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内涵、范式转型与政策演变


全文约6800字,阅读需17分钟


导读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的本科教学改革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逐步得到全球教育界的认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趋势。
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衡量维度之一,高等教育应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虽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尚未在高校办学实践中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并未获得整体性提升。


作者丨胡建波  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

来源丨高等教育研究



0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概念框架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及内涵

1952年,卡尔·罗杰斯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运动。欧洲学者关注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同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欧洲学者兰德和金尼斯出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指导》一书,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概念。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提出具体要求,即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该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关注学生需求。这代表了教育理念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二是如何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所谓参与,并非简单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或以学生个人喜好来改造教育模式,而是要让学生以主角身份整体、全程地参与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目标设置、教育过程实践和教育结果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他将获得什么,如何有效达成教育目标以及如何衡量学校教育的成效。

1999年欧洲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不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而且通过系列行动路线提供了政策和工具上的支持。[2]如要求欧洲大学基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学习评价;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工作量进行学分的累计和互认,其中学习成果以及与其相关的工作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学生课外自学以及实践活动等[3]。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其成效是教学的中心工作。

2010年,欧洲学生联合会(European Students Union)正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概念,指出它既是特定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观念和文化,又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把学生看作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可迁移能力。[4]

我国学者涉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领域的学者在介绍国外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时引入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

2000年之后,国内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引进、介绍到独立研究都有涉及,但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层面,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等系统视角的研究较少。这大概是因为“老三中心”(教材、教师、教室)和“新三中心”两种范式的主要差别在于课堂教学模式不同[5],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重心是课程教学设计。

赵炬明教授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系列研究有较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新三中心”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它们分别回答了“以学生为中心”范式下的教育目标、过程和结果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的是基于学生当前状态和阶段性特定发展任务,发掘学生潜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指的是在所有教育活动中学习是中心,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指的是把学习效果作为判断教学和学校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重视测量和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6] “新三中心”理论形象地表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特征,与“老三中心”理论相比,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

范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概念的另一个重要内涵,由巴尔和塔格于1995年在《从教到学:本科教育新范式》一文中首次提出。他们指出,“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仅限于教学活动的局部改革,而是一场范式转型,新的教学范式需要系统层面特别是学校体系的支持,否则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7]

范式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性质和范围,将“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称为一场范式转型更能说明其方向性和系统性。所谓范式转型,代表着三个层面的系统转变。

首先是理论基础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不是对“传授范式”的修正或拓展,而是建立在一套全新的哲学假设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传授范式”以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8],“以学生为中心”范式则以认识论哲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

其次是教学活动重心的转变,由“老三中心”转变为“新三中心”,从注重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

再次是组织系统的转变,现有学校制度和结构都是围绕传授模式组建起来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需要从整体上对学校的组织系统进行调整和变革,构建一整套新的生态系统来支撑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赵炬明教授将“以学生为中心”范式概括为七项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学校行政管理、学校文化,以及外部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源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改变引发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促使更多教师持续坚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需要管理、技术、资源、文化方面的保障。


0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1.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政策演变及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语境中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概念或术语,而是采用“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学生为本”等具有实质等同含义或相关、相近的表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大致经过全面重建(1978-1991年)、结构优化(1993-1998年)、规模扩张(1999-2010年)、内涵建设(2011年以来)四个阶段的变迁。[10]从政策文本中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表述主要是在“规模扩张”、“内涵建设”两个政策演进阶段逐步出现的,大致分为理念导入、影响扩散、走向应用三个阶段。

(1)高规格政策文件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导入。

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经费保障、教师资源、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开始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和政府作出“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要决策。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开始受到关注。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这是我国首次从宏观教育政策和战略层面明确提出“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的理念,阐明教育的基本功能涵盖国家大计和民生福祉双重含义,使得长期以来教育工具化的单一功能定位得到延展,体现了“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向。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1]纵观各种政策文本,这段话是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和内涵最为接近的表述。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走向和高校办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4月,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12]此次讲话从思想层面进一步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环境的转变,也是高校办学方向的重要指引。

(2)“以学生为中心”在多元化政策供给中时有提及,影响有限。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以提升质量和内涵发展为主线,相继出台了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双一流”建设、产教融合、审核评估、教育评价改革等综合专项或改革政策文件,政策供给较为丰富,多元化特征较为明显。

整体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及其相关举措在这些政策文件中时有提及,但并不连贯、持续和稳定,说明“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政策和主流价值导向。但这些综合或专项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应用。

尽管2010、2011年的高规格政策文件中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表述,但之后几年都没有相关政策文本大张旗鼓地倡导和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直到2018年,随着“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政策导向的提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甚至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关注的热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表述再次进入政策文件,并有了更大的应用力度。

(3)“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教育教学标准,进入发展与应用新阶段。

2018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在具体工作部署中提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文件在基本原则和具体工作部署中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内涵,并使用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表述,表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应用进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改革也开始在专业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2018年教育部发布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三大原则,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标志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已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转变为全国高校开展专业教学和质量建设的主要指导原则。

综上可见,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从理念引入到政策表达再到发展与应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主题和内涵式发展重点相伴随,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渗透和融入的过程;出现频次越来越高,对高校办学和教学改革的指导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话语体系中处于非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相关政策表述主要集中在抽象的理念、指导思想和原则层面,以及微观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层面,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

高等教育的单一价值取向已逐步趋于多样,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改革逻辑与高等教育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行政管理逻辑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体。尽管与“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密切相关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管理体制都有持续的政策推动,但面向学生的学习系统建设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以学生为中心”的政策环境及其对高校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推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范式转型处于非支持性政策环境中,主要表现在宏观治理与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导向的高等教育宏观治理与管理体制,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需求导向和价值理念的建立与传播形成了制约。从公共治理角度分析,美国和欧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历程与西方国家政府接受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和客户意识,以改善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13]

加拿大教育学家史密斯认为,“市场化是一种组织导向,把顾客置于决策过程的中心,它可能引发高等教育文化的转型”,“高等教育市场化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顾客的要求提供合格的高等教育,其必须综合考虑所有顾客和赞助者各式各样的需要,为其提供满意的高质量服务”。[14]当然,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治理具有准市场化特征,即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计划管理机制发挥辅助性作用。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是一种双重体制下的类市场化治理模式,在高等教育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上既发挥着行政体制机制的作用,又发挥着市场体制机制的作用。不同于准市场化机制的是,双重体制中由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它决定着在高等教育中是否推行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在哪些领域、在多大程度上推行和运用市场机制。[15]

高等教育缺乏准市场化机制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高等教育准市场化程度决定高校获取资源的路径,如果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改革就不会为高校带来更多的资源和优势,高校也会因此缺乏开展大规模改革的动力;二是对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的高校而言,如果学生无法“用脚投票”,就不能通过市场竞争与客户选择来检验改革的成效,外界也无法认识和判断改革的价值。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政策的重大改革实践,如项目治教、管办评分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社会第三方评价、建立政府高校新型关系,都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逐步走向准市场化。只不过建立高等教育的准市场化环境是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这也使得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必要之举。

二是资源投入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的要求不相匹配。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参与范围、影响效果来看,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是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评估形态。

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效提升了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政府和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被评估高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其不足在于价值取向较为单一,评估标准过于刚性和重视教学条件、资源等硬件投入,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性、特色化发展。[16]

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强调三个基本,即“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开始在评估指标中有所体现,质量评价向“两个满意度”即学生对学习效果满意度、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满意度转变。但合格评估的定位和目标决定了其指标体系仍以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基本管理和基本质量保障为重点,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建设。[17]

审核评估的对象是通过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的高校,第一轮(2013-2018年)已结束,第二轮(2021-2025年)正在开展。

与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相比,审核评估倡导“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第二轮审核评估实施方案还将“学生中心”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要求,并将学生发展设置为二级指标,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三级指标中也明确要求“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但审核评估的内涵依然限定于教学工作,未将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其中;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即时动态数据较少,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特征还缺乏相应的审核要点和数据指标支撑;学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也不够。[18]可见,资源投入型质量观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评价尺度的规制性、约束性有限,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指引与带动作用较小。

总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与制度环境并不优先支持高校进行“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与改革。邬大光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转型的困境就在于原来的计划经济之“型”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根植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仍留存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并对当前大学转型形成明显的牵制作用。[19]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高校转型发展更具行政导向和功利化倾向,更为关注学校发展而不是学生发展,更多是提供者导向而不是需求者导向。

注:文章较原文有删减。


参考文献[1]瞿振元. 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5.[2]刘海燕.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J]. 教育研究,2017,(12):119-128.[3]刘海涛. 欧洲和北美高校学分转换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欧洲ECTS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CAA的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16,(12):106-115.[4]European Student Union.  Overview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EB/OL].  http://pascl.eu/wp-content/uploads/Overview-onStudent-Centre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in-Europe.pdf.[5]赵炬明. 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30-44.[6]赵炬明. 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35-56.[7]BARR B,TAGG J.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Change: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1995,(6):12-26.[8]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9]张俊超. 推进从“教”到“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变革——“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2年年会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2,(8):104-109.[10]祁占勇,李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理性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18,(4):16-22.[11]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6937.htm.[12]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13]柳云飞,周晓丽.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比较研究[J]. 前沿,2006,(4):170-174.[14]张永红. 高等教育市场化:内涵、局限与突破[J]. 中国成人教育,2016,(22):47-49.[15]张应强,张浩正. 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18,(6):3-19.[16]刘振天. 从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理论认知及实践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8,(8):4-11.[17]吴维仲,李国庆,关晓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考[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62-166.[18]陆根书,贾小娟,李珍艳,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9-29. [19]邬大光.  大学转型发展的时代呼唤[J]. 中国高教研究,2021,(8):4-9.





西交利物浦大学张晓军:目前90%的“教学创新”可能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核查表


纠正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误解


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新举措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