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大学郭建鹏教授:解析翻转课堂的变式——O-PIRTAS模式


全文约6500字,阅读需17分钟


导读

教学模式是当前翻转课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厦门大学郭建鹏教授曾基于研究,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做了传统版、操作版、翻转版和综合版的分类。


以一个学期中的第三周为例。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中讲授知识,课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的传统版和操作版中,学生先在课前学习视频内容,再到课中进行问题解决;在翻转版中,学生在课中先探索问题,课后再学习视频内容;在综合版中,学生在第二周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先探索问题,课后学习视频内容,然后在第三周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将视频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郭建鹏教授指出,这些模式完善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流程,但在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上还存在明显不足。


在此背景下,郭建鹏教授提出了“O-PIRTAS翻转课堂通用模式”。本文即对这一模式进行介绍。值得关注的是,郭建鹏教授强调,有效实施翻转课堂还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对O-PIRTAS通用模式进行再变式,实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作者丨郭建鹏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来源丨中国大学教学杂志


0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统一:O-PIRTAS通用版


第一,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制定出低阶和高阶两种教学目标(O:Objective)。低阶教学目标包括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中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两个认知目标,高阶教学目标包括布卢姆分类中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认知目标以及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的目标。

第二,教师设计准备活动(P:Preparation)让学生课前完成,通过课前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先前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第三,教师把教学视频(I:Instructional video)等教学材料发给学生课前学习,以完成对知识的早期习得。

第四,教学由线上课前转入到线下课中,教师用简短的课堂时间简要回顾(R:Review)课前的视频内容,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从认知和心理上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

第五,教师通过课堂测试题(T:Test)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答疑和解释,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六,教师针对高阶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A:Activity),以促进深度学习,实现高阶目标。

第七,教师进行课堂总结(S:Summary)、反思和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结构化知识。


0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再变式:适应具体教学情境

1.通用模式在环节内的变式
O-PIRTAS通用模式的每个环节都具有弹性,为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第一是教学目标环节的弹性。目标环节只规定了低阶和高阶两种目标,而目标的具体类型和数量则需要教师依具体情况而定。比如高阶目标包括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种认知目标,以及情感和动作技能两大领域的多种目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学科、课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解,选择合适的高阶目标。这些目标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创造的目标并不一定优于应用的目标,也不是每次课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对于不同类型学校来说高阶目标也可能完全不相同,不同课程低阶和高阶目标的比例也可能不同。

第二是课前准备环节的弹性。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先前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后面的视频学习环节做好准备。在形式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活动,只要能够实现以上目的均可使用。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个项目、讨论某个话题,也可以观看一个视频、观察一张图片、阅读一段文字等。如果教师确信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的话,那么甚至可以跳过这个准备环节,直接把视频发给学生学习。

第三是教学视频环节的弹性。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前在线视频更接近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的概念,而不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因此在视频的内容、形式、时长、音像质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弹性。比如视频可以教师自制,也可以网上下载,或者综合二者;可用录屏或录像的方式制作;可用专业设备也可用手机自拍;录制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教师还可以把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整合在一起发给学生课前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加入一些在线测试题,以帮助学生学习课前知识并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

第四是课堂回顾环节的弹性。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讲授、思维导图或者其他形式来帮助学生回顾课前学习内容,以达到快速集中注意力和认知的目的。

第五是课堂测试环节的弹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多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主观题等)进行测试,可以针对个体或者小组进行测试,可以采用教师评分或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计入或者不计入课程分数。

第六是课堂活动环节的弹性。课堂活动是针对高阶目标的培养而设置的,由于高阶目标包括多种类型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上也就有多种选择,包括汇报、辩论、角色扮演、动手操作、案例展示等。

第七是课堂总结环节的弹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总结,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提交思维导图概括本次课内容,或者采用其他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结构化知识。

2.通用模式在课前环节的变式

依据翻转课堂把低阶的知识性目标移到课外,把解放出来的课堂时间用于进行高阶学习的理念,O-PIRTAS通用模式的目标(O)、准备(P)和视频(I)三个环节主要在线上课前完成,回顾(R)、测试(T)、活动(A)、总结(S)四个环节主要在线下课堂完成。

对于这样一种彻底的翻转课堂做法,不少教师最担心的就是无法保证学生课前学习视频的效果。学生有可能不愿意看、没时间看、看不懂视频的内容,教师准备视频也会增加不少负担。如果不能保证课前学习效果,那么勉强翻转课堂,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有可能还不如传统课堂。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针对O-PIRTAS的课前环节开发变式,核心是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前学习,找到学生课前学习投入的最佳平衡点。

以一个学期的第三周为例,O-PIRTAS通用模式的O,P,I在课前进行,R,T,A,S在课中进行。对于课前变式1,教师可以把O,P前移至第二周的课中进行,课前只保留I,类似于前面介绍的综合版。

对于课前变式2,教师可以把I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内容连同O,P一起前移到第二周课中,课前只保留部分I的内容。

对于课前变式3,教师可以干脆把O,P,I全部前移到第二周的课中,课前就不需要学生学习任何视频,教师也不需要准备任何课前视频。

可以发现,从通用模式到变式3,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要求不断降低。由于部分课前学习内容已经被前移到前一周的课中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保证,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学生课前学习的负担,以及教师准备课前视频的负担。但是,学生课前减少的学习被前移到上一周的课中,也就挤占了课堂用于进行其他活动(R,T,A,S)的部分时间,在教学时间固定有限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张力。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分配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投入,以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和基础比较有保证,或者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少,那么教师可以尽量偏向通用模式;反之,教师则要偏向变式3。

课前变式突破了以往翻转课堂以课时为单位进行翻转的做法,变成以主题为单位进行翻转,时间横跨两周时间。前一周的课中、课后以及后一周的课中基于主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两周、课内课外、课前课中不再是分离、独立的,而是交叉相融在一起。以主题为单位进行翻转,并且拉长教学时间有利于教师更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加工、消化和准备。

以变式3为例,对学生的课前视频学习已经没有要求,课堂时间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进行针对上一周主题高阶目标的活动(R,T,A,S),另一部分用于进行针对下一周主题低阶目标的学习(O,P,I)。

应该指出的是,在一些传统课堂中,教师也会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先讲授新知识,然后再提问学生或者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这种做法与变式3在时间使用上并无明显差别,但是二者的结构却有根本不同。

在变式3中,学生在前一周学完新知识之后,有一周的时间对其进行加工和消化,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下次课堂活动中,实现有意义学习。而在传统课堂中,学完新知识后紧跟着课堂活动,中间缺乏足够时间,学生难以有效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深度学习。变式3的做法实际上类似Gonzalez提出的课内翻转(In-Class Flip),知识学习和活动参与都在课内完成,从而显著降低了师生课前教与学的负担。

3.通用模式在课中环节的变式
O-PIRTAS通用模式在课中的变式主要体现为T(测试)和A(活动)两个环节的时间占比上。在课堂上通过测试了解并深化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以及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实现高阶教学目标,这两个环节被认为是翻转课堂在线下环节中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应该占据主要的课堂时间。

而这两个环节各占多少比例的课堂时间,则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确定。对于知识点较多、较难理解的课程,教师可以适当增加T所占的课堂时间,相应地减少A所占的时间。在某些课上,教师甚至可能直接省去A环节,把O-PIRTAS变成O-PIRTS(即变式4)。比如对于数学、物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不设置高阶目标,而把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这种变式也更适合于不方便组织课堂活动的大班课。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信息化工具高效地进行发题、收题、点评、反馈、答疑等活动。

相反,如果某些课程知识点较少、较易理解,更强调高阶的能力发展等目标,那么就应该增大A所占的课堂时间,减少T的时间,直至省去T环节,变成O-PIRAS(即变式5)。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之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色彩较弱,知识点不多,更关注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提高面试技巧、有效管理情绪、与人沟通等高阶的通用能力。教师在这类课程中可以更多地使用这种变式。

对于课中的这两种变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灵活加以应用。对于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而言,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效果较难得到保证,使用变式4能够更好地保证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相反,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那么课前学习效果就更有保障,更适合使用变式5,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培养高阶目标。总之,在课堂时间固定、有限的情况下,T和A两个环节的时间此消彼长、形成一种张力,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类型、班额、学生能力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形成不同的变式。更进一步地,教师还可以把课中变式与课前变式组合成更多变式,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实现教学目标。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原则上建议R(回顾)和S(总结)不要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但具体时长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灵活调整。

4.通用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变式
变式4、变式5是针对某次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O-PIRTAS通用模式的课前和课中环节进行调整,形成不同的变式。而对于整门课程而言,教师则可以考虑只重点选择部分课程内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不必对全部课程内容进行翻转教学。如果把对整门课程全覆盖、全周期的翻转称为完全翻转课堂的话,那么这种变式可以称为部分翻转课堂。

不少教师对实施翻转课堂的一个常见顾虑是:如果整门课程都进行翻转课堂,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有些教师还会进一步发问:如果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实施翻转课堂,那么学生如何应付得过来?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考虑采用部分翻转的模式,只选择那些对课程学习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核心主题,在部分教学周重点对这些主题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而对于其他主题则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师生的教学负担就得以显著降低。

部分翻转课堂模式对于那些希望尝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而又担心时间精力不够的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先选择某个主题尝试翻转教学,然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主题,由点及面,最终覆盖全课程。

5.通用模式在课程进度的变式
部分翻转课堂模式是针对课程内容的变式,而在课程进度方面也可以产生变式,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式称为逐步翻转课堂模式。相对于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对整门课程全过程的彻底翻转而言,逐步翻转课堂在学期初采用传统课堂,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逐步加入翻转课堂的元素,直至学期末实施比较彻底的翻转课堂。

由于逐步翻转课堂模式并不是对整门课程的完全翻转,因此与前面几种变式一样,这种模式能够避免给师生带来过重的教学负担,降低了实施翻转课堂的阻力。此外,从传统课堂逐步过渡到翻转课堂的做法使得师生都有一个适应期,更能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前几周,师生对教学内容、环境以及彼此之间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学期的进展和深入,师生彼此之间更加熟悉,相关知识储备更足,心理预期更为一致,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和氛围更加完备。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逐步加入翻转课堂的元素,比较自然地从传统课堂过渡到翻转课堂。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前面几种变式,实现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逐步过渡。比如,在一个学期的前三周使用传统课堂模式之后,教师从第四周开始综合使用课前变式3和课中变式4。也就是教师把第四周一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提前讲授第五周的内容(O,P,I),到第五周上课的时候首先对第四周提前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R)、测试(T)和总结(S),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

此时,教师已经开始加入翻转课堂的元素,即把第五周的部分教学内容提前到第四周课中进行。但是,这时师生的教学负担并没有明显增加。第五周后半部分的课堂时间可以进一步使用课前变式2,即先提前讲授一部分第六周的内容(I-1),但是另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第五周课后,也就是第六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I-2)。

在这里,教师就进一步加入了课前视频学习的元素,逐步增加对学生课前学习的要求。由于教师使用了第五周的部分课堂时间进行讲授,并没有全部放到视频中,因此学生课前学习视频的负担也不会太重。根据这种思路,随着课程的进展,教师可以逐步增加对学生课前学习的要求,不断把低阶的知识学习移到课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解放出来进行高阶的学习,也就是越来越接近完全、彻底的翻转课堂。

由于这种变化是逐步发生的,对师生来说,无论是教学负担还是心理、行为习惯都比较容易适应。当然,上述例子只是一种逐步翻转的思路,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使用这种变式。

6.通用模式在教学环境的变式
作为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通常被认为是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的混合。根据前面关于翻转课堂的定义,翻转课堂本质上是把知识的直接教学移到课外让学生自定步骤异步完成,从而把同步的、面对面的时间解放出来用于进行深层的有意义学习。因此,翻转课堂更本质地表现为知识与能力、异步与同步、讲授与探究的混合。

通过异步学习完成知识的早期习得,通过同步教学互动深化理解和发展能力。如果把翻转课堂的线下教学互动搬到线上,通过同步直播教学的形式进行,就形成了一种“录播讲授+直播互动”的在线翻转课堂做法。这种做法虽然不是线上线下混合,但本质上还是属于翻转课堂的范畴。

总体而言,O-PIRTAS通用模式以及前面几种变式都可以将模式内的线下环节搬到线上同步进行,由此生成新的在线模式。比如把通用模式线下的R,T,A,S四个步骤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就变成了在线O-PIRTAS通用模式。

再比如,课前变式1原来只有学习视频(I)是通过线上异步进行,变成在线之后,其他环节则通过线上同步直播进行;教师提前一周通过直播解释教学目标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探索活动,课后学生异步自学视频,一周后回到直播课堂进行相关的问题解决和活动。

部分和逐步翻转课堂变式也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取代一部分线下课程内容和课时:只对一部分关键的课程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其他内容均采用在线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只在第一次课、期中、期末等关键节点进行线下面对面上课,其他时间都使用在线教学。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在线翻转课堂模式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将之与其他变式搭配起来使用。

注:本文较原文有删减,需要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解析“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


国赛一等奖得主、复旦教授蒋玉龙:如何以“原位翻转课堂+费曼学习法”开展教学创新?


厦门大学郭建鹏:如何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建设金课?(PPT分享)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