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六位Engineering编委及青年通讯专家当选两院院士!

编辑部 Engineering 2023-12-22


  近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59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74位院士和16位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有1位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编委和1位青年通讯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编委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是《Engineering》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编委、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是《Engineering》环境与轻纺工程学科编委、北京师范大学余刚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教授;《Engineering》能源与矿业工程学科青年通讯专家、清华大学吕俊复教授。


  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是《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编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常瑞华教授、英国肯特大学王江舟教授。


  在此谨向六位当选院士的编委和青年专家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各位编委和专家长期以来对《Engineering》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春英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Engineering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编委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春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199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在中科院高能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实验室,任课题组长。2006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和“纳米前沿”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欧盟第六、第七框架计划(EU-FP6&FP7)、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合作项目、丹麦战略研究委员会项目、丹麦科技与创新局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计划(IAEA)等多项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Engineering环境与轻纺工程学科编委

  • 北京师范大学

  余刚,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1994-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6-2010年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1-2013年担任环境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研究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俞汉青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Engineering环境与轻纺工程学科编委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俞汉青,1994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三所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大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期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4年,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包括Nature (1篇)、Nature子刊(4篇),SCI他引超过1万次,H因子69。研究工作在国际环境界产生重要影响。培养研究生1人获2007年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协会优秀博士论文,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研发了多项废水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获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解决了一批废水处理技术难题,并获得实际应用,为国家水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出了实际贡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吕俊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Engineering能源与矿业工程学科青年通讯专家

  • 清华大学

  吕俊复,196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瓦房店市)。199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保留研究生学籍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2年,1996、200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锅炉第一线开发研究,连续主持或参加了“九五”以来6个五年计划有关循环流化床燃烧方面的“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针对劣质煤高效发电、含盐污水生产采油需要的过热蒸汽、低成本污染控制等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在锅(水动力学)和炉(流态化燃烧学、传热学)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主持了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用采油含盐污水生产过热蒸汽的注汽锅炉、基于流态调控化学反应的超低排放CFB锅炉的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示范。在余热锅炉、高参数生物质锅炉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能国际领先,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动了气固/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反应学科发展。

  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曾任国际能源署流化床转化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第9、10届煤燃烧国际会议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教育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山西省等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一等奖10项(其中5项排名第一)。曾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ASME最佳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学术新人。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主编著作5部。(来源: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常瑞华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编委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常瑞华院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负责学校微电子学科群建设。她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及发明院院士,IEEE,IEE及美国光学学会(OSA现名Optica)会士。她于1987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副院长及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Whinnery讲座教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共同院长。她于2021年全职来深圳,创立博升光电并在鹏城实验室与余少华院士团队联合开展光子集成芯片基础研究,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起高端芯片设计验证平台,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她于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常瑞华院士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物理、设计、材料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使得VCSEL确立了在多模光纤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3D传感应用等领域的统治地位。她曾获得过许多国际大奖,包括IEEE David Sarnoff 成就奖、日本大川奖、国际半导体化合物大会Welker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奖章等。

  常院士是全球学术团体的领航人物,领导并推动了多个国际会议和期刊的确立和发展。她曾任IEEE和OSA主办的旗舰期刊《光波技术杂志》(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07-2012年的总编辑及重要委员会、国际会议主办团成员及主席,美国光学学会(OSA现名Optica)主席。(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王江舟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编委

  • 英国肯特大学

  王江舟,1961年生,1986年至1989年在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中外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现任英国肯特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ET Fellow。他是2022 年 IEEE Leonard G. Abraham 奖的获得者,曾任 2019 年 IEEE 国际通信大会(ICC2019)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 ICC2015 执行主席、IEEE WCNC2013 技术委员会主席。

  王江舟教授是通信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其早期的研究重点为GSM信号检测和CDMA技术,而后重点关注OFDMA和分布式MIMO的研究,近几年来致力于6G移动通信的研究,在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4本专著,发表450余篇论文。(来源:东南大学)


期刊简介

Engineering是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创办的工程科技综合性期刊,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各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


Engineering旨在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工程科技重大成果发布与交流平台,并探讨工程科技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望工程科技发展未来等,以促进工程科技更快发展,更好造福于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Engineering主要报道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和产业的发展。具体栏目包括新闻热点、观点述评、工程成就、研究论文等。


Engineering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合作出版。期刊为月刊,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方式出版,并在期刊网站上提供英文和中文版,已被SCI、EI、Scopus、DOAJ、CSCD、CSTPCD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


2016年,Engineering入选 “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计划“;2019年,入选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领军期刊。期刊最新SCI影响因子12.8,工程综合领域Q1区。


收稿方向

· 机械与运载工程

· 信息与电子工程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

· 能源与矿业工程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

· 环境与轻纺工程

· 农业

· 医药卫生

· 工程管理


期刊官网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gineering

http://eng.engineering.org.cn


投稿网址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eng/



过刊浏览

Archive


2023年1

2023年2

20233

20234

2023年5

2023年6月

20237

20238

2022年1月

2022年2

2022年3

2022年4

2022年5

2022年6

2022年7

20228

2022年9

202210

202211

202212




推荐阅读


点赞/在看/分享让更多小伙伴看到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