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课程共创共享:一次渺小但宝贵的创新

编辑部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3780字,阅读需8分钟


导读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面临变革,必然走向学科交叉与教学创新。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计应该如何实现?近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西农业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三地共上了一节农医交叉创新课程《功能农业与医学》。我们发现,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线上工具实现创新教学,还可以通过协同工具实现课程共创。



01

新形态:共创一堂课,共上一堂课


近几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发展,国家格局和大国竞争变幻莫测,人类迈步进入数字化新时代,经济和社会也在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表明“四新”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学研用融合、时代新人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解决真实问题的人才。传统的单学科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国家着力推进学科交叉与教学创新。这对高校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学科间的壁垒要打通,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第二,要积极引入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案例式学习等创新的教学方法。


是否有可能,让学术研究的“大牛”或者创新创业的“大咖”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比如,在医学专业,讲到癌症的治疗,如果有了解癌症研究最新进展的老师参与课程设计,学生们就能学习到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


近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西农业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的课堂,通过一根网线连接在了一起。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晶和山西农业大学功能农业系教授尹雪斌,共同带来了一节农医交叉课程。


这是一次宝贵的课程与教学创新!为什么这么说?


课前,通过课程共创共建平台TeacherIn,北京的王晶教授和山西的尹雪斌教授一同完成了课程设计——《功能农业与医学》。除了上传课程所需的文件资料,课程设计中还添加了小组讨论、录播课、测验等学习活动。两位教授可以在线协同编辑课程,也可以继续再邀请其他教师参与进来,其他教师的每一处修改都会显示,最后由课程负责人决定是否接受。这是,群策群力、共创共建的课程。



课中,通过教与学一体化平台ClassIn,北京、山西、安徽三地的师生连接在了一起。在王晶教授和尹雪斌教授两位老师的配合下,线上线下混合,三地共上一课。创新的课堂设计,新颖的双师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农医学科的交叉融合应用,帮助更多的学校学生掌握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医学知识和相关功能农业知识。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是开展农医交叉的尝试,课程和教学也都还需要不断优化。但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不止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工具实现创新教学,还可以通过在线协同工具实现课程共创。



02

群体智慧的力量:从GitHub到TeacherIn


在互联网时代,“共建共创”可以实现智慧的“最大化”。


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代码项目协作平台——GitHub,我们可以将它看做面向程序员的共建共创学习社区。程序员们可以在GitHub搜索到海量编程项目。世界各地的程序员可以聚集到GitHub,共建编程项目。


简单来讲,写代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A难以完成,需要B/C/D......协作完成,GitHub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协作平台。A发布了自己创建的代码,B先做了修改,然后C、D、E陆续也做了修改,GitHub的强大之处也在于,它可以保存、展示这些修改,方便每一个参与项目的人看到,实现共建。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拥抱开源和GitHub。GitHub 不仅是代码开发者的家,也成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学习、与社区互动、为开源作贡献的平台。


“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同样只有依靠“共建共创”的方式,才能不断进步。上文中提到的TeacherIn,正是教师版的GitHub,这是一个专门面向教师群体的课程共创社区。它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课程的共创共建共享,二是课程的管理与分发。


TeacherIn的第一大功能便是课程的共建共创共享。


老师和学校都可以免费申请注册TeacherIn,注册完成后即可在线建设课程。不同于文档编辑器,TeacherIn需要上传体系化、结构化的课程,包括单元、学情分析方案、课前阅读资料、视频课、学生自测题库以及课堂用的课件等。教师可以自行上传课程资源,也可以在TeacherIn中搜索关键字,获取所需资源,TeacherIn提供在线PPT、试卷、微课等课件编辑器,对这些资源,老师都可以进行在线编辑。


每门课程的主持教师都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参与课程共建。加入到课程组后(老师可以加入多个课程组),其他老师就可以下行课程到自己的个人空间,进行修订,并将自己的修订内容同步给课程主持教师。TeacherIn会自动对比修改后课程与原有课程的各处差异,主持教师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当然,实际可能是教研组共同讨论决定。


每次的修订都会自动记录,生产新的版本,每个贡献其他教师都可以评价,教师可以查看每个版本与贡献。可以有分枝管理,即一个主版本分出几条支线。对于教师参与的课程,课程更新时会自动通知到成员。对于每一次贡献,都能进行点赞点评。


在TeacherIn内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添加课堂、录播课、测验、学习资料、作业、讨论六大活动,打破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支持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契合人才培养需求。学习资料可能来自教材,也可能来自其他渠道;学习活动可能安排在校内,也可能安排在校外。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高校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迈出校园后,需要直接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那么,是否有可能,让学术研究的“大牛”参与课程设计?比如在医学专业,讲到癌症的治疗,如果有了解癌症研究最新进展的老师参与课程设计,学生们就能学习到最新的行业知识。


TeacherIn正在让这一点成为现实。借助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在TeacherIn中,普通老师也可以和学术研究做得最好的老师、教学创新做得最好的老师合作,课程建设可以是同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可以是跨校、跨区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引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实现产学研持续合作。


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好的教学组织,也应该没有围墙。


此外,对于学校而言,TeacherIn也可以发挥三大功能:建设校本课程库与资源库,推广学校精品课程,开发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


1)建设校本课程库与资源库。以往,对学校而言,课程资源收集难度大,而且,资源存放平台与资源应用平台并没有打通,教师需要在A平台浏览、下载资源,然后在B平台应用。而在TeacherIn中,学校可以开通组织空间,进行课程建设,并将课程一键应用到ClassIn班级,打通课程建设和课程应用环节,提高资源最终的利用率。由于资源是存放在云空间中,教师的流动也不会造成课程设计的“断档”,后来者依然可以看到原有课程的“改进”过程,并基于新的学情继续迭代。



2)推广学校精品课程。TeacherIn可以作为学校精品课程的推广平台,提高学校及老师个人的影响力。课程的获取量、收藏量和引用量等数据,都可以自动生成。


3)开发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的打造往往需要跨校、跨学科的协作,TeacherIn可以链接名校与专家学者,提供协作编辑、版本管理等功能,帮助学校进行同校或跨校的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


从校本课程库建设,到学校精品课程推广,再到跨校精品课程的开发,群体的智慧得以在TeacherIn中流动、聚集。


各高校在TeacherIn中建设的公共课程资源:


TeacherIn的第二大功能是可以实现课程的管理与分发。


学校、出版社、个体老师,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设置为公开,这样其他老师便可以搜索到这门课程,然后将这门课程应用到ClassIn的班级中,形成本班的教学计划与学习计划。在应用后,教师还可以增加班级中的学习活动。


由于ClassIn与TeacherIn均采用了自主开发的音视频编辑器,因此可以防止盗版,并能够对发行的数量进行管理,实现付费发行。TeacherIn会设立审核机制,仅有出版社或高校等通过审核的课程可以发行可见。


ClassIn和TeacherIn正与北大、北体、北医等高校进行合作,协助高校推广新课程。这种新型的课程考虑了ClassIn的互联互通情况下,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且在TeacherIn上实现产学研多方的共创共建与版本的敏捷迭代。每一个版本都可以实时发布到全国其他医学、体育、计算机等专业的老师,他们可以跟进这些新课程的研发,也可以参与其中。



03

结语


第一次接触TeacherIn,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个课程设计的工具。


但麦克卢汉说过:“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一开始,人类创造工具,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需求,但随着对工具的使用和迭代,意想不到的创新就一定会发生。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深度 | 混合教学,推动“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决赛说课PPT


如何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5E”教学模式?


分享丨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学实施报告与完整教案


11门学科1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设计案例


108家学报投稿方式汇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