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心!4000万中央资金建3个项目全烂尾,“民心工程”如何能得民心?

关注☞ 华夏时报 2023-09-24

2023年9月12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河南省长垣县三个民生工程烂尾的问题,其中更涉及超4000万元中央资金部分下落不明的情况,比如其中一个居民小区配套项目,当地向上申请了1800万元中央资金,实际只往下拨付了600万元,其余资金被用在了何处,不得而知。



更令当地居民无奈的是,事发已经7年,这些项目竟然全部烂尾。政府相关部门始终未能彻底解决工程烂尾问题。目前,长垣市还未就此事作出回应,中央资金都花在了哪里,三个项目的后续处置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说明和安排。


如果把中央财政的资金当成唐僧肉,只管申请,不管项目实施和实际效果,这样的“民心工程”如何能得民心?

中央投资466万元建立体车库
成了垃圾场

按照计划,河南长垣列入的项目包括蒲光社区安置房配套项目、食品公司安置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长垣市魏庄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总共涉及中央预算内资金4000多万元。


在长垣市和平里小区,按照计划,这里利用中央资金修建三座立体车库作为小区配套设施。但居民反映,立体车库的确建起来了,但根本没有投入使用。


走进这个车库,里面满是灰尘和飞絮,地上也没有停过车的痕迹。有的地方已经破损,连电路都没有正式通上,有的角落甚至成了堆放垃圾的地方。


这个立体车库究竟是谁建的?建成之后又为何不交付使用呢?


社区物业公司经理梁彩云称,这几座车库都是小区开发商申请修建的,并没有人把技术管理权转交给物业。至于为何不交付使用,立体车库的承建公司长垣奥起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付彩廷表示,这类立体车库在实际使用中大多数都不好用。“它属于特种设备,每两年做一次检验,需要不停往里面投资,业主不会掏钱买这个东西。”


但事实上,奥起实业成了这个项目最大的受益者。付彩廷说的政府扶持政策就是中央的专项资金,根据当时的中标文件,他们以461万元的价格中标,建设123个车位,平均每个车位价格近4万元。而记者在奥起实业采访时了解到,即使是现在,他们对外开出的市场价格每个车位也就2万元左右。



尽管中间的利润空间不小,车库仍未正常交付使用,这三座车库连最基础的数目也没有最后完成。2018年6月,因为有住户投诉影响采光,车库修建方收到了当地规划局的拆除决定书,要求他们在15日内自行拆除其中的一座。


车库拆除后,公司并没有找地方重建,而是将一堆废料堆在小区。车位数量不够、也没有交付使用,公司却拿到了全部466万元财政资金。车库后期的试运行、交付试运营、小区停车难等问题依然没人管。

中央拨款1800多万元建配套
幼儿园和卫生室,去哪儿了

计划表中的第一个项目车库成了摆设,下一个蒲光社区安置房配套项目情况同样堪忧。计划表显示,当地拟建一座幼儿园和卫生室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中央财政总共拨付1800多万元。


记者在小区内走了两圈,并没有发现新修的幼儿园。河南省长城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宋广军表示,本来申请在小区南区建,但两个区域规划好了,不能再建一栋楼,所以最后实现不了。而据开发商的说法,计划中的卫生室,不过是小区门口一排商业房其中两间空置门面房。



根据当时蒲光小区配套项目的中标文件显示,2016年12月,长城建设公司中标了这个项目,而这栋卫生室所在的建筑竣工日期也是2016年12月。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在招投标进行时,整个大楼就已经竣工了,这又何来新建卫生室一说呢?


对此,河南长垣市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主任董鹏表示,“考虑到实际用途,先建设后争取资金”。说是考虑实际用途,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卫生室到现在也没有投入使用。

记者还发现,蒲光社区的这个项目,当地向上申请了1800多万元中央资金,实际只往下拨付了600万元,其余资金被用在了何处,不得而知。



河南长垣市发改委城镇发展科科长陈锋表示,他们只负责项目建设监管,“项目竣工后,我们就交付了。他们使用过程中管理的问题,超出了我的职责范围”。



中央拨付1700万元修路
六年仍是“断头路”

按照计划,在魏庄安置房配套项目中,当地要修建一条约560米的道路。可至今,这条路仍然是“断头路”,还有200多米没有修通。



为了建设这条道路,中央财政1700万元的资金早就拨付到位,但是路却没有完工。该道路的承建公司告诉记者,他们实际上只收到了600多万元的资金。面对这批专项资金的使用窘况,董鹏表示,当时设想很好,但工作没做到位,所以事与愿违。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地方发改部门和住建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项目建设实施的动态监管,并对不能按时开竣工、竣工验收不合格等问题的项目将通过通报批评、收回或扣减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措施予以惩戒。


记者采访结束后,当地对这几个问题项目进行了整改,现在车库、卫生室等正逐步投入使用。该事件被曝光后,引发了舆论对于财政资金应如何规范使用和有效监管的讨论。



央视指出,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都是当地的民生工程,要让中央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推动发展、惠民利民、造福一方,就需要加强对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的有效监督。但在此次事件中,当地政府的监督显然存在死角,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实施有效监督。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财政资金不能“薅羊毛”

多年来,按照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央下拨资金支持地方建设已形成一整套流程和操作模式,资金也多用在应急救灾、保障房建设、污染治理等方面。

另一方面,中央下拨资金通常都是明确专款专用,应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所以,在资金使用方面也需要做到全程跟踪监管,花的都是哪儿的钱、钱都花哪儿了、每笔经办人是谁都要一目了然,留有台账。


报道中这三个项目关乎日常停车,看病,孩子托管等民生需求,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建得好了就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极大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央才专门拨款,就是为了解决最麻烦的资金问题。

但是,也正是监督环节缺位,中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情况始终难以令人满意,近年来各地发生了多起中央资金被截流、挤占和挪用的乱象。


同样在河南省,7月份,河南省审计厅在一份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了本省存在的对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重建资金使用不合规的问题,所涉金额超95亿元。



长垣的和平里小区实施的是计划中食品公司安置房的配套项目。


中央资金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今却成了各级部门和人员觊觎的“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如何才能解决这种弊端?这就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和规范,资金流动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从中央、省、市、县到乡镇、村,都要统一手续、明确记录,资金来自哪里、分配多少,如何支出和使用,要做到各个环节“心中都有一本账”。也要加大对资金违规使用的调查和惩处力度,不能让处罚规则成摆设。


近日,国务院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报告明确,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完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运行中,一直存在着项目设置随意、不合理、透明度低等问题。因此,必须立法为先,在法律层面对政府行为进行界定,从而在法律规制下更好地实施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财政资金不是“唐僧肉”,更不是谁都可以“薅羊毛”。

来源:央视新闻、焦点访谈、界面新闻、 新民周刊

本期编辑:刘锦平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

国台办新任发言人:台湾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刚刚!普京与金正恩会晤‍美国棉花减产19万吨,棉花期货还能大涨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