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研究127家环保上市公司2021半年报,我们看到的3大问题和3大趋势

环保老兵 青山产业评论 2022-05-13




作者|环保老兵

江苏徐州人,现居南京


导读:大部分环保企业增收,但高兴不起来。
这是一份基于2021年环保上市公司半年报的行业分析。
在过去的一个半月时间里,青山研究院对127家环保(或主营为环保)企业的年报做了深度分析,同时我们还对部分企业家做了深度的访谈。
我们希望和环保行业更多的老兵们一起深入交流,深入分析当前的困境,同时也尝试去探索行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篇分析文章中,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把所有不同赛道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放在一张表上进行排名,不是容易的事儿,更不是这篇文章要做的事儿。
不过,我们会把整体的关键数据公布给大家。
在我们研究的127个样本中:93家企业营收增加,其中增长超过50%的有20家;71家企业净利率出现下滑,其中15家净利率为负;54家企业净利率低于10%;55家企业现金流为负;15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这就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上半年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大致情况。
为了能把事儿简化同时又讲清楚,最终我准备通过三个大问题和三个大趋势的方式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01
问题一
增收不增利
竞争维度的同质化
人要活着就得吃饭,条件好的时候吃点营养好的,条件差的时候,就顾不上营养了,先填饱肚子再说。
企业发展也常常出现类似的状况。
环保行业红利期的时候,那时候的项目都是“营养”很好的项目,油水很大。
至于为什么那时候油水这么大,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谈过,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是,买方不懂,信息差给利润带来了足够的空间;
二是,监管不实,工程或设备只要摆在那里就行,甚至不用运行,更没人关心运行后是否可以达标;
三是,借款不难,在这一轮去杠杆之前,身边很多朋友在商学院里听到的学到的都是只是加杠杆,很少有老师告诉他们还有去杠杆这么一回事,而在环保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银行的信贷专员三天两头的堵在公司门口,不是催款,是催贷;
上一轮PPP大跃进,很多人敢去豪赌的原因,正是把上面三点作为依旧有效的假设前提。
结果呢,被事实抽了一大嘴巴子。
而当下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状,正是上述三个前提慢慢变化甚至瓦解的结果。
买方觉醒,监管渐实,借款太难。
环保这个市场在慢慢走向成熟,虽然距离健康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那些病态致富机会正在逐渐消失。
朋友圈里有位环保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朋友,曾经给大家提过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
如果按照营收排名,行业里现有的前50强环保公司全部消失,对行业会有影响吗?
大家把这个思想实验在头脑里模拟了一番,结论是,好像并没有什么影响。
而这正是环保行业的增收不增利背后最大的问题。
少有人在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几乎没人是不可替代的。
大家的竞争,本质在还在一个维度上。

02
问题二
“高贵”的杠杆
蚕食生态链下游生存空间
这个问题的前半句话是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可以清晰看到的,那就是绝大多数公司依旧负债高筑,杠杆不仅高还很贵。
对于企业来讲,有降杠杆的主观意愿,但没降杠杆的客观能力。
后半句话“蚕食生态链下游生存空间”是在表外的,也就是很难从环保上市公司的报表里直观的看到。
这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我们上面讲到的问题一,环保企业少有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而在这种情况在,又在使用很高很贵的杠杆,结局会怎样?
要么逼死自己,要么逼死供应商。
当然,用词可能有点过了,不过这背后的运转逻辑很清晰,总得有人来为奢侈的杠杆买单。
最后,上游用杠杆的企业只能在成本上做文章,除非有技术上的突破,否则只能把镰刀伸向下游的供应商。
今年以来,身边大批做产品的朋友已经感受到镰刀的威力了,以前去和上游谈业务还能坐下来喝喝茶,现在过去,如果报价稍不注意,抱歉,我没时间和您扯淡。
供应商们激烈的肉搏战开始了,谈判现场变成了,整成拍卖会,最后即便拿到订单的人,也丢掉了底裤。
一位做产品的朋友坦言,不赚钱也得干,不能下牌桌,先活着才能有熬出头的一天。

03
问题三

恶化的现金流
近半数企业“命悬一线”
127家环保上市公司中,55家企业现金流为负值,另外总共有超过七成企业的现金流在命悬一线的边缘徘徊。
如果只看这现金流,这127多家企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像是在做铤而走险的买卖。
搞不清状况的人一定会认为,他们要么在做一些暴利生意,要么就是疯了。
因为正常逻辑是,只有利润只够大,才能让企业家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生意。
在我接触过的企业家朋友中,也有不少人坦诚的说过这事儿,明明自己干的是个民生的微利行业,却搞得自己时刻都有崩盘的风险,资金链说断就断。
有些企业家甚至铤而走险,搞起了短债长投,本来现金流就很差,这么一操作,这基本等同于就自杀式进击。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不做过多的发散,只谈两个重点:
一是,企业自身没有守住本分,对自己的能力圈认识严重不足。
在行业大发展的时候,做大成了企业终极目标,在这种错误的战略指引下,执行层就变成了大干快上,对项目缺少严谨的评估,甚至把常识抛之脑后,把经营变成了赌博。
二是,对于G端的客户(庄家)认识不足,导致盲目乐观。
这几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地方 zf 投资冲动还在。
环保企业的项目投下去,不运营不行,运营还得投入更多,说好的收益却只是停留账面。
而地方 zf 财政收支状况直接影响了环保类公司的正常现金流。
业内人都清楚,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包括很多工业污水处理厂很多都是被拖欠运营费用,而各种环保工程的补贴也是拖后再拖后才能到位,这就在客观上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
进而影响公司的效益,这其实也是很多公司业绩下滑乃至亏损甚至崩盘的很重要的原因。

讲完了问题,那我们再来看看行业里做的还不错的企业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虽然不可一概而论,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关于这个大问题,青山研究院在过去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也就是环保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发布财报开始到现在,除了挨个深入分析了每家企业的半年报,同时我们还对行业里一些至少现在看起来发展还算不错的创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困局之下的三个大趋势。

04
趋势一
加速战略转型
横向和纵向两条路
十四五开局之年,环保行业其实发生一个堪称现象级的事件,就是环保公司改名字。
其实改名字的背后就是战略的调整甚至重塑,从生态链最上游的国央企到生态链下游的产品型公司,改名字的不在少数。
虽然各家都在开会调战略,领导们也挖空心思给自己的战略编个顺口溜,方便大家铭记于心。
但简单来说,这背后其实就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战略的横向扩张。
如果再说细点,横向扩张又分为大横向和小横向。
大横向就是水、固废、大气,现在还得再加上能源,契合碳中和的大趋势。
小横向就是聚焦一个领域的更多细分市场,比如从市政污水到工业污水,从垃圾渗滤液到有机垃圾处置、沼气业务等。
听起来可能有点乱,但道理其实不复杂。
总结起来,生意的方式就两种:
一种是客户不变,是围绕同样的客户提供更多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一种是产品不变,通过微小的设计改动提供给更多不同使用场景的客户。
前者是目前大多数环保公司在使用的方式,比较适合具备较好客户资源的企业,而后者适合技术型的产品公司,上半年的财报中,我们发现已经有公司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从而带来了业绩的快速提升。
另一条主线是,战略的纵向渗透。
咨询、设计、投资、工程、设备、运营,这条线上的玩家,都在想着吃掉上下游。
基于上面这两条主线,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环保行业的并购也来到了一个活跃期。
据青山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的并购金额已达到420亿,数量高达45起,这样的并购速度和前几年比,着实是有增无减。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说,除了这两条战略主线,还有第三条主线。
就是很多环保公司的混改。
混改的确也是当下环保行的现象级事件,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算不上是战略。
就像之前朋友圈里有一位朋友调侃说,现在很多公司的老大每天的工作就是翻看通讯录,而这并不是准备要和谁做生意,而是在看谁能来接手自己的生意。
即便是混改成功,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改变一家企业的战略,仅是在资源层面又有更多的相信空间。

05
趋势二

商业模式的转变
从投资到服务
谈到环保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不少朋友第一想到的可能是,国央企的进入导致环保企业被迫从原来的投资驱动变成服务驱动。
这个的确没错,国央企的进入,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环保企业被迫更新自己的生意模式。
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的变化。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的大发展,城镇的环保市场,尤其是水处理市场已经逼近饱和。
未来十年,以投建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业务逐步减少,而环保产业进入存量时代,以运维等为主的服务市场将继续扩大。
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的收益将不再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而是来自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的管理。
这样的转变目前在行业里也几乎成了企业家们的必选题。
很多朋友对此有些悲观,我倒认为这才是环保行业真正的开始。
大家终于回归环保行业的本质了,回到了正轨上。
这样的转变,也只有在整个行业层面发生时,真正的良币才有机会淘汰劣币。
有朋友可能说这是内卷。
其实从产业全局的角度来讲,只有当内卷发生时,玩家才会去琢磨如何把活儿做细做好做出差异化,而日本和德国的精细化工业也正是在其大内卷的时代背景下磨练出来的。
当然,这样的竞争一定是残酷的,因为慢工出细活的事儿,会熬倒很多玩家。
所以,我们在进入一个更好的时代,同时也在迎接一个更残酷的时代。

06
趋势三
集中优势兵力
争夺优质地区的环保业务
我记得在一次环保行业的峰会,一位上市公司的环保老总讲过这样一个感悟:
如果公司的主营业务不是做公益,那就不要去没钱的地方干环保,大量的例子在告诉我们,去这种地方干环保,成功是小概率,成仁是大概率。
当时听的在场的朋友捧腹大笑,就连前排一直保持严肃的领导也没忍住。
相信这位老总讲出了很多人的痛心之处。
经历过野蛮扩张之后的环保行业,吃过亏的企业都已经长了记性,这其中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就是要去有钱的地方做环保。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会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而在我们接触的企业中,重点布局地方财政状况良好的地区已经成了很多企业的不可逾越的红线。
那哪些地区是大家所谓的优质地区,这里通过梳理127家环保上市公司的业务重点,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大致参考,肯定不全面,但列出来的市场都是国内现阶段比价优质同时具备较大的进入可能的。
比如:华南(广东)、华东(浙江、江苏)、西南(川渝)、华中(湖南、湖北) 等区域市场。
至于还有些地区的,虽然很优质,但外地企业进入的可能性并不大,地方垄断过于严重。
我把这点放在最后一点,并不是说这点最不重要,其实对于很对企业来讲,其他几点都可以不看,唯独这一点是需要着重关注的。
“集中力量开拓优质地区业务,获取高质量市场订单。”这是环保上市公司用钞票趟出来的经验。
而对于小企业来讲,大家既没能力也没必要再去交一次学费。
当然,以上讲的仅供大家参考,万事都有特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写在最后:
正如文章提到的,大内卷时代的到来,也许正在开启真正的环保产业之门。
当行业里大部分玩家的精力都转向怎么做好服务,怎么把活儿做细做好做出差异化的时候,环保产业才有了真正的价值,环保人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忘记是哪位环保公司的老总讲过这么一句话: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可贵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
这句话放在环保行业很应景,经历过环保行业的大风大浪,见识过行业里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但依旧坚定的抱有前行的勇气。
补充说明:这次对环保上市公司半年报的集中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收获,没办法通过这篇文章一次性全面表达,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会陆续融入到后面主题合适的文章中,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启发。)

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合作&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PS.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quanlin60,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交流,加的时候注意备注公司和职位,方便相互认识。



推荐阅读


■ 8000字深度剖析:国资环保,百团大战

■ 环保80后、90后的机遇与困境
■ 未来5年,颠覆中国环保行业格局的3大变化
■ 900天993亿,三峡的长江战略
■ 碳中和对环保行业到底是怎样的影响

↓我们坚持研究驱动,专注剖析产业内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