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识虚拟教研室:七大特征与建设框架



全文约3500字,阅读需9分钟


导读

本文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七大特征与建设框架。


作者丨战德臣等

来源丨现代教育技术杂志,节选自《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


作者介绍:战德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01
虚拟教研室的七大特征

从虚拟教研室建设与运行的角度进行解析,本文提出虚拟教研室应具备七大特征:

①名师引领。虚拟教研室持续运行,需由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名师来引领。名师引领是指名师能够将相关人员组织起来,以明确教研方向、协同教学研究。各层次教学名师、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等被认为是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名师人选,而国家级/省级人才(如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在某方面有影响力的教师等也是。名师引领既能发挥名师的标杆引领作用,又能发挥名师的协调组织作用。而要确定名师能否引领虚拟教研室,还要考虑其是否有开放的胸襟和带动更多教师共同进步的服务意愿。

②中心聚焦。不同于实体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共同使命感的教师组成的教师共同体,从虚拟教研室获得个人发展并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是不同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的内在动力。因此,建设虚拟教研室需要教师在目标、兴趣等方面具有共识,如此才能协同教研。为形成共同目标与共同兴趣,虚拟教研室需要明确聚焦到一个中心——此中心应有可发展性目标和持续协同性任务,能够反映教研室多数教师的兴趣。例如,以某一门课程为中心来组建虚拟教研室,则需参与教师都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将围绕这门课程进行课程建设;以某一专业为中心来组建虚拟教研室,则需参与教师有共同的专业兴趣和话题;以某一教改专题为中心来组建虚拟教研室,则需参与教师对此专题感兴趣并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与交流。

③平台支撑。公共信息平台或智能平台既是虚拟教研室持续运转和积累成果的重要支撑,也是虚拟教研室开展跨区域、跨校、跨学科协同教研活动的重要手段。基于公共平台建设虚拟教研室,就要在公共平台上建立“虚拟教研社区”或“虚拟教研群组”,教师通过平台参与社区或群组的教研活动、分享自己的教研成果,平台以社区或群组为单位积累教研成果、支撑教研成果的传播和应用。这种协同建设的成果累积与传播,是保持虚拟教研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公共平台,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灵活加入或退出,体现了虚拟教研室的开放性。

④样板示范。虚拟教研室要有样板示范,如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体现特色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可供教师借鉴与使用的教学资源等。样板示范可以引领教师前行,是吸引教师加入虚拟教研室的重要因素,也是引领参与教师个人发展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

⑤共建共享。虚拟教研室是教师共同体共建共享资源的平台。参与虚拟教研室的教师应积极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平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虚拟教研室的运行需依托一个共建共享机制来保障资源建设者的权益,并确定资源是开源还是闭源、是否免费使用等。

⑥成果累积。虚拟教研室是教师共同体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积累教学经验、推广应用教学成果的平台。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组建虚拟教研室,是希望协同积累教学经验,扩大教学成果的应用范围。加入虚拟教研室后,教师便能通过虚拟教研室共享他人的成果,同时教师自己的成果也能在虚拟教研室通过共享的方式获得更多同行的认可、得到更多的应用。教学研究是持续改进教学进而形成教学成果的过程,此即“聚小果”而“成大果”。基于虚拟教研室进行协同教研,能使教学成果得到实践检验,而基于检验结果对教学成果持续改进,可助其走向成熟。

⑦水平提升。国家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强化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水平。现在,很多教师有饱满的教学热情,但对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在此情况下,教师借助虚拟教研室,通过名师引领和同行交流,就容易实现其教书育人水平的提升。

在虚拟教研室的七大特征中,最关键的是共建共享,参与虚拟教研室的教师一定要树立开放的理念并愿意共建共享。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就是愿意分享其经验和成果:有好的想法愿意分享、有好的成果愿意分享,看到先进的想法和成果也愿意分享。


02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框架

虚拟教研室应该有四项重要的建设内容。

1、团队建设

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建立虚拟教研室,最主要的是团队建设。如何将不同学校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如何围绕某一个“四新”专业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织起来等。团队建设要基于虚拟教研室平台来进行,即引导相关教师加入到虚拟教研室,并使其获得成就感、归属感等。

2、平台建设

虚拟教研室平台是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应主要实现以下功能:①支持教研室开展协同教研活动,如活动的发起和参与、相关材料的分享等。协同教研包括协同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协同进行教学设计、协同编写教材、协同建设教学视频资源、协同建设习题库/话题库等。②支持教研室以视频会议、语音会议等方式开展协同教研活动。③支持教研室实现教学成果的分享、传播与应用等。④发布、展现虚拟教研室的活动场景和成果。⑤组织虚拟教研室的各种培训,如视频直播、教学案例展播等。

虚拟教研室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组建好团队,另一是团队成员要基于平台开展协同教研工作。

3、机制建设

虚拟教研室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制度。由多学科背景、多归属单位的教师组成的虚拟教研室并不需要改变参与教师的行政管理关系,但需要一个常态化运行机制来保障其持续运行。此常态化运行机制包括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其中核心的运行制度是共建共享机制(如关于成果发布与使用的机制)和参与教师的教研协同机制(如协同任务的发布、响应、提交与管理机制)。

本文认为,虚拟教研室的参与者要有开放的胸襟,尽可能地免费开放其资源;与此同时,虚拟教研室应建立制度来鼓励更多教师开放其资源并保障其开放资源的合法权利。

4、内容建设

建设虚拟教研室平台时,要设置一些内容板块来支撑虚拟教研室的协同教研活动和相关成果的持续累积与共享。一般来说,虚拟教研室需设置以下内容板块:

①课程建设与交流板块在面向课程(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中,教师可以通过本板块将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案与课件、典型习题、典型话题等以规范的文档形式发布到虚拟教研室平台,并进行交流。

在跨校虚拟教研室中,不同学校可以通过本板块将本校的课程大纲、教学文件等发布到虚拟教研室平台,供参与虚拟教研室的教师研讨、取长补短,在相关教学问题上若能达成一致意见,就可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文件,从而为各校教学委员会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指导。需注意的是,在虚拟教研室形成的标准化教学文件并不要求各校统一执行,而是在保持本校发展特色的同时参考这些标准化教学文件,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②协同教学研究项目板块。本板块包括教研项目的立项建议、联合申报书的凝练、教研项目的研究进展追踪、教研项目的中期总结与结题、教研项目成果的汇总等。

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板块。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习题库和话题库等。通过本板块,虚拟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协同建设教学资源、协同开展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④协同教改实践活动板块。通过本板块,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协同开展教改实践活动,如开展多校联合同上一门课活动、名师跨校教学示范活动、多校联合教学研讨活动等,以充分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⑤教学成果累积板块。教学成果累积可以聚少成多、聚点成面,可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例如教材编写时,需要教师逐章准备素材,而在教材没有成型之前,教师可以在本板块进行教学成果的累积并持续改进,不同学校可以在本板块参考、选用不同的素材组织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另外,虚拟教研室平台还应提供成果传播的功能,以便于累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⑥专题讲座与教师培训板块。教师可以在本板块发布专题培训视频、组织视频直播培训会议等,实现异地教师培训的同步化。

综上可知,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重在实现课程协同、项目协同、资源建设协同、教学活动协同、成果持续累积、成果共建共享;同时,要能支撑开展文件交流、音视频直播会议交流、即时消息交流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




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


虚拟教研室的内涵与五大建设重点


虚拟教研室的内涵与三种类型


最新分享丨国家级教学名师蒋宗礼:提高课程教学站位,培养一流本科毕业生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