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基础到顶层:教学创新要走过的7层台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学方法 Author 周付安

全文约4959字,阅读需11分钟


来源丨教学方法


01

引子


有一次去三亚旅游,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住宿,坦白说,条件还不错,当然价格也很漂亮,性价比算不上高,但是,退房走的时候,都已经结账发票了,在门口门童递给我两瓶冰冻的矿泉水,很小的瓶子 ,很精致的水,嘴里还说着,先生,路上很热,这两瓶水您路上喝。哎呀,我对这个酒店的好感瞬间拉满。


其实呢,这叫“峰终时刻”,很多商家深谙此道,例如宾客消费完要离开的时候,要送一份小礼物,亲戚探亲完成要离开,送上一些特产,等等,这就是抓住了峰终时刻。如果抓不住,那就不好了,就像吃瓜子一样,最后一个瓜子别是苦的,如果是苦的,对整包瓜子的印象都会受影响。


使用峰终时刻,可以做很多的设计,酒店可以用这个方法,问候亲人可以用这个方法,追求女生的男孩可以用,举办晚会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例如春晚最后必然是难忘今宵,这就是利用峰终时刻作为抓手。


那么到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教学创新上也有一些抓手,抓住了一些概念

其实就让创新有据可依,我把它叫作创新的台阶。



02

创新的七层台阶


创新有7层台阶,在每一层都有一个抓手,抓住了这些核心概念,就能让教学创新落地。


  • 第1层:提升学习体验,扩展感官通道

  • 第2层:注重概念获得,匹配精准策略

  • 第3层:发扬合作学习,预设活动流程

  • 第4层:进行概念统整,注重思维模型

  • 第5层:着眼能力培养,突出整体蓝图

  • 第6层:量规精准评价,调整迭代教学

  • 第7层:全面赋能学生,激活自我系统


【第1层】提升学习体验,扩展感官通道


经典书目:

鲍勃.派克《重构学习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心流》


底层逻辑:大脑友好取向、注重心流


反面教材:教师自嗨


人,总会忘掉做了什么事情,或者,忘掉别人怎么说的,但是忘不掉事情给自己的感受。所以,同样的一个概念,可以有很多的表征方式。用嘴说说,可以,图片演示,可以,视频动画,可以,角色扮演,还可以,那到底哪个对?


一般来说,学习体验决定心理获得,所以动用的感官通道越多,那么学习的效率越高、效果越好。


  • 策略1:具象表征、多媒体、多通道

  • 策略2:剧场式、情景式、戏剧化、角色扮演

  • 策略3:多样式、多活动、多对话


策略1:具象表征、多媒体、多通道


有一次我曾经使用VR眼镜,看到了航空发动机的整体结构,还可以一层层打开,真的很震撼。那么复杂的结构,一副VR眼镜就解决了。还有一次,我在北京东方仿真软件公司,看到了他们做的各种化学仿真软件,真真很棒。


这些,都是把原来抽象的具体化了,都是把原来看不见的看见了,都是把原来一个感官通道的多样化了。


策略2:剧场式、情景式、戏剧化、角色扮演


我有一位好朋友,她讲授的课程是《英语演讲》。每次学期末,她都要求学生用场景的方式进行演讲,“小红帽、大灰狼、白雪公主、大头爸爸”等等,这些都是戏剧化的取向。


策略3:多样式、多活动、多对话


我经常说,老师的课程录成视频后,经得起拖动吗,就是鼠标从头到尾,如果镜头都是老师在讲,或者说只有讲解和提问。那坦白说,形式不够丰富,样式不够多彩。人啊 ,都有一个腻歪的时候,老是一个样子也是不对。


  • 策略1:具象表征、多媒体、多通道

    往往用于学生基础不足


  • 策略2:剧场式、情景式、戏剧化、角色扮演

    往往用于激发学生情感


  • 策略3:多样式、多活动、多对话

    往往用于对抗心理疲劳



【第2层】注重概念获得,精准策略匹配


经典书目: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


底层逻辑:不同的学习类型要匹配不同的策略


反面教材:一刀切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是不是立刻去做?”孔子说,先问你的父亲和兄长,然后再做决定,冉有也是孔子的弟子,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说,那就直接做就可以了。孔子的学生就纳闷了,同样的问题,先生为何答案不一啊?


孔子说,那很简单,子路逞强好胜,让他多问问,冉有谨慎过头,让他大胆些。因材施教啊,教学上,不同的内容就是不同的弟子,要分别处理。


策略1:关键证据

策略2:模拟训练

策略3:角色扮演


策略1:关键证据


有人讲段子说,如果我在读书的时候,拿到了诺尔贝奖,是不是可以保研了,下面有人回复说,都拿诺奖了还想着保研,这格局太小了。虽然是段子,但是诺奖还是一个关键证据,证明一个人在专业上的成就。概念习得,有关键证据,比如能举例并且加以阐释;技能获得,有关键证据,比如能够独立完成操作;态度养成,有关键证据,比如在某情景下有某种行为,这就是关键证据。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通过填空选择判断去考察和评估学生,可以说,这么做是没有关键证据意识的。


策略2:模拟训练


训练大家都知道,但是训练也要包含很多要素,比如没有反馈,训练或者练习作用很小,导向、培训、训练、总结,是比较一般性的策略。


策略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个学习价值观的很好的策略。


策略1:关键证据

针对概念、技能、态度厘定证据

策略2:模拟训练

针对技能的学习

策略3:角色扮演

针对价值观的学习



【第3层】发扬合作学习,预设活动流程


经典书目:

斯宾塞.卡干《59种卡干合作学习结构》

戴安娜.劳里劳德《教学是一门设计科学》


底层逻辑:教学之后的内化和生成阶段,生生之间互相促进效率更高


反面教材:独学而无友


你可以看下周围能跑下马拉松的人,无论是半马还是全马,很少有一个人单打独斗的,都是一个组织里的人,比如高校马拉松联盟之类的,这就是伙伴独特的作用。


大家基于共同的信念,基于平等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行动确定了归属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没有精细化设计的学生合作,和"狗吵架"没有区别(引自田俊国观点)。合作学习需要设计,活动需要预设。


策略1:同伴交流&同伴示范

策略2:思考-配对-分享

策略3:写下来、说出来、吵起来


策略1:同伴交流&同伴示范


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是同伴之间的交流,其加工深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浅一些,比如举例,有的深一些,比如生成;有的更深,比如互相评价。所以呢,学生的交流也是一个循环,从哪个层次开始,到哪个层次结束。


策略2:思考-配对-分享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师写的策略,TPS,我说这是啥啊。往下看,think pair  share,思考配对分享,这个就是合作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也被称为滚雪球、扩展小组法


策略3:写下来、说出来、吵起来


先让学生写,写就是思考,说,就是讲出来,动用语言通道,再进行辩论,这个就是更大的社会化学习。


策略1:同伴交流&同伴示范

适用于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策略2:思考-配对-分享

合作学习步骤

策略3:写下来、说出来、吵起来

合作学习的样式



【第4层】进行概念统整,注重思维模型


经典书目:

林恩.埃里克森《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杰伊.麦克森《为深度学习而教》


底层逻辑:专家的知识是高度结构化的


反面教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就是问老师们,大学的老师,你希望学生在学习你课程之后的五年后,能够有什么样的获得,或者能够从你这门课获得什么。很多老师都提供了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希望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希望学生掌握经济思维,希望学生掌握XX思维。


没有一个老师说得很具体,没有一个说希望学生用中值定理、微积分,都是希望学生能够XXXX,这就是思维,就是解决问题的模型。所谓思维,就是围绕某问题的结构化的东西,这种结构化的东西、了不得。


解放军的建制从开始到最后,做了很多的改变,这种建制的改变是为了不同战争状况下的作战需要,概念结构的不一样也决定解决了什么问题。


例如,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最核心的机密,就是他们的组织结构图,可见结构图的威力。


策略1:一维、二维、三维

策略2:知识的结构

策略3:过程的结构


策略1:一维、二维、三维


你去超市买东西吗?买什么?


  1. 洗发液

  2. 卫生纸

  3. 芹菜

  4. 黄瓜

  5. 垃圾袋

  6. 胶棒

  7. 菜刀

  8. 瓜子

  9. 毛绒玩具

  10. 台灯灯泡


如果是上面这样罗列,就是一维的,如果进行一个分类:


  1. 厨房:黄瓜、芹菜

  2. 卫生间:洗发液

  3. 工作:胶棒、灯泡

  4. 休闲:瓜子、毛绒玩具


这个就是二维的,如果是你按照需求程度进行一个划分:必须买、最好买、最好不买,可以做成三维的,一般来说,三维的就很好了。


策略2:知识的结构


知识最怕散、概念最怕孤立,在教学中,我见多了很多孤立的概念,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这些概念之间什么关系?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谁是上位的?谁是下位的?往往没有图式,这样课程的机密学生就不能掌握和理解。


策略3:过程的结构


技能也好,策略也好,都有脚本的,比如主持人做人物深度访问,为何能把被访问者问哭?其背后是有脚本的,回忆-感受、致谢-感恩、缺失-泪点,就是这样的套路,很多人都会哭,这就是过程。


策略1:一维、二维、三维

用于梳理概念的结构

策略2:知识的结构

概念的结构图

策略3:过程的结构

过程的流程图



【第5层】着眼能力培养,突出整体蓝图


经典书目:

范梅里恩伯尔《掌握综合认知能力》

苏西.博斯《项目式教学》


底层逻辑:整体从来都不是部分之和


反面教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有一家上市公司,他们的老大曾对总部的员工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一线并且待上一年以上,那么不能晋升,也不能加薪,如果你没有轮岗实施和交付,那么不能担任财务总监,我觉着很有道理。书本上的东西,都是高度学科化的。


现实中的问题,都是涉及到多个维度的,书上没有写出来的很多,比如有一所学校给我说,学生在去支教之前,他们会花好几天教会学生如何注意自己的安全,如何买保险,如何进行防身,如何注意用电安全,如何注意住所安全,如何注意饮食安全等等。这就是真实导向的、能力导向的。


策略1: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字面上的意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做到真的不容易。我原来曾经帮助一家企业做过教学设计,做出了课堂交付用的学生手册,当然我设计的东西应该很不错,在四五所院校都验证过没问题。


那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过了一年多,我再去这个公司听这个产品的交付,发现我所有的教学设计竟然一个都没有变,没有增加、没有减少、没有优化,我就很纳闷,说你们怎么不迭代呢,他们说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要迭代呢?


所以,胜任力模型的抽取,一定要着眼于差距。


策略2:OBE思想


我对OBE是很赞成的,因为它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意识。如果说什么,我只强调一点,那就是OBE要持续优化和改进。尤其是从学生的结果改进,从学生的报告改进,从学生的成绩改进。


策略3:模拟实习


我的一位学生告诉我,大学期间上的最有用的一门课,是《中级会计实训》。因为课堂上把一个企业一个月,能用到的各种业务单据都处理了一遍,这个就是实习的意味了,有公司做出会计实训产品“i实习”,这个取向是很对的。



【第6层】量规精准评价,调整迭代教学


经典书目:《如何编制和使用量规》


底层逻辑:没有衡量就没有进步


反面教材:师单向传递


食物相生相克吗,好像是,但是你会发现很多研究这个的专家,就不管不顾这个,胡吃海塞。为什么呢?不是人家不懂,反而是人家很懂,就成人摄入那点剂量,远远达不到产生危害的程度。所以,放开胆子随便组合着吃吧。没有精准的数据支撑,估计专家也不敢这么大胆。


教学也讲这个,要进行评估和改进,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要精准评估,还得靠量规。在我看来,量规更多的是写给老师看的,也是对学生学习历程的考察。我敢说,凡是能编好量规的老师,没有讲不好的、没有学不好的。


策略1:水平量规

策略2:检查表

策略3:等级量表



【第7层】全面赋能学生,激活自我系统


经典书目:吉塔·雅各布《0次与1000次》


底层逻辑:你对,你的世界就对


反面教材:唯成绩论


这部分,不是老周所擅长的,所以暂时先不写了。哪天我问问我的同学刘欣老师,看看她能不能赐稿。



【总结】

  • 第1层:提升学习体验,扩展感官通道

  • 第2层:注重概念获得,匹配精准策略

  • 第3层:发扬合作学习,预设活动流程

  • 第4层:进行概念统整,注重思维模型

  • 第5层:着眼能力培养,突出整体蓝图

  • 第6层:量规精准评价,调整迭代教学

  • 第7层:全面赋能学生,激活自我系统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一套完整的教学创新策略


教学创新要做到的七个“统一”


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决赛说课PPT+视频(三)


走出 “课堂深度学习” 的认识误区


实用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可用动词举例


基于OBE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理论课+实验课实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