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5400字,阅读需12分钟
导读
在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郭绍青发表了题为《“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的精彩演讲,系统梳理了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政策背景,以及不同技术场景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
分享 | 郭绍青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
来源 | 教育信息化100人
在过去这么多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研究,以及一些政策导向,指向的主要还是基础教育,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开始,面向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一些工程项目也开始相继推出。
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是每个省批复的三个试点单位之一。
同样是在2021年的9月份,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其中就提到了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在学校内部推动教育创新的变革。 新基建这个项目,也开始向高等教育扩展,可以看到,整个教育信息化在政策的导向上,对高等教育开始有更多的引导性政策。实际上在高等学校内,一谈到信息化,大家总是认为是网络中心的事儿,更多的走向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信息化。真正全面系统推进教学信息化,还面临着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高等学校内部促进教师教学创新的一个措施,是国家在推动的,早些年就批复了这样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高校中往往会被放在二流位置。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应该要开始逐步凸显了。同时,我们教育技术人,应该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从国际竞争这个大的维度来看,美国发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美国人工智能计划》《美国人民的人工智能》;日本发布《日本复兴战略》《日本振新战略2016——面向第4次产业革命》《人工智能战略2019:人文、产业、区域、政府全面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英国发布《英国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战略:建设适应未来的英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形成《北京共识》。中国也采取了更多的动作来推进这些产业布局,同时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格局变革。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变革,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非常重要。从联合国教科文到我们国家的相应政策出台,实际上现在我们围绕教育的发展,围绕教育信息化推动赋能教育这个维度,无非以下7个要点:
终身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队伍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实际上,这些要点不仅仅是我们教育技术人的事,它涉及到所有的教育学科专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现行政策,同时一些新的政策也正处于被制定的过程中,《“互联网+教育”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将逐步出台。已经发布以及即将发布的政策的核心要素指向教师,其核心因素之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教师要关注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人机协同教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等问题。以前我们谈到数字资源,往往谈的是微课、慕课,这些只是知识类的资源,数字教育资源的概念在延展,将工具类的虚拟交互学习、智能学习系统也包含在内,其内涵在发生着重大的演进。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服务教育场景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递进过程。2000年左右,计算机网络技术驱动的技术交叉融合,推动网络多媒体资源库的研发,促进了多媒体资源的网络化发布与共享。2008年左右,移动互联技术驱动的技术交叉融合,使得即时交流互动得以实现,推动了广泛移动应用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泛在、即时的信息创作与传播方式。2014年左右,大数据分析技术驱动的技术交叉融合,推动资源的个性化表征,推动云服务的聚合和个性化推送,促进个性化服务系统研发,促使虚拟环境的体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逐步走向人机交互的大架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技术交叉融合,推动了人机交互入口的智能化,推动了决策服务智能化,推动了智能代理的出现及应用。实际上,不同技术场景对教师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发展性的要求,不同技术场景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并不相同。
技术场景的不断发展,促进我们对教育的认知逐步深化。在早期,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更加强调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强调一些工具的应用。现在我们已经走向群体个性化教育,我们更加关注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等关联的数字教育资源,以及高沉浸性、强临境感的虚拟博物馆、虚拟科技馆等虚拟学习资源环境支撑下的,规模化与个性化融合的整体学习的构建。在未来,我们将逐步走向智能化个性化。智能化学习资源环境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教与学活动,具备动态知识建构、资源重组的特征。建立在强人工智能基础上的智慧学习资源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类人的交互教学服务。
在技术场景的发展过程中,教与学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过去简单的提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开始走向了学生使用智能终端。当然,智能终端的使用确实带来一些问题,基础教育在采取一些措施规范它,但是发展的大方向谁也挡不住。在高等教育中,智能终端的使用是不受限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线上线下的应用形态在发生变化。我们在走向群体个性化教育,学习环境走向虚实融合,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成为常规学习设备,群体个性化的学习如何走向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无缝衔接的供给形态,教学环境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我们会逐步走向智能化个性化的形态,集成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全息成像等技术的智能感知学习环境得到发展和应用。
在这些综合变化之下,实际上学生从过去优化课堂教学阶段,被动获得资源的学习,到开始使用自带设备,获得APP等工具的支撑,到逐步开始利用方便获得的智能终端来利用各种环境获得支持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来自于老师,到智能时代,这种形态的变化会更加趋于多元多样。
技术场景的变化带来一个另外的大变革,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到网上虚拟班级提供跨校际学习服务,之后逐步走向群体个性化教育,动态变化的虚拟班级与小组等弹性学习组织成为常态,传统班级教学组织形式被解构,群体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建立。到智能时代,在智能导师和专职教师的干预和指导下,群体个性化的学习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成为新的教学组织形态。
技术场景的变化关键聚焦到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的阶段,我们认为教师要用技术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阶段,我们强调教师要有熟练利用云服务数字教育资源组织网络教学,有效整合网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要成为智力服务的提供者,跨校际的区域教学服务成为常态。群体个性化教育阶段,教师角色发生显著变化,在虚拟环境中组织、管理、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真实环境中指导、组织、协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知识向能力迁移。到了智能化个性化阶段,当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服务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教师群体之外的专业人员能够提供智力服务。专职教师在区域学习中心扮演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设计者、调控者等多种角色。专职教师与智能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专职教师在实体学校中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学习、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在大力推进单元教学,那么在未来,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大概念跨多周甚至十几个课时的一体化设计,会显得越来越突出。在这个阶段我们将会淡化课前、课后、课中的概念,实现十几个课时的体系化设计,这对教师是重大挑战。所以在这种挑战之下,单单依靠一两次培训、几次讲座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教育提倡单元教学观,从核心素养教育到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教育,再到单元教学的综合落地,实际上强调教师整体教学观的变革,高等教育更应该是这样。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发展中心如何从原来提供简单的基本服务成长到真正支撑高校的内在发展?我认为,教师发展中心在高校应该形成这样的一个服务体系。
第一,成为教师自主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当然这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撑,需要现场的指导服务。第二,成为教师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中心。针对于智能阅卷、大数据分析、适应性学习等的交流,大多仅仅局限在教育技术圈里,但是在一所高校内,其它专业学科的教师也是需要了解和接触的。我们可以引入二三十家企业在教师发展中心轮流展示他们的技术产品,讲解他们的技术功能,使高校的老师们都可以了解这些技术都是如何应用的,这样的体验中心,我相信企业也会很愿意来。第三,成为教师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中心。这种经验的分享,可以通过线上基于平台、线下基于实体环境,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第四,成为教师教学新模式学习中心。谁来推广这些新模式?一定要靠教育技术人。我觉得,各个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在服务学校的中心建设中,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彰显这个学科在推动自身高校教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奠定在学校的学科地位。怎么使校长重视、教务处重视?成为教师教学新模式学习中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教育技术领域的人,要通过提供这些服务,使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师,可以参与进来,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成为一个更为有意义与价值的平台。实际上我想呼吁,教育技术专业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在高校里争地盘、争事情,这样才能争得地位,争得发展的空间。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设计构建能够基于能力图谱、师德、知识图谱的标准框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呼吁大家能够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形成多渠道的数据获取,最终实现对教师的画像,当然测评材料库的建设也非常重要,这是个难点。专题讲座、网络课程、案例集锦、研修工作室等是一些老师的实际学习场景。基于这些场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数据、完成画像,对教师进行适应性的学习支支撑服务的框架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推动教师的发展是不容易的,过去我把教师的能力发展分为6个阶段:第一,迷茫阶段。突然接触专递课堂、网络学习空间、智能教室、项目学习等。第二,准备阶段。经过培训能够把技术、资源等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第三,模仿阶段。进行模仿、实施教学,对教学资源产生强烈需求,会产生教学理念冲突。第四,积累发展阶段。需要系统理论、模式、方法学习,不断实践,形成能力。第五,熟练阶段。具备了支持教学活动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了新思想,掌握了新技术、熟练驾驭新模式。第六,创新阶段。熟练驾驭信息技术,能将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教学法融会贯通,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模式的研究,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后期我们经过分析梳理之后,把教师的能力发展阶段大致进行了归纳,现在我们把它归结到4个阶段:起步适应阶段、模仿迁移阶段、熟练融合阶段、研究创新阶段。
教师一开始接触到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理论,会有一个起步适应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问题经过一般的培训能够解决。接下来是模仿迁移阶段,教师能够把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能力发展阶段中,这是两个关键点。一旦达到熟练融合阶段就好办了,最终会走向研究创新阶段。起步适应阶段:技术素养的提升;教师日常应用教学法中技术的融入;模仿应用成功案例与方法开展教活动等等。模仿迁移阶段:教师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重点将转向对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的学习与掌握上;学科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掌握成为技术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内化;需要更加综合化的培训与长期的支撑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两个关键切入点是起步适应及模仿迁移这两个阶段。教师发展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起步适应阶段主要涉及教师技术素养的提升,日常应用教学法中技术的融入,对一些新的方法理念的初步掌握等。模仿迁移阶段中教师能够真的深入熟练地使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彻底改变自己过去传统的教学习惯。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