看一看自己周围,有多少人是我们真心佩服、仰慕的君子?充其量10%。那么我们周围有多少特别邪恶的小人?也不多,充其量10%而已,10个里面有1个,就不少了。君子和小人都是少数,其他人是绝大多数,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这就是过去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对一群人进行评价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么多年来,我们还是觉得它非常有价值,是因为它符合科学的规律。把这一群人变成教师或者学生,或者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学校,没有问题,逻辑是一样的。如果周围有100位教师,如果学校有1000位教师,那么优秀教师有多少呢?10%,后进教师有多少呢?也不多,10%。中间80%都可称为其他或一般教师。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周围,特别热爱教学的,特别专注的,特别有能力的,特别投入的,特别爱学生的这种教师,不多。每一个学院30个老师,你问哪些老师是真正爱教学,教得特别好的,学生特别喜欢的,特别爱钻研的,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我们谁都知道,就那么几位。哪些教师是混日子,水平不行,还半瓶子晃荡的,我们也非常清楚,也就那么几位。所以,在一个人群中,要找到优秀的10%,不管用什么标准定义优秀,都是非常容易识别的。要找到后进的10%,也是非常容易识别的。识别突出的两极,这就是两极评价的逻辑。从科学的视角来说,两极背后体现的是一个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中,优异的人是很少的,后进的也是很少的,中间占百分之八九十,是大多数。两级定性评价法的逻辑特别简单:给定任何一群人,给定任何标准,我们不讨论你的标准,假设这个标准是合理的,按照你的标准去找头部和尾部,是非常容易的,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都心悦诚服。根据标准找到两极之后,整个人群就分成了三类。所以两极定性评价法用最简单的表述去刻画它,就是找两极、分三类,找到两级之后,第三类,就是中间的人群是自然而然出现的。所谓定性就是分类别,不打分。可以看到,两级定性评价法的突出优点是特别容易操作。我们已经基于这个方法形成了评教的具体方案,很多学校得知这个方案后,马上就想在课上实施。第一,两极定性非常容易操作。想了解它怎么样容易操作,可以对比一下定量评价。有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是首都师范大学的邢红军教授,非常有名的教学专家,出的书也特别好。他发了一篇文章,是自己的心血之作,也单独发给我了,叫《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真的是凝聚了过去很多年教学评价的精髓。这是它的评分指标:第一立德树人,第二教学设计,第三教学技能,分为3个板块,10个分项。在教学设计方面,目标、方法、手段、本质、逻辑与教学创新;在教学技能方面,讲授清楚、演示规范、互动充分。每一个分项,要求评价者打分,从1分到10分。一个好老师9分、10分没问题,一个差老师1分、2分没问题,但是真的想区分4分跟5分或6分跟7分的时候,就难了。请问,7分和8分有什么区别,3分和4分有什么区别?你会发现这时候定量评价相当难把握。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而是事情本身就是这样的,很困难。分三个类别的定性判断就容易多了。 第二,两极定性评价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抓两极,第三个类别是自动出现的,也就是说,事实上,对大多数中间成员是不评价的。本来要做评价,却对大多数成员不评价,这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吗?不奇怪!它背后反映了高深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就是无为而治。之所以对大多数成员不评价,是因为大多数成员其实不需要评价。我们要思考一下,评价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促进整个群体的积极改变。如果学习过心理学,你就很容易明白,改变一个群体的行为是极其困难的。比如说,在新冠疫情中要美国人戴口罩,很困难,保持社交距离,也很困难,让他们呆在家里不出来,也非常难。改变群体很困难,怎么办?慢慢来。从少数人入手。两极定性的奖,让少数的头部人员得奖,只有少数人得奖,奖励才有意义,不能表扬太多人。两级定性的惩,也是惩罚少数人,古语说,法不责众。批评太多人,大家就没有感觉了。所以,奖惩作为评价的激励措施,一定要针对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那么剩下的大多数人怎么办呢?不奖也不罚,让他们自己看着办。自己看着办是什么意思呢?有三种可能性,有人与优有点距离,他会说,差一点就到优了,我再努力一把!还有人离差比较近,他会说,我快掉队了,下次就要罚到我了,要小心啊。还有人处在中间安全范围,他就可以不用改变,保持现状。这三种想法都是合理的。你看,管理者不评价,带来的却是个体的自我评价。两极定性评价后的结果有两种。第一,给予奖惩之后,优、差部分都没有变化。强奖励、严惩罚,都不能让人发生变化,说明奖惩可能存在方向错误。奖惩后优、差部分都没有改变的话,中间的人更不用改变。头部和尾部可以看做是中间人员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变,人很难改变。第二,如果优、差都有正向改变的话,中间的成员就着急了,有受罚的危险了。类似地,可以说他们的外部环境变了,要逼迫他们改变。两极定性适合于很多需要对人评价的情况,比如对学生、对教师和对高校。不展开讲,定量评价是西方理念,是对人的物化、是违背人性的。教育教学评价,需要一个新的范式。两级定性是一种很好的备选,它是中西智慧的交融,保障了人的尊严,有可能带来一场评价革命,让我们从根本上超越西方教育。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我发的以下两篇文章。
作者介绍:张学新,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脑科学与教育心理学,创立“对分课堂”四元教学新模式。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会经常发布高等教育相关动态与讨论高校教学创新,有想加入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HofMarchbh,备注学校+职务,我们会拉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