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一批一流课程申报常见问题答疑


全文约8300字,阅读需16分钟



来源丨助金课堂



01我的课程究竟能不能申报?
▶ Q1:一个老师可以参加多门课程申报吗?
A1:不行。根据文件规定,当年内一个老师只能参加一门课程的申报,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都是如此。有成员交叉也是不允许的。
▶ Q2:每年申报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A2:教育部直属高校院校根据每年的指标进行校内遴选后推荐课程到教育部参评。
其他部属院校和省属院校需推送到教育厅遴选,再由教育厅按照每年分配的名额推荐到教育部参评;
教育部会进行形式审查淘汰掉具有否决性指标的课程后,组织专家进行网评和会评。
▶ Q3:讲师以及副教授职称,参评线下课程是不是没有优势?
A3:虽然课程评审指标对课程负责人的学术背景、教学积累有一定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基于老师们申报的材料和附件打分。
只要教学积累充分,有一定教学成果,同时用心准备、材料详实、规范,且能最大化突出老师教学的特色和优势,还是有条件冲击一流课程的。
往年也有讲师及副教授职称负责人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的先例。但课程负责人是助教的不建议申报。
▶ Q4:我之前申报过一次,但没有评上国家级,再申报的话还有希望吗?
A4:首先,往年申报过但没有评上的课程是可以再次申报的。但第二次参评国家级需要体现第一次申报后,做了哪些创新和改进,如果与之前一次申报没有任何改进则是没有竞争力的。
▶ Q5:我的课是申报线下好还是混合式好?
A5:混合式要求比较高,对信息化教学工具、在线课程学习记录、混合式教学方法和内容都有要求,老师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数据能否能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最好以线下课程申报。
▶ Q6:我已经有一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基于这门课程的应用,我可以再申报一门混合式一流课程吗?
A6:可以申报,但申报侧重点不同。线上课程重在体现课程的内容创新、社会影响力和老师的教学投入,混合式课程重在用好课,以及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学成效。
▶ Q7:我们一门课程,对不同专业开设,学分和学时数不同,应该怎么申报?
A7:建议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申报,面向不同专业、教学目的和内容都不一样,不建议合在一起申报。
▶ Q8:我在学校里有两门课程,一门是面向本专业的必修课程,3学分,但学生数较少;另一门是将专业课降低难度后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学生数较多。两门课程评价相近,用哪一门申报较好呢?
A8:建议使用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核心课程进行申报。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学过程和效果,选择数据好、效果好的,更能体现您的教学优势的课程申报。
▶ Q9:我的慕课在平台开课满两期了,但是没有在学校里面开过课,可以申报么?
A9:可以申报线上课程。只要在慕课平台开课满两期是符合申报条件的,但最好在本校有教学应用,因为从2021年的申报开始,申报书里已经增加了慕课的校内应用部分,有一定的校内应用,可以更好的保证申报的规范性和通过率。
▶ Q10:团队成员是否都需要近五年内讲授本门课程?我们团队有的老师没有上理论课,但是上的实验课(实践课)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团队申报?
A10:理论和实验课(实践课)如果联系紧密,部分专家认为是可以以团队形式申报的。但必须在教改过程里有贡献,申报要体现理论与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团队成员要体现出分工合作、传帮带等团队作用。如果只是为了凑数则建议不要组合。
▶ Q11:最近两期开课时间,同一个学期,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分别开课,算两期吗?
A11:不算,这能算一个学期。
▶ Q12:因为培养方案改变,课程名称发生了改变,原来是A,现在变成B,那么是按哪个课程名称报呢?
A12:如果只是名称改变,其他没有明显变化,需要以最近一个教学周期名称申报,同时建议附上情况说明。但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情况不能完全算两个教学周期,容易引起质疑。建议以同名称课程申报。
▶ Q13:最近两学期包不包括本学期正在上的课程?
A13:每年申报通知都会有数据要求的截止日期。以截止日期为准,比如第二批一流课程申报的数据截止日期是2021年1月31日。2022年的新一批申报可参考这个时间段,预计是截止在2022年1月31日前的数据。
▶ Q14:哪些课程比较有申报优势?
A14:①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课程;
②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
③体现多学科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
④区域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⑤学校特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双一流建设方向一致的课程。
▶ Q15:用雨课堂(或其他教学工具)给学生发了一些视频和作业,可以申报混合式课程吗?
A15:混合式课程需要提供在线学习平台的链接,最好是利用spoc平台开设的混合式课程。
如果雨课堂或其他教学工具发送的视频是成体系的,完整的慕课,同时有网址后台是可以申报混合式课程的。
但如果雨课堂只是偶尔发送视频资料作为拓展资源学习,则不可以申报混合式。(教学工具的网址后台可以联系各平台公司获取)
▶ Q16:一流课程参评需要两轮完整的教学周期, 有什么具体要求么?
A16:申报的课程要至少经过两个学期的完整教学。线上课程申报必须有至少两个完整的线上运行选课数据,混合式课程必须有两个学期的线上学习数据。
两轮教学数据对应两个完整的教学周期,一个学期算一个周期,可以不连续,但最好是近两年的数据。
比如您是每年的秋冬学期开课,则最好是距离申报截止日期最近的两个秋冬学期的教学数据。以2021年申报为例,数据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31日,则老师应该以2020年秋冬学期和2019年秋冬学期的数据进行申报。
如果有老师的教学周期以学年为单位,则需要提供两个学年的数据来申报。
▶ Q17:大学英语分成1、2、3、4,有机化学分成1、2或A、B,这种课程应该怎么申报?
A17:您可以以大学英语1、2、3、4单独申报。
比如您申报大学英语1、则应该用两个大学英语1的教学周期来申报,或者您也可以申报大学英语,但这样就需要以1-4全部的周期进行两轮,即8个学期来申报。
同理,可以申报有机化学1,也可以申报有机化学,建议单独申报为宜。
▶ Q18:我们不是知名院校也不是知名老师,是否还有机会获评?
A18: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推荐原则是“鼓励围绕重点领域申报满足人才培养迫切需求的课程,注重健全和完善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强调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并具有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注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关注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以及使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取得的学习成效。
只要您的课程有比较好的教改基础,有比较创新的教学设计、有一定建设成效,尤其是有一定学科特色、地方特色,都是有机会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的。之前也有很多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课程获评。
▶ Q19:大家都说需要加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应该如何体现?
A19:体现在资源建设部分,如思政资源库;教学设计部分中课程思政如何融入教学设计;内容建设中,是否有课程思政体现;教学目标中是否有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目标等。

02
混合式课程的申报问题
▶ Q1:混合式课程的线上部分有何要求?

A1:首先线上课程必须是一门完整的有课程体系的慕课或者spoc,随便发几节视频是不行的。
而且要放在正规平台上给学生学习,有学习记录且记录可追溯,申报时必须提供在线平台的网址链接,最近两学期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表、学习过程截图等证明老师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材料。
▶ Q2:我的课程只有这一个学期的比较规范的混合式教学数据,之前一个学期的数据不多,而且不太规范,这样可以申报混合式课程吗?
A2:建议您报线下课程。因为仅仅满足混合式课程的门槛条件,在混合式课程里是不具有竞争力的,用不太好的混合式数据在混合式赛道做减分项,还不如在线下赛道作为加分项。
▶ Q3:混合式课程中的线上慕课资源有什么要求?
A3:为了推动线上课程的有效使用,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首先鼓励老师们选取已获评国家级、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的慕课进行混合式教学,

如果自己计划申报的课程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则可以使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如果平台上没有同类型课程,您也可以选择自己建设慕课或者用校内的spoc开展。

▶ Q4:混合式课程20-50%的线上学时,如何计算?
A4:线上学时是总学时的20%-50%,比如总学时为32学时,线上部分的学时数应为7-16学时,线上视频部分通常以25-45分钟为一个学时。如果线上慕课视频的时长为300分钟且要求学生全部学习完成,则可以核算为10学时。
另外推荐的一种计算模式是按照教学周,比如总体16个教学周,每周2课时,可以按照每两周一个线上学时就是8个学时线上。每周一个线上学时就是16个线上学时。
▶ Q5:混合式课程里的学时,是做减法还是做加法?
A5:这里举两个例子。在下面的例子中,学时的数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计算方法和方法后面的含义。
例1:基于慕课或SPOC的混合式教学,如果是总共64学时的课程,可以是32个学时在线上进行,32学时在线下进行。这部分还是要强调目标导向。要在申报书中体现,为什么采取当前的线上线下比例,具体原因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等,并证明这种教学比例既提供了灵活性,也没有降低学习成效。
例2:线下已经进行了完整的64学时,线上多放了32学时的内容。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希望提升学习成效,因此要阐述清楚学习效果。由于这样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因此还需要调研评估一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 Q6:线上的富文本资料、考试作业算线上学时吗?怎么算?
A6:如果只有文本类资料,没有成体系的线上视频课程,是不能申报混合式课程的。如果有线上视频资源,同时文本和作业作为附加的学习任务是可以算一部分学时数的。
比如一门课程课前任务加上线上视频学习是一个学时,课后线上作业及视频学习是一个学时,线上实验按实验要求计算学时等等。
▶ Q7:线上教学的学时数截图在哪里获取?
A7:在教学平台中截取相关截图,如学生学习时长或慕课学时数、教务系统中体现的线上学时安排。
如果都没有则需要自己核算并体现在教学日历中。但没有截图等佐证材料则很难获评。
▶ Q8:申报书中 混合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怎么写呢?
A8:混合式教学设计指的是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分配的;如何有机结合的,或者说是如何混合的,重点突出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改革就不用再说混合式教学方法了,只用描述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体的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不能仅列名词,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描述,体现教学方法使用的创新性及适用性。
▶ Q9:我的课程用的校内的spoc平台,但是课程资源没有购买,是自己找的网络资源或者录屏资源发给学生学习,是否能作为混合式课程申报?
A9:不可以。混合式课程对于资源的引入有明确的版权要求,不能有版权纠纷。如果没有通过正规途径授权的课程,原则上是不能申报混合式课程的。

▶ Q10:我的课程名称是A,但是我引用的资源名称和我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这样可以申报么?
A10:可以申报,但需注意,申报的课程名称应该是您自己的课程名称,而不是引用的慕课名称。
▶ Q11:疫情期间,我通过直播的方式给学生上课,可以算是混合式课程么?
A11:不可以,疫情期间的直播授课,其实是换了一个场地的面授课,与线下授课类似,混合式课程必须是结合了慕课或者spoc资源及平台给学生上课的场景。
如果疫情期间,线上部分用慕课教学,线下部分改用了直播教学,则可以算作混合式课程。
▶ Q12:学校的政策支持怎么体现?
A12:混合式申报书附件有专门上传政策文件的部分,可以上传学校混合式课程立项、奖励等通知,同时政策支持还可以体现在教务系统中,混合式课程的线上部分是否有专门的课时体现。


03
填报分析

如果您手里拿到这份申报表格,您会发现表格一共分了十二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部分的填报,没有太多的技术成分,类似的还有从第八到第十二部分,这里不占用篇幅。即便是第二到第七部分本文也只谈技术含量高一点的地方。

第二部分:授课教师(教学团队)
在“教学经历”部分,由于300字的限制,选择一些和课程类型相关度高一些的教学任务、教学研究、教学奖励填报。相关度不高的内容尽量不填。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填报这个部分的时候,脑袋里一定要绷紧“OBE”这根弦。建议分两个部分进行叙事。第一部分简述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出发,经过毕业生的毕业要求,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第二部分针对所选课程具体填报学习完课程后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叙事技巧和教学目标的陈述类似。
第四部分: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建议根据表格里的要求逐一设置小标题,分开陈述。
在陈述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时,首先要清楚课程改革解决的是课程内容与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塑造方面的匹配问题,而教学改革解决的是教学的手段、方法、策略与学生学习的环境以及学习规律的匹配问题。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在课程和教学里的各种“错位”情况。第三就是把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以及教学实施与这些“错位”的消除一一对应起来。最后就是客观描述改革之后的效果,重点写在解决上述各种“错位”方面的效果。
第五部分:课程特色与创新
“特色”是因为有比较才体现出来的,和谁去比较更合适呢?我觉得最好是和同类课程去比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然从逻辑上讲,这种“特色”的陈述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如果我们认同“OBE”的理念并依据这个理念而开发出来的课程,一定就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特殊的”。
这个部分的关键在于“教学改革创新点”方面的陈述。估计大家对这个部分的填报最头疼。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一般而言我们不太可能有原始创新,但是我们可以有集成创新以及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而教学改革可能涉及的要素是有限的,基本上只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评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依次从这几个方面里挖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之处。这样的叙事思路既有逻辑,又有新意。
第六部分:课程建设规划
在这个部分里我依然建议大家用“问题导向”的思路进行叙事,在逻辑上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与措施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建设计划体现出来。
第七部分:附件材料清单
说课视频部分,建议撰写全部文本,配套简易的PPT或者提取出关键词以备视频编辑使用。这个部分基本上是前几个部分的有机整合。基本上是通过视频的形式再次展现前面表格里填写的内容。特别指出一下,这里写的不是某一节具体的课,而是从宏观设计思路,更像是在构建一种“模式”之类的东西,案例部分再教学设计样例部分进行展示。
对于教学设计样例部分建议用专业一些的教学设计模型进行填写,完整展现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估三个核心部分。当然如果你能挖掘出所选教学策略背后的学习原理和教学原理一定会给这个材料增色不少。千万记住,如果教学设计体现不出来上面几个关键内容,那就是流水账,不是教学设计。
教学视频的提供,建议直接用上面这个教学设计的案例,一一对应,一目了然。
最后,也是我最想说的一段话。首先要说的是“逻辑”是个好东西,遗憾的是我们不经常拥有,动听的故事需要逻辑的参与。
第二,金课申报书的填报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的“艺术加工”甚至是造假。有了想法还没开展的部分,完全可以写在未来五年的建设规划里,毕竟“金专”、“金课”的背后,还要有“金师”。
常见的错误
1、专业代码应该是四位:很多老师在填写专业代码的时候填写了六位数字,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应该是四位。若未找到专业对应的代码,请填写0000,另外,关于通识课和基础课也应填写对应的专业代码。
2、课程名称与教务系统不符:老师提交的课程名称与教务系统中的排课信息不一致。有多种情况,最准确的应该是跟教务系统的截图一样。
特殊的情况有:系列课程,名字不一样。如高等数学对应 高等数学(一)和高等数学(二)同一位老师,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相同,教学效果相近,可以合并申报。
3、教学团队不参加教学:不参与课程教学的老师不能放在一起申报,非同一个教学班的老师(平行班)不能一起申报。教辅和行政人员不能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强调“上讲台”的老师可作为教学团队成员。
4、申请书中有图或表格,超字数等:按照以往的经验,申请书的格式不能自定义(文字的字体、字号、行距、加粗、颜色等),图片和表格不能添加进内容。字数的限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字数填写。如果觉得需要添加图片,表格,我们建议在附件中添加,用以丰富或“证明”申请书中的内容。
5、线上学时和线下学时的计算错误:线上学时应根据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计算的时间,需要提供平台或工具相关的截图证明。(如:课堂平台学生看视频时间,讨论互动次数,作业练习人次数等)。线上课堂教学时间可根据教学日历进行计算。
6、教材的版权页:教材版权页未提供,或提供错误。版权页一般在封面的背面。可以扫描上传(不建议手机拍照,手机拍照会变形)。
7、无课程代码和选课码:部分学校的教务系统不够完善,无课程代码和选课码,还有学校的课程代码不唯一。根据真实的截图信息,可以看出课程信息及教学安排(课程名、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的截图,盖教务处章证明系统开课。
最近两学期:是指遴选开展教学改革(或混合式教学)的两个学期的教学班。
注意内容
课程目标: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课程目标应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
在结合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产出导向去描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也可以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方式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描述学习课程后学生的收获(产出导向)。

目标明确,符合“可测量,可实现,有成果,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简单理解就是学习者容易看懂,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举例:《欧洲建筑艺术》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以欧洲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区辨不同时期建筑的艺术特征,加强核心知识与前沿理论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和宽广的跨学科知识。能力目标:剖析欧洲各个时间建筑风格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审美与鉴赏能力、沟通学做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学习,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刻苦务实;立足学科与行业领域,从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按照教育的要求: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
 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写这部分的内容的时候是讲教学改革的思路,做法。我觉得应该从这门课程自身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谈起,找到我们的痛点:学生学时缩短知识内容讲不完问题,教学过程遇到“一刀切”问题,教学内容更新问题,教学活动单一的问题……找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再从课程的目标出发,从两性一度要求写教学改革的做法。
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程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撰写。
1、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有效融入而不是叠加。2、教学内容做到创新性,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3、教学活动设计强调学生中心4、课程成绩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5、同时对课堂评价需要有相关数据作为支持
课程特色与创新:
在凝练课程特色与创新时,老师要根据自身改革提炼,切不可相互学习,我们看到很多老师都把OBE、课程思政作为课程特色,如果大家都这样就没有特色了。

1、课堂教学改革是重点,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不能用口号的形式来描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描述时需要以学生的角度去描写教学。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考虑更多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而不是赶羊式的教学。在考核学生时考虑“因材施教”等。
2、教学效果要体现前后的增量。
不能只是看成绩,需要从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来说明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新举措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什么是好的课程设计?


虚拟教研室的内涵与五大建设重点


北京大学汪琼:总结各类教学大赛,高校教学有这4大创新点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