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丨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数字化转型时代,对未来教育的四大展望

杨宗凯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3100字,阅读需8分钟


导读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目的就是支持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更加高质量、更加包容公平、更加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本文中,教育部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宗凯介绍了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的教育教学创新探索,并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四大展望。


分享丨杨宗凯  教育部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整理丨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来源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01
机遇与挑战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其中一个促进大变局时代的重要变量,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变革。

 

信息技术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

 


社会和经济也进入转型时代,数字化发展已经有机融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对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说,过去的人才培养更多是基于知识为先的教育,那么,现在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教育。

我将数字时代人才的关键能力总结为“7C”和“9I”

 

那么,如何培养这些关键能力?

 


我们以“教学技术创新”为横坐标,“教学理念创新”为纵坐标做了一张图,形成了四个象限。


在最传统的、没有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都是靠课本、砖墙教室、黑板等,在一个物理空间中开展教育活动,而且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以标准答案为中心,是“旧瓶装老酒”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用到了慕课、智慧教室、大数据等,但是我们的教学理念没有变化,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还是工业时代的教育,是“新瓶装老酒”

进化到2.0阶段,是“新瓶装新酒”。通过数字化时代教学模式的重塑和创新,来构建以价值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左上的象限,“旧瓶装新酒”是不存在的。

因此,国家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2012年发布第一个十年规划以来,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试点和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比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在2021年进一步扩大,现在已经在55所高校、20个地市、25个区县开展了第二批试点工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件是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新基建就是以新型信息技术驱动的新型基本建设,包括云、人工智能、数据大脑、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文件提到,希望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到那个时候,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可以为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

另一个重要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在今年出台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怀部长现在在大力抓的一项内容——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现在教育部的职能部门和各个高校也都在抓紧行动,这是大的背景。



02
探索与实践

 


工业化社会的支撑体系不能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有效支撑,必须推进智能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

学习环境、教师能力、专业发展、教学内容、评价标准都要进行全面提升,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开放、共享、个性化的教育新体制。

1、环境


在工业时代,高等教育构建了叫做物理空间(PS)的环境,有教室,有图书馆,有操场。

互联网的发展,又帮我们建设了另外一个空间,即网络空间(CS)。

还有一个空间,是人类社会空间(HS)。


三个空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新型的育人空间——CPS。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很多学校都在进行这类创新和改革。

例:

华师大规模化精准化的教学环境

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建了一座地标性的建筑,整个大楼有10万平方米,构建了全数字化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大楼里有7类100多间云端一体化教室,可以支撑传授式教学,以及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沉浸式的教学。

云端一体化,是对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进行有机整合,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观测,来打造连接、开放、个性化的新型教育环境。

 


再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了全球语言文化VR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除了能够进行授课、研讨,还可以进行虚拟仿真互动。学生们可以戴着虚拟VR眼镜模拟在上万人面前进行沉浸式的演讲。这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2、资源


教育信息化是资源为王。目前高校的资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校本资源,即学校自主开发的各种资源;二是个性化资源,企业开发,学校购买;三是共享资源,政府投资建设,学校免费试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大资源的概念。信息化时代,教育资源从通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型成为趋势。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一个大的资源池,如何在其中开发一些专用的教学工具来利用大资源,是非常关键的。

 

例:

智能化的英语教学资源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平台


3、方法


 

有了环境和资源,怎么教?需要方法的重塑,也就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流程的再造,构建新型的方法,包括智能导学、人机结合、翻转课堂、SPOC等等。

创新的主体还在于教师,在于学校。

例:

 


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外语教学进行了流程重构。过去,图中黄颜色的步骤是在物理课堂中实施的教学,蓝颜色的步骤是在线上实施的教学,而西电通过流程的再造,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流程。

4、评价


未来的评价,一定是数据驱动下的教育教学评价。通过大数据支撑的精准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多元综合评价和定制化学业规划,实现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例:

 

人工智能应用于口语测评


5、教师


我常说,新型教师一定要具备技术、艺术和学术的三融合,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学术,就是专业知识,艺术,就是教学方法。

过去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但是新型的教师一定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引导者、课程开发者、数据分析师、教育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

例:北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

 

 




03
展望和总结


展望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更加连接、开放、灵活的教育

 


国外的一些大学,已经在重新定义大学教育。比如美国密涅瓦大学,与传统学校相比,密涅瓦大学没有固定校园,学生在四年中在全球七个城市游学;自主设计招生评价体系;有全面的小班研讨课,禁止讲授式教学。

展望2:构建虚实结合,更具沉浸式特征的教育

 

数字化转型下的未来教学场景

在新基建下,未来的教学场景会有大的变化。今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助教,所以今后的教育一定是人机结合的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5G+AR+BD支持的立体教学场


展望3:构建数据驱动,更加精准的教育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在农业社会,师傅带徒弟,开展因材施教可能还可以做到。但在大规模教育的时代,想知道学生的差异化,从而实行差异化的、更加精准的教学,一定要有技术的赋能。

例:

 

普渡大学课程信号系统

 

哈佛大学学习分析系统


展望4:构建多方协同,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在这个方面,斯坦福大学走得比较快,他们已经启动了“2025计划”。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目的就是支持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更加高质量、更加包容公平、更加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注:本文整理自杨宗凯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深度丨《2022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发生巨变?


哈工大副校长徐晓飞: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八大着力点


深度融合智能技术的"金课"建设框架


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典型教学案例集


吴岩司长最新撰文: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