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产业评论

其他

2022,17家省级环保集团的冰与火

作者|青山研究院话题深度探讨|戳此与主编交流2022年即将过去了,“动态清零”的三年终于过去了。虽然短期内“阴-阳”转变的过程很难受,但总体上我们在翻开新的篇章。时间又到了历史转折点,最近能看到各方面重启和复苏的迹象,动作快的已经在积极开展年度复盘和规划了。2022年对于环保行业是艰难的一年,疫情的第三个年头是出乎意料的,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无差别的打击,不管企业大小,是国企还是民企。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很有必要把手上的牌和牌桌上的局面盘点一下。进入12月以来,青山研究院即展开了针对环保行业的2022年度大型选题的策划,主要是为了帮助青友回顾和把握过去这一年,接下来这个年度大型系列选题会陆续通过青山产业评论发布,请大家保持关注。今年的年度大型选题会更多地聚焦市场和企业的深度剖析,上一篇文章主要对债务暴雷企业进行了复盘总结,本篇主要针对省级环保集团2022的业绩表现展开。各省(含直辖市、自治区,为行文及阅读方便,下文统称省)组建“环保集团”是近5年环保行业的一个典型现象,各方对此有很多解读,对现象中的集团公司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文所指省级环保集团是指在十九大前后,各省出于统领一方环保事业而打造的独一家的超级环保平台,且这一举措是各省未来一阶段(“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项。统计下来,这样的环保集团目前共明确了19家,其中有17家已经成立,分别来自江苏、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宁夏、广东、广西、江西、浙江、云南、山西、湖北、山东、黑龙江、青海17地,另有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将成立,福建省生态环保集团组建在2021年释放出官方信号,本文主要针对已经成立的17家就2022年业绩状况展开。关于本文数据统计的声明:业绩情况主要根据各家环保集团2022年度公开的中标信息统计,包括各家集团旗下子公司的中标数据,其中难免存在因为统计口径不同而产生的数据偏差,存在差异的数据以所涉及企业或者官方数据为准,本文所提供数据仅作为了解市场状况的参考。01资源天成,大单开道在统计过程中,有一个最显眼的数据,即17家环保集团中有14家有大单,数额少则数千万、多则二十多亿,且最大中标基本上占了全年中标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标的数额最大的两个分别由广东省环保集团、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中得,金额分别为27.5亿、25.3亿,其中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份组建。此外,江苏、云南、陕西、广西、四川、重庆、江西、内蒙古等各省的环保集团均有亿级大单收入囊中,这8省中除了陕西、江西,其余各省的环保集团均组建于近三年。总体上,在这些环保集团身上能看到“出道即巅峰的贵气”和“开单吃三年的豪气”。当然,放眼如今的环保行业,也就国央企身上能看到这种“富贵气”了。吃下大单是工程和运营类环保企业实现跨越的必经之路。攻克亿级项目是环保企业从EPC时代跨越至PPP时代的一道坎,过去数年行业近乎所有的重大变革均由此展开。过去一段时间各路企业都想跨过这道坎,但结果非常明朗,在这个方向上大胆尝试的民企几乎全军覆没,硕果仅存的头部民企也基本上在大项目的竞争上失去了优势。抛开国民企之间的优劣之辨,环保行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环保市场大项目的较量中,国企的优势是天成的,由此就有了环保集团纷纷以大单开道的现象。在大项目层面的市场中,国进民退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且由此产生的分化正在把国企和民企区隔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位。当然,环保集团作为各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大潮下的重要举措,在集团组建后“扶上马送一程”的情况也是在其中的。过去几年,环保集团的鼎鼎大名加上动辄上亿的大单,使得一众环保集团对行业产生了一种来势汹汹、所向披靡的印象,这或许也是行业对环保集团普遍的模糊认知,但这并非环保集团真实全面的情况。应该说,现已经成立的17家环保集团优势固然显著,名声也昭彰于世,但困境同样存在,且各家的情况又互不相同。02同样的名头,不同的实质环保集团虽然在国企属性和拿大单的先天优势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在诸多维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本次统计的数据表现上,江苏、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等6省的环保集团中标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省的环保集团,而剩余环保集团的中标数量仅为个位数,有3家环保集团没有中标数据。此外,在中标的总额度、中标项目的类型等维度,各家环保集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虽然17家企业都顶着环保集团的名头,但在业绩表现上完全不像是一类企业。结合青山研究院此前对多家环保集团的深度调研,这种差异在深层次上主要来自各地环保集团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1、环保集团并不都是环境综合服务商,业务构成不同17家环保集团产生于同一产业背景下,但在业务结构上各有特征,一方面部分环保集团在业务上并不包含全部门类,并非行业认为的环境综合服务商,例如,只有江苏、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宁夏等7省的环保集团的中标数据中有全门类的环保业务,其余环保集团业务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或固废处理等方向。另一方面,各家环保集团的业务侧重方向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固废,如陕西、宁夏、浙江等省份的环保集团;有的侧重水处理,如江苏、广西、江西等省份的环保集团;另外有一部分则在咨询、环境监测方面业绩最多,如重庆、辽宁、内蒙古、四川等省份的环保集团。2、部分环保集团有前身,基础业务、企业基因不同环保集团虽然集中出现在十九大前后,但各家环保集团并非从零开始,有的是整合了一部分环保类资产,有的则是在原来的某一经营多年的国企之上重新组建而来,有的甚至只是改了一个企业名称。如广东省环保集团的前身是广东省广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四川发展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绿色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宁夏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宁夏水投环保发展有限公司。这就意味着一部分环保集团在较早之前就在环保某一领域有较长的经营时间,经营的模式或是做环保工程项目、或是资产管理平台、或是投资平台。基本上可以发现,环保集团前身的基础业务奠定了其目前的主营业务,前身的早期定位以及多年积累奠定了一家环保集团的基因。3、各家环保集团的股东及所属体系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环保集团的另一个本质不同体现在股东上,因为其大股东大致决定了一家环保集团在该省国企体系中的层级和所属体系。我们知道,各地方的国企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中是分体系、分层级的,同时国企的管理者也对应着体制内相应的级别。体系上分为金融、交通、能源、水利、旅游、文化、农业、钢铁、建筑工程、化工等,层级上分为总公司、一级子公司、二级子公司等层级。地方国企最终的实控人一般为各级政府、或者是相对应的国资委、财政厅,各地方的国企基本上根植在这三个机构,层层演化、分级控制。环保集团处在不同的层级和体系,其实质的地位、具体的管理、资源的导入会有很大不同。从大股东来看,本次统计的17家环保集团有很大不同,可总结如下:一、由省政府、或国资委、财政厅直接控股的有辽宁、广东两省的环保集团;二、由央企和地方国企共同持有的有江苏、内蒙古两省的环保集团,其中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江苏省环保集团19.6%的股份;华润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51%的股份,是环保集团中唯一的由央企控股的环保集团。这两家环保集团在中标数量上均处在最高行列,显著高于其他环保集团;三、大股东是地方省政府、或国资委、财政厅直接控股的其他国企的有江苏、重庆、陕西、四川、宁夏、广西、江西、杭州、云南、山西、湖北、山东、黑龙江等13省的环保集团,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环保集团是省内其他国企的子公司,且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未必是以环保为重点业务板块。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四、只有1个股东的有重庆、浙江、云南、山西、湖北、黑龙江等6省的环保集团,有4家以上股东的有江苏、陕西、辽宁、四川、江西等5省的环保集团;五、绝大部分环保集团的股东大概来自各省投资、金融、水利、水务、交通、能源、化工、物流、钢铁、城投、建筑工程等各方面的大型省级国企。从这个细节能够看得出来,环保与这些领域相比是后来者、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或者直白地说是处在末流的地位,如此才至于要委身于其他体系。如此可见,各家环保集团在资源禀赋上存在极大差异。4、各省组建环保集团的形式不同、对环保集团的定位不同不同的组建逻辑、资源禀赋、所属体系决定了各个环保集团在职能规划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朝着环保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的,是为了搭建一省环保体系的龙头。大部分环保集团则更像是投资、金融、水利、水务、交通、能源、化工、物流、钢铁、城投、建筑工程这些传统国企体系下的环保业务板块,这自然会使得一些环保集团在定位乃至业务上各有侧重。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除了水处理、固废这两个领域,大部分环保集团都做了较为显著的环境监测业务,这自然与环保集团特殊的身份有很大关系。总体上,大部分环保集团的定位、商业模式以及业务还未成熟,尚处在探索阶段。小结:通过对17家环保集团各维度差异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大家都有环保集团的名头,但在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各省对环保集团的部署上,有的省份是把环保当成一体系在打造,有的则是放在了某一体系下孵化。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环保集团只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国企的环保板块业务,并非舆论中所言的“新物种”。事实上,在环保集团们的众多情况中,也有“尚未开始、已面临终结”的情况,详情请看下文。03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业绩路难走在统计的17家环保集团中,有3家是未统计到中标信息的,分别是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其中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是2022年6月新成立,经营时间尚不足半年,大股东为“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2.5%),在环保行业较为熟知,该公司是山东省水利体系的龙头企业,也是省内综合实力强劲的特大型水务集团。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成立于2018年11月,原始股东为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但在今年上半年,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的股东转变为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青海国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此次统计中,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没有中标信息,且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关景武因为关联企业“青海省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处在“限制高消费”状态;而“青海省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为“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目前显示为“失信被执行人”。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的另一家股东“青海国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则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说,目前的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基本上是一个单纯的投资、控股平台,股东的变更意味着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已经不再是实质意义上的环保集团。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成立于2021年7月,目前尚未查到公开的中标信息,也未查到对外投资信息,今年7月该环保集团因未按规定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目前能看到的经营行为极少。能够明显看出,青海、黑龙江两家环保集团在经营上出现了状况,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目前已经是名不符实,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迟迟不见动作,前途未卜。除此之外,其他环保集团其实也并不全然乐观。如上文数据,在17家环保集团中,有8家环保集团中标数量为个位数,其中有6家中标数量在4个以下,去除发展早期的因素,一部分环保集团实际上是在面临如何打开市场的困境。类似青海、黑龙江两家环保集团的情况并非偶然,环保集团已经过了政策高点、舆论高点,再往下走就要面对业绩考核了,这对目前的一部分环保集团而言并非易事,所谓资源优势并不能解决一家新组环保国企经营发展的全部问题。分析至此,基本可以判定一部分环保集团组建的背后并没有那么深的“打造一省环保领军龙头”的布局,不排除跟风或是出于其他用意的情况。04“环保集团”们面对的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5年跟踪研究18家暴雷环保企业,这8个方面最要命

作者|青山研究院话题深度探讨|戳此与主编交流前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巴安水务易主启示录——时代变革与创业者的困境|青山

青山研究院2022重磅发布,点击上方图片订阅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企业的困境有些困于外部因素,有些则困于内部因素。困于外因,很多时候尚有喘息之机,困于内因,最终往往是无解的。过去十多年,力度空前的政策刺激叠加创业板、科创板的出现,促成了环保产业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给了环保企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企业得以做大上市。但机遇是一个放大器,在放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会放大企业内在的问题。因此,一些深谙经营之道的企业会在一次历史性大发展之后进行复盘、休整、优化等动作,目的是革故鼎新、实现持续发展。不过据青山研究院调研,近八成企业在大发展之后没有进行上述升级动作,而是在固有问题中扑向了下一个大发展,但紧接着就是接二连三的麻烦。这种“困于内而不能自省”往往是无解的、致命的。这几年因为无法突破的困境而选择混改的民企不在少数,其中不少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引发,尤其是国央企进场带动行业格局变化之后,一些企业顺应形势选择了混改,但也有一些主要是由内因导致,比如巴安水务。自2011年创业板上市之后,巴安水务经历了一段辉煌期,之后便急转直下,陷入了不堪的境地。2021年年报显示,巴安水务归母净利润大幅亏损13.04亿元,这一亏损额度比过去10年盈利总额还要多。更加糟糕的是,当下巴安水务正处在违规担保被查、公司控制权争夺、债务状况紧迫等种种麻烦之中。短短数年之间,巴安水务即从一家明星企业跌至谷底,这中间到底经历什么?环保企业应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01巴安水务27年的10个片段从明星企业到一地鸡毛企业兴衰成败的密码藏在其行事风格和关键事件中,我们不妨通过10个片段来来了解巴安水务27年的商海浮沉。1、受时代感召下海环保行业最早一批创业企业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时期诞生了很多后来的知名企业,巴安水务可列其中之一。1984年毕业后,张春霖入职上海华东电力设计院。1992年,受南巡讲话影响,大批体制内知识分子选择下海创业。在时代的感召下,张春霖于1995年辞去工作,创办了巴安水务。和很多环保企业的早期发展一样,成立之初的巴安水务,只是单纯代理销售进口水处理设备和相关零部件,即利用信息差做中间商的模式。这是国内很多商业案例中开头部分的经典桥段,情节大概都是一个已经有不错的社会地位的主人公抓住时代机遇从体制投身商业进而致富。在其中确实有一些价值可以提炼出来,比如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感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业致富的强烈欲望,这些都是创业者的必备素养。可以说下海经商是张春霖创业历程中最英明的决策,而此后的决策再也没能像这一次打开新局面。2、从代理业务转向工程业务通过代理业务,巴安水务完成了最早期的资本积累,同时造就了这家企业的一个基因,即“赚差价”,这在后来的发展有显明的体现。但进入2000年后,随着价格信息的逐渐透明,原来的代理模式逐渐难以为继。之后巴安水务进入水处理市场,专注于为火力发电厂提供水处理系统工程服务,并逐渐在水处理行业风生水起,一度成为小有名气的环保企业。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巴安水务真正进入了环保行业的主要赛道,最关键的是正好赶上了环保市场早期发展的阶段,此后至今环保行业一直处在上升期。3、在绝好的时间节点上市2011年9月,巴安水务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彼时正值创业板开板第二年。上市后的巴安水务发展迅猛,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增126%至3.62亿元,业务模式也从总承包向投资建设转变,并进入大型市政环保领域。从时代背景看,当时正处在环保行业的一个重要节点上,一是“十二五”正好开局,二是后来对水处理行业产生深远意义的“水十条”开始酝酿并在4年后发布实施。有时候人们会感叹时运,或者是倡导顺势而为,当我们回看历史会发现这样的感叹和倡导不无道理。4、国际化并购至今颗粒无收人有钱了会升级消费,企业家有钱了还会升级野心。巴安水务上市后,便玩起了国际化布局。在张春霖心中,上市后的巴安水务要朝着国际化和高端制造业的方向发展,并将实现这一目标比作“第二次创业”,甚至制定了“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的行动战略。自2015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重磅发布:《中国环保产业趋势洞察报告》|青山

这个特殊且重要的产业周期里给环保创业者和从业者带去帮助。考虑到这份报告使用场景的多元化,我们不仅为这份报告制作了精装纸质版,同时还配套了音频版专栏课程。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订阅报告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十万亿环保水务资产升级战:埃睿迪后发破局三部曲|青山

青山年度白皮书即将发布,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作者|青山研究院关键词:智慧环保水务、环保水务资产升级、智能科技、价值共创共享、双碳环保水务行业上半场是积攒资产,下半场是优化资产,在上下场转变之际,智慧环保水务的风口正呼啸而至。以近些年的营收数据推算,环保水务行业沉淀的资产规模高达十万亿级,但由于行业长期“重建设、轻运营”,导致很多资产的运营并不理想。随着下半场的哨声鸣响,智慧化成为重资产企业扭转运营困境的重要战略,尤其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环保水务行业智慧化升级的需求变得更加紧迫。但在实际应用中,智慧化的投入产出短期效果不够明显,这让一些重资产企业的智慧化升级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环保水务领域的发展。近年来,软件派、硬件派、大厂派、本土派等各路玩家纷纷涌入智慧环保水务赛道。由于各方资源禀赋不同,给出的智慧化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大多玩家都想借助自身优势作为破局之道,但显然力有不逮。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埃睿迪则率先以技术创新+资本的创新模式打开了局面,其独特的打法和持续的高增长受到了科技和环保水务等多个圈子的关注和研究。从2018年全面转型进入智慧环保水务赛道,在短短4年间,埃睿迪即联手威立雅、泉州水务、相城水务、上实环境、中环信等上百家企业在智慧环保水务领域取得了深度的合作成果,并获得了达晨、百度风投、字节跳动和百度集团等多轮投资。那么,埃睿迪作为后发者究竟是如何迅速破局的?01十万亿环保水务资产的升级困局投入产出短期效果不够明显从智慧化的宏观趋势和需求情况看,十万亿环保水务资产的智慧化升级是一大刚需,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智慧化的推进并没有大家预想的迅速。实际的增速和十万亿量级的资产升级需求相比,市场端显然没有感受到智慧化需求快速释放的推背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拖慢了智慧环保水务市场的释放速度?这是一个横在智慧化服务方和重资产运营方之间的关键问题,一个直接决定供需双方能否双向奔赴的核心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从业者直观地认为是客户的理念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智慧化带来的好处,但市场端的真实反馈并非如此。青山研究院调研过东部地区走得靠前的16家水务企业,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决策层坦言现在很多智慧环保水务服务商的解决方案还不够有力。原因在于很多智慧化的解决方案仍仅停留在是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升级,从企业短期投入和产出角度来看,这更多地还是一项成本支出,因此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去做的决策。环保水务资产的持有者主要为国央企和各级政府,国央企投资或者采购的第一要义是保值增值,落在操作层面就是在高回报、高确定性的投资上容易做决策,但在低回报、低确定性的投资上就相对难做决策。常规的服务模式下,智慧化的投入虽然可以带来“合规、避险、降本、增效”等作用,但从保值增值的角度看去,这是一项不能转变成资产的投入,投入产出比不直接,收益周期长,缺乏高确定性的回报路径,是一件在“成本项”上花钱的事,而且不是一项小成本,这给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担忧。也就是说智慧化的升级不仅要实现技术升级、管理升级,还要兼顾价值层面的升级,只有这三个层面的全面升级,才能彻底消除决策者的担忧。所以,破题的关键在于解决智慧化投入缺乏高确定性回报路径的问题。02后发者的破局之道从“成本项”走向“价值创造”本文把埃睿迪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是因为其在解决"成本项"困局上实现“价值面”升级做了大量实践,取得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埃睿迪的破局之道是跳出零和博弈,提出了“价值共建共创共享”的方案,其核心思路是在环保水务资产智慧化过程中对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进行提炼和变现,具体可以概括为“共建平台、共创价值、共享价值”三部曲:1、共建平台:与资产方构建合资平台环保水务智慧化归根到底是为资产方解决问题,以科技赋能资产方,核心是在回报路径上找到更优解,最终破解“成本项”困局。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通过传统模式下的甲乙方关系就能搞定的,中间涉及到深度高频的服务、资源的整合以及回报路径的共同探索。基于以上特征,埃睿迪破局的第一步是与资产方站在同一立场,合资共建“价值共创共享”的合作平台,平台具体发挥两重作用:一是作为业务载体,简单理解就是做业务。一方面平台可以实现资产方自身的技术升级、管理升级,满足“合规、避险、降本、增效”等基本诉求;另一方面合资平台本身也是一个智慧化方案服务商,且兼具埃睿迪的技术优势和资产方的资源优势,故而可以辐射下沉周边的智慧环保水务市场。二是作为价值载体,也就是探索更优回报路径的“试验田”。这个试验田上自然会有一部分来自前述做业务的回报,但重头戏来自接下来的两步。2、共创价值:整合科技资产、数据资产现阶段智慧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的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但其实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才是智慧化的精华,只是在常规模式下成为了沉默价值。在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上挖掘价值正是埃睿迪破局的第二步。对这部分价值的挖掘是整个智慧环保水务领域在商业逻辑上的关键一环,也是埃睿迪“价值共建共创共享”模式的核心,没有这部分价值的提炼智慧化就无法实现价值层的升级。但在常规模式下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是难以沉淀和呈现的,因为单一资产运营企业的规模过于有限,且不具备做这件事的专业能力。最理想的方式是由一个专业的智慧化平台把更多的环保水务资产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提炼和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高价值、大体量的智能科技资产包。这里“专业的智慧化平台”即第一步构建的合资平台,目前埃睿迪已经构建了海丝埃睿迪、广东埃睿迪、苏州埃睿迪、山东埃睿迪等多个平台。最终,埃睿迪通过各个平台整合的智能科技价值可想而知,与传统环保水务公司最大的不同是,埃睿迪在资本市场是按照科技公司的逻辑来估值的,而上市正是埃睿迪实现破局的第三步。3、共享价值:共同走向资本市场经过前面两步,埃睿迪完成了两大蜕变,一是培育出了多个合资平台,这些平台一方面可以开展业务,另一方面是提炼智能科技价值;二是整合了规模可观的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埃睿迪破局的第三步是接下来将要走的,也就是携手所有合资方、合作方共同走向资本市场,共享科技资产和数据资产带来的价值。所以,埃睿迪的破局之道是协同各资产方、资源方一起把公司的智能科技价值做出来,最终一起分享价值,而不是单纯做业务,如此一来就破解了资产方智慧化投入缺乏回报路径的困局。在此模式下,埃睿迪把资产方从客户变成了队友,双方的关系从甲乙方的对立面走向了价值共创共享的合作面,资产方为埃睿迪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埃睿迪为资产方赋予了智慧化的科技内涵,同时带来了对智慧环保水务风口红利的分享。从商业的角度看,十万亿环保水务资产的智慧化升级是一个量级不小的风口,在前期存在十分可观的红利,且这份红利是以资产方的“成本项”来支撑的,资产方为自己的智慧化需求买单本也理所应当;但如果能让资产方也参与到红利的分享中来,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其在智慧化投入上缺乏回报路径的问题,消除了其在决策上的负担,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当然,这个局面需要创新的模式来实现。小结:埃睿迪的三部曲为什么能行得通?因为埃睿迪是一家以智能科技为内核的平台型公司,且平台不仅对资产方开放,也对所有产业链上的玩家开放,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参与到这份价值共创共享的事业中来。前面讲到智慧环保水务的赛道中有软件派、硬件派、大厂派、本土派等多方玩家,埃睿迪很难被归为任何一派,因为它的模式是平台型的,它跟哪一派都不一样,但跟哪一派又都能形成合作,这是其能后来居上的独到之处。03打通任督二脉"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深度融合如前述,埃睿迪“价值共建共创共享”的商业模式光有平台还不行,自身还得是一个懂专业的智慧化技术专家。外行看来智慧化可能非常简单,不就是像装电脑一样把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组合连接起来吗?事实是这背后需要做大量的创新和技术突破,比如输入时需要做设备的接入,响应时要面对各种软件指令和数据端的变化,处理时需要有加工和映射数据的能力,优化时要有机理模型,调控时需要设计自动化处理的能力等等。智慧化的全场景落地对工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拉垮。尤其是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场景所面对的需求较为复杂,很多方面的技术应用还没有形成标准,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软硬件的协调搭配。可以说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人的两条腿,两条腿的长度和力量要大致匹配,不管哪一条短了弱了,走起路来就不平顺。埃睿迪同时构建了自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并将二者实现了深度的融合。1、生猛扎根的“软实力”软实力是智慧环保水务玩家的基本功,能够在垂直应用场景里大规模地吞吐数据进而完善系统模型是智慧环保水务玩家从样子走向脑子的关键所在。埃睿迪在软实力上扎根的深度甚至超过了大厂,这是字节跳动、百度等公司找埃睿迪合作并投资的原因之一。那么,埃睿迪是如何形成扎实的软实力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汇聚顶尖人才、深耕厚植关于智慧环保水务的技术支撑,虽然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通用基础技术层面非常成熟了,但在具体的工程应用层面仍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充。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拥抱越来越紧,新一轮的技术迭代也已经展开,一些高难度的需求场景开始出现,智慧环保水务的技术供应已经在从“能行可行”向“更优更强”转变,这对玩家的软实力挑战越来越大。而埃睿迪的核心研发团队来自微软、华为、IBM等公司,且具有多种工业行业应用场景的经验,技术能力和实战经验均属上乘,这是其快速形成环保水务智慧化应用体系并后来居上的关键原因。二是切高阶需求、从顶层突破智慧环保水务的推进是一个需求方和服务方互相成就的过程,尤其在初期的发展阶段,玩家针对什么阶位的需求切入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力的边界和未来的成长性。一定程度上,一个玩家后期的实力既来自自身、也来自其早期服务过的用户。一些时候,是优秀的用户成就了优秀的产品和技术。埃睿迪不是最早进入智慧环保水务赛道的,趴在地上捡芝麻是难有机会的,所以开局就选择了从顶层突破的策略。在2018年借着与威立雅合作的契机进入智慧环保水务领域后,埃睿迪没有浪费一刻时间,在不断地与国央企、国际巨头、地方政府等需求方的合作中夯实了自身的软实力。三是直击真需求、聚焦大场景智慧环保水务的市场方兴未艾,一些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其中必然也存在一些诸如“大屏式”的浅度智慧化需求。这类需求的特征是能挣钱但没前景,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智慧环保水务的本质,对玩家软实力的提升毫无裨益。而埃睿迪的发展路线始终坚持服务深度的智慧化需求,同时追求大场景下的应用,积累深度经验。因为智慧化真正要做的是通过数据的提炼、挖掘,生成知识和能力,帮助资产方完成技术、生产、管理和经营的数字化再造,实现数字化资产的升值。对待市场,埃睿迪内部有一条规定,即战略性放弃掉零散的、非真实的、不能双向奔赴的需求,而直击真需求、生猛扎根。正是这三个方面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帮助埃睿迪在4年之间即形成了领先行业的软实力。2、另辟蹊径的“硬实力”作为后进者,埃睿迪非常清楚当前智慧环保水务行业的难点,在大家都已经夯实信息化基本功的局面下,智慧环保水务行业想要再往前跨越,就必须在硬实力上下功夫。毫无疑问,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领域,只要在硬科技上下功夫,那注定会是一条难走的路,但对于长远发展而言,这又是一条必走的路。这条难而正确的路如何走,埃睿迪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方法:一是让数据获取更加高效可用为了追求极致的效果,有些科技公司会同时构建自己的软、硬件,比如在个人智能设备领域做到极致的苹果公司。埃睿迪是同行中为数不多的构建了用于前端采集数据的传感器智能设备的玩家,逻辑同样如此。实现智慧化运营的一个大前提是获取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没有这一前提智慧化就是空中楼阁,而实现这一大前提的工具就是传感设备。可以说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一颗“智慧大脑”的性能,埃睿迪构建自己的硬件就是为了让数据获取更加高效可用。二是减少硬件成本带来的压力智慧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硬件,智慧环保水务同样如此。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硬件设备的需求场景多、种类多、某一品类很难起量,总体上成本就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化的推广应用。埃睿迪在研发上投入巨资实现了硬件的完全国产化,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硬件平台,在芯片、集成电路、嵌入式、IOT平台上重构产品,除了性能的提升,成本得到了极大的缩减,同时埃睿迪以全新的方式优化供应链体系,使得智能硬件整体成本下降30%-50%。三是“用软件定义硬件”在硬件设计方面不得不提的是,在实现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方法上,埃睿迪团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项前沿的产品设计思想——用软件定义硬件。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套硬件设备上通过软件实现多种功能,原来需要多个设备采集多种数据,现在用一套硬件就能完成。原理不难理解,因为在同一思想下设计出了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智能手机,其核心思路就是硬件是标准化的,而具体的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搭载相应的APP进行个性化制定。埃睿迪的智能硬件就采取了这种设计思想,实现了一表多用,设备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安装维护方便,且功能可以随着软件的升级而升级,在传统模式上进行了极大的简化、优化。所以,在同行仍以销售硬件或软件为主营模式的时候,埃睿迪作为综合型的一体化服务商出现在了赛道上。凭借“软硬兼施”的独门功夫,埃睿迪得以在智慧环保水务赛道上游刃有余。分析到这里,可能不少朋友会好奇为什么埃睿迪能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能有所突破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构筑起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埃睿迪的组织上去挖更深层次的原因。04组织变革负责人机制+人才、信息双驱动机制环保水务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型行业,而智慧环保水务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跨越至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这就要求玩家具备跨领域的综合能力,而公司的能力建立在团队组织之上。为了能够深度剖析埃睿迪,萃取其快速发展背后的战略与打法,青山研究院团队对埃睿迪核心团队做过深度的专访。都说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其实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汇聚人才的机制。在这一点上,埃睿迪抓住了根本。埃睿迪的核心团队建立在负责人机制之上,在管理和考核上则遵循网状组织结构的人才与信息双驱动机制,这在同行中是少有的,在传统的环保水务行业中更加稀缺。这种组织结构给埃睿迪带来了三重作用:一是持续提高组织的人才密度开放式的模式为公司汇聚了一批来自计算机、电子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化工等各方面的顶尖人才,这让埃睿迪具备了比同行更灵敏的触角和更具创造性的能量,进而使得他们在把握需求和快速响应上都有着强悍的表现。埃睿迪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智慧化的风口,与这种多元开放的人才结构不无关系,因为多元开放故而能够有更加全面的视角,因为人才密度高故而能够有更加深度的认知。二是负责人机制能够充分释放团队效能智慧环保水务的机遇是环保水务行业进入下半场的一个风口,想必很多人已经抓到了,但能不能持续飞翔,很考验团队的效能。在与埃睿迪团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埃睿迪内部没有各种“总”,都是负责人,每个业务条线的负责人都是千挑万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这种大将风范一方面来自于个人专业能力的精深,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在负责人机制下的充分放权。三是形成了自主的学习文化智慧环保水务还处在初期的阶段,整个赛道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而一个团队探索能力的强弱其实本质上是学习能力的强弱。埃睿迪有一突出的特点,即团队内部形成了一种互动自主意识学习成长的文化。这种文化使得公司在进入智慧环保水务领域的数年之间,就把环保水务行业从需求到技术、从政策到市场、从企业到人、从特征到痛点摸了个七七八八。埃睿迪是智慧环保水务的后来者也是跨界者,但其对行业的了解之深达到了可以给大厂做向导的程度。我想这也是他们既能获得字节跳动、百度等大厂押注,又能联手环保水务头部企业的原因之一。开放式的平台型组织模式让埃睿迪具备了极强的跨界者优势,这一优势不但使埃睿迪及时把握住了风口,同时具备了穿透风口持续增长的能力。05写在最后环保水务下半场,拥抱革新在商业中,最痛快的事莫过于抓住一个风口趁势而起。但这并不容易,一要有准确把握风口的洞察力,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从创业板传奇到对赌失利——碧水源20年浮沉启示录|青山

青山年度白皮书即将发布,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不得不说,近两年从大、小环境来看都是多事之秋。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共振之下,环保行业也出现了裂痕。最近,业内备受关注的一条裂痕就是,文剑平等四位碧水源股东因未能如期完成业绩承诺补偿约定需补偿碧水源公司约10.04亿元一事。目前4位股东只支付了2.98亿补偿款,尚有约7.06亿元未支付。文剑平等4人在回函中表示,因自有资金不足,按时全额补偿存在较大压力,资金筹措需要时间,剩余不足部分将不晚于2023年5月8日向公司进行补偿支付。对"缓冲一年"的想法,碧水源官方尚未明确予以认可。尽管这几年环保行业一直处在暴雷高发期,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硝烟中前行;但碧水源的这事儿的动静还是引发了围观和热议。毕竟四人一下子掏出10个「小目标」的现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对此,也有不少青友希望青山产业评论进行深度解读,同时展开来讲讲碧水源这家公司。针对环保企业的研究一直是青山产业评论重点关注的方向,碧水源又是环保领域不可不谈的企业,所以写了这篇长文。那么,10亿补偿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场赌局?碧水源20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又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本文就此展开,以客观事实和数据成文,无意褒贬,重在价值,谬误疏漏之处还请指正。01赌局的本质和代价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一些文章中把碧水源此次事件定义为“文剑平等股东与中交对赌失败”,这是惯常的、笼统的说法。个人认为定义为失利更准确些,这个事件是不能单拿出看的,要放在整个碧水源的发展历程乃至环保行业的背景下全面剖析。准确地说,这场赌局是文剑平等自身与自身的赌局,因为就三年的业绩承诺而言,对赌的风险只存在于文剑平等股东一方,且对赌的结果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由文剑平等自身掌控。赌局的结果只有两种,承诺达成,则各自相安无事,承诺未达成,由文剑平等四人补足差额。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桌面上的败局已经显而易见,而更让当事人揪心的是,赌局还没有结束,还有最后一局(2022年)的考验,且从当前的大小环境看,最后这一局的态势更加不容乐观。我想这种发展态势是出乎文剑平等四位股东的意料的,出现补偿的情况是可能的,但补这么多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主导这场赌局发展过程的是一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是:碧水源接入央企平台后,原来的紧迫局势有了很大的扭转,这使得碧水源在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上从失速重新走向了可控,这种转变在第一局对赌的成功中已经得到了印证。不可控因素是:疫情等因素引起的市场波动,这使得公司才从重症监护室推出来,在需要静养的当口,正好撞上了非常不利的突发状况。这组因素构成了这场赌局中极富戏剧性的一面,前者几乎可以保证稳操胜券,而后者可能带来致命的打击;前者的概率更大,后者的概率较小;前者让决策者做出了选择,后者改变了局势。我想这是这次事件中最应该复盘的的地方,事物的发展或者是公司的经营,都是在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中进行的,所以人们常常说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人事就是可控因素,天命就是不可控因素。关于本次事件,文剑平等股东就没有考虑疫情等外部环境因素吗,以行业顶级玩家的算力不可能考虑不到,那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来赌呢?这就要回到事情的前面一个环节了,即遭遇2018年政府去杠杆之后的碧水源陷入了“不得不赌”的债务危机中。彼时,文剑平进行了频繁的股权质押,至2019年4月底已累计质押大约59,528万股公司股份,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82.97%,资金需求迫在眉睫。中交的纾难对这个时候的碧水源简直是巨大的转机,而在这样的处境下,文剑平等做出业绩承诺也就合乎情理了。毕竟,在2018年的债务风波中至今还有玩家“求赌不能”。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文剑平等此次的补偿——“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从失控到巨额补偿,碧水源公司以及文剑平等核心股东在近几年的表现可谓是节节失利,这与当年环保第一股的赫赫威名和资本市场的深切期许已经截然不同。据胡润百富榜显示,2021年文剑平以69亿元身价位列《2021年胡润百富榜》第1089名,财富与2020年的75亿身价相比,缩水了11亿元。碧水源公司方面,2017年到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7.7亿、115.2亿、122.6亿、96.18亿、95.49亿;净利润分别为25.09亿、12.45亿、13.81亿、11.43亿、5.84亿。碧水源从籍籍无名到标杆龙头,再到归编央企,这中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时过境迁?环保行业又该如何借鉴其中的得与失?很值得从头到尾做一次深度的复盘。02碧水源崛起的三要素个人资源+机遇把握+资本助力当下碧水源被提及,已经是作为“混改典型案例”出现了,而在混改之前、在债务危机之前、在失速于PPP之前,碧水源被提及时,则是“京城大膜王”、“创业板第一股”、“水处理技术专家”云云。碧水源创立于2001年,以自研自产的膜技术起家,后来很快成为了国内水处理技术领域的膜派龙头。到2010年,创立仅十年的碧水源成功登陆创业板,并在上市首日成为沪深两市的第一高价股,创始人文剑平由此跻身富豪行列,一度成为创业板首富。从最初的百十来万起家,用十年时间就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碧水源的崛起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其崛起的速度之快、造就的声势之巨,业内至今只此一例,文剑平也由此成为了环保行业的传奇人物。毋庸置疑,碧水源是环保行业的优秀企业、标杆企业,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尖子生。不过,我们学习尖子生,不能只盯着他的分数望洋兴叹,而是更应该关注他取得高分的学习方法。碧水源这名尖子生能在短期内拔得创业板头筹,关键在于3个方面:1、文剑平早年的资源积累在各种传奇故事里面,以一个碗开局打下江山的情况是有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基础资源的,只不过很多时候为了强化故事的传奇性,抹掉了事物真实发展的逻辑性。碧水源也不例外,其快速崛起的首要因素在于创始人文剑平早年的原始积累。在60后环保企业家里面,文剑平并不是最早出道的,但属于最早登上了创业巅峰的一个。创立碧水源的时候,62年出生的文剑平已经接近不惑之年了。在此之前,文剑平的主要经历有三段,中南林业学院求学、国家科委任职、澳大利亚留学,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前后历时20多年。要知道这段履历放在当时,即使不创业也是可以快速变现致富的。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段履历为后来的一飞冲天打下了基础、做足了准备。在国家科委任职期间,文剑平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产业化能力跟不上和缺乏世界性眼光,这一认知促使已经官至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的他在1998年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国外领先的环保技术和理念。从这一人生道路上的抉择看得出来,文剑平的志向不在于按部就班地在仕途上攀爬,而是有更大的目标。在留学期间,2000年悉尼奥运会采用MBR技术处理污水让文剑平找到了那个“更大目标”下的抓手。2001年,在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博士学位以后,文剑平回到中国,虽然在回国前,已经有一些政府部门发出邀请,并提前安排好了职位,但他还是选择了创业。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文剑平留学期间,有北京市的领导去澳大利亚考察,就曾动员他利用水处理技术进行创业。可以看得出来,创业之前的这段履历,让文剑平在人脉、视野、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上完成了超常的蜕变,而这些都将为后来碧水源的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比如,文剑平后来表示,碧水源早期的很多项目是他通过给书记市长写信争取来的,对于这些项目,文剑平会做大量的研究,力证碧水源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没有创业前在国家部门以及学术机构的背景,这样的方法怕是难以奏效的。再比如2003年,创业仅两年的碧水源即获得了由科技部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提供的118万元资金。此外,碧水源的核心团队也与早期的人脉积累有关。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段履历中的国际视野和超前认知让碧水源抓住了MBR技术在国内推广的红利。后来的发展证明,这是助力碧水源走向巅峰的关键因素之一。2、机遇的准确把握除了主观条件的优越,碧水源的成功还得益于抓住了MBR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机遇。当时国内MBR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是这条赛道绝佳的切入时机。膜在环保行业是一个特点极为鲜明的工艺,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面是极好的效果,出水稳定、排放标准高;另一面是价格很高,让大型项目望而却步。如此鲜明的长板和短板,行业里对膜工艺一直心存怀疑。有人认为膜技术太过于局限,无法大规模应用,所以不具备太强的商业价值;而另一部分人看到了这局限性中带来的机遇。什么叫机遇?能解决难题就是机遇,解决的难题越大越难,机遇就越大。把好工艺做稳定性大幅提升,成本大幅缩减,能够大幅度拓展其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千亿级的商业机遇。这个机遇,碧水源牢牢抓住了。恰如其分的进场和过硬的综合能力,让碧水源快速成为了这个细分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头人。先发优势给碧水源带来了诸多好处,碧水源由此成为了我国关于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标准核心参与单位,并且最实现了膜技术在国内大型市政项目中的应用,更成为了2008北京奥运指定水处理技术提供单位。之后,碧水源以膜产品为跳板,很快就在水务领域站稳了脚跟,在国内膜法水处理市场中,碧水源的份额占到70%以上,膜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让碧水源有了在水处理领域征讨四方的大杀器。碧水源之所以能成为膜派龙头,除了以敏锐嗅觉把握住了先发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跨国巨头在国内市场的角逐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碧水源开拓国内膜技术市场的过程中,跨国巨头同样嗅到了这一商机。2006年3月,已在污水处理领域的GE出资7.6亿美元收购了膜技术领先的加拿大泽能,西门子则在2005年收购了水务巨头美国美净,2007年6月,陶氏化学收购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和国际巨头们狭路相逢的竞争中,碧水源的杀招可谓是稳准狠:一是加强成本优势,在效果差不多的前提下,碧水源的产品价格可以做到比对手低很多;二是提高响应速度,碧水源可以更快速地提供全服务,而跨国公司因为很多设备都在国外生产,服务反应也就比较慢。碧水源通过这两大杀招把产品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最终实现了对国际MBR巨头美国GE的逆袭。在与国际巨头的较量中,碧水源奠定了在国内膜界的地位,也推动了MBR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以及膜产品的国产化、规模化。一家企业能在一个领域的发展中由此贡献,可谓是居功至伟。而以上这些拓荒级的成就成为了后来助力碧水源登上环企市值巅峰的有力题材。这些成就产生的效应之强,不但轻松推动了碧水源的上市,甚至产生了“用力过猛”的副作用。3、资本的充分运用碧水源能成为尖子生的另一个重要心法就是发现机遇并快速抓住占据优势地位,因为机遇这种东西只看到、抓不到是没用的,而碧水源能够实现“快速捕捉”的关键就在于对资本的充分运用。在碧水源成为膜派龙头的过程中就借助了资本的力量,据文剑平后来在访谈中讲到,"碧水源当年研发成功第一代膜技术后,公司想通过自己的本身的利润来实现产品质量飞跃,但根据测算这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后来在资本的帮助下组建了国际顶级水平的新团队,很快实现了第二代更新,使膜丝的处理效率、稳定性比肩于三菱、GE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而在碧水源后期的发展中,对资本的运用就更加深度了,在2017年的媒体采访中,据碧水源常务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何愿平介绍,“碧水源自上市以来,通过首发上市、定增及股权激励等途径在资本市场合计融资近百亿”。文剑平曾对媒体表示,"资本其实就是翅膀,要看清楚资本对实业的促进作用,要充分的利用翅膀效应。不管是技术投资还是市场拓展都需要资金,如果不利用资本的帮助公司会发展的很慢,会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超越“。资本市场不仅给碧水源带来了资金,也给公司带来了开拓更大市场的模式。从借助资本到掌握资本后,碧水源得以采用和各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模式进入当地市场、发展当地水务市场,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云南水务。03上市后的碧水源面临两难细分领域见顶+高估值包袱碧水源20年的发展历程,表面上看是以PPP暴雷为节点的,而实质上是以上市为节点的。上市后,碧水源很快面临两方面的难题。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前后,公司的增长动力、增长模式、股东诉求、发展方向、行业状况、政策环境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紧要的一点是背负了巨大的外部期望后,碧水源的动作没有那么轻盈了。前面讲到,各项具有传奇性的成就不但把碧水源推到了市值的巅峰,甚至还产生了“用力过猛”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资本市场的期望值同时也被拉到了极点,一直是驾驭资本的碧水源由此背上了被资本市场赋予的包袱。拿了资本市场的钱,就背负了更多别人的期望。原来缺钱花是难题,融资后钱怎么花成了难题。另一方面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膜技术领域本身面临见顶,而上市前后,碧水源在这一领域已经有相当的占有率。环保行业细分领域众多,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容量规模有限。即便你选择的领域市场容量足以诞生巨头,但行业里竞争激烈,大多数技术很难实现垄断性的效果。再加上设备公司在环保行业的商业生态中处在供应商的位置,很多时候有没有订单取决于和大的工程公司的合作,换句话说就是受制于人。膜技术是碧水源的护城河,但护城河是防守用的,要想做大光有护城河还不够,还需要有大规模的杀器用来进攻和开疆拓土。即便拥有了绝对的技术话语权,在行业过得比其他设备公司要体面些,但碧水源仍然面临一个同行都会遇到的大难题,如何实现在规模上实现质的飞跃。显而易见,这两方面的问题由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即拉长战线、扩大战场,当时的处境下这几乎唯一的选择。对此,文剑平曾在一次采访中用"医院"作比喻,给出了回答。他认为以往的碧水源如同一家治水环境疾病的专科医院,而现在正在向大环境产业里的综合性'三甲医院'转化,这家医院能够综合参与综合生态环境的治理,包括固废、危废以及照明节能、生态工程建设等。也就是说,碧水源要从做膜技术的专家走向综合环境服务商,从专精走向全面,从做强走向做大,从轻资产为主走向重资产,如此才能匹配继续增长的期望。至于如何形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能力,文剑平表示:"可能需要借助资本在某个细分领域的Top5里面有所动作。"基于此,碧水源开始投资、并购,拉长了战线,其中有久安集团和良业环境等公司,这一动作让碧水源补齐了工程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些仍然是常规模式的增长,碧水源需要登上一列更快的车。巧合的是,这列快车在碧水源上市4年后即呼啸驶来。对于环保产业的PPP,文剑平是持拥抱态度和美好憧憬的,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曾表示,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从PPP到EOD——环保这块棋盘上到底缺什么?|青山

青山年度白皮书即将发布,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过去的一个月,EOD模式的推动又迈进了一大步。先是4月1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紧接着4月1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EOD创新中心正式成立,然后4月28日,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同意开展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同意58个项目开展试点工作(2022—2024年)。虽说近几个月以来疫情把人封闭得“钝感”十足,但这几个动作还是让环保等有关行业颇为兴奋,毕竟EOD的春风已经吹了三四年了,如今推进的程度越来越深,可算是有点眉目了。对此有不少新老青友向青山研究院团队咨询相关问题,本文结合大家的问题以及我们的思考展开。其实这几年,关于EOD是什么、将有何意义、其中的机遇和风险如何,已经有非常充分的讨论,行业内外的一些分析都非常深刻,短期内并没有太多可讲的。另外,这套模式才开始试点,一些要点和问题尚待观察,一些过早的论断难免成为无稽之谈。所以,我们不如换个角度,从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PPP来看EOD。因为二者虽然是两码事,但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一定的关联度。相似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都是解决财政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缺钱”的困境,二是都以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方参与为设计要点,三是落地项目的体量都比较大、投资回报的周期都比较长,四是都要求有完善的机制来保障模式的正常运作。EOD和PPP的关系则在于二者可以互相促进,此前财政部官网发布文章《“PPP+EOD”模式推动中国PPP创新发展》,“PPP+EOD”的提法和想法已经存在于官方和学界。最关键的是,PPP模式在国内已经有长期的实践,在实践中取得了大量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这些经验都是真金白银和一些企业的倒闭换来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制度本身。关于制度、法规、模式这些游戏规则,与其对着那些空泛而华丽的章句凭空脑补,不如在一些可参考的经验案例上多花点心思。毕竟一个模式从构思到落地,纸面上显性的条款是容易把握的,但实操中隐性的规则是难分难辨的,法规往往难以覆盖所有的情况,也不全然是最终实操的蓝本。因此,在当前这个阶段,对过往PPP模式实践状况的深度认知,或许更加有助于对未来EOD以及PPP+EOD的认知和参与。当然,在进入主要内容之前,我们还是先简要看一下EOD的政策沿革以及现状。01EOD政策沿革以及现状EOD政策沿革一览: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在《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环规财〔2018〕86号)中首次提到EOD模式:“探索开展EOD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在不同领域打造标杆示范项目。”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全国工商联出台《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环综合〔2019〕6号),提出:“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和工业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在顶层政策方面提出EOD模式与工业园区及城镇环境治理结合。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20〕1409号)中指出:“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服务水平,推动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疫情下的反思——环保产业走向更高集中度的潜在危机|青山

青山年度白皮书即将发布,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近期不少朋友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更有朋友在疫情中感受到了人生百态、世事无常,我想疫情一定在引发很多反思。去年南京疫情我也被封在家里一个月,个中滋味深有感触。在各地疫情的无常和防疫的无奈中,新冠病毒仿佛是上天派来检验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的,社会管理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招致致命的损失。而此次上海和之前几个城市在防疫上的差异,再次证明城市的规模越大、构成越复杂,管理管控的难度就越大。这个难度远不止是让两千多万人同时做核酸检测和吃上饭,更多的在于在采取防疫措施的同时不至于让城市的各项功能紊乱乃至失效,这确实需要一套强大高效的管理系统。其实,在此次上海防疫前期自信和后来狼狈的反差中,潜在着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当一种繁荣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趋势、环境、政策等外力造就时,其主体的内驱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很可能处在“被动支撑而不是主动引导”的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体”“干”失衡的病态,当危机发生时主体往往很难有效应对,甚至会被繁荣背后的臃肿所累。一个城市如此,一家企业同样如此,二者在“经营管理”上是互通的。疫情终将会过去,但“如何应对危机”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永恒思索;尤其是当一种倏忽而至的繁荣发生时,其中很可能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当下环保产业的发展就有明显的这种倾向,大变革、大发展、大巨头一时间扑面而来,但这种“大”是强大还是庞大?这种“大”由何而来?这种“大”的内在又是什么在支撑?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想清楚,很可能招致危机,或者在危机出现时不堪一击。本文就上述问题针对环保行业展开讨论,希望能给青友们带来启发。01史上最大规模洗牌环保产业走向更高集中度环保产业近十多年的发展可以大致地分为两个阶段,以2018年环保上市民企集中暴雷事件为界,此前是以政策刺激行业发展为主脉络,此后是以资本兼并混改为主脉络,当然这里的资本主要是国资。这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中,政策红利的快速释放促成了行业的空前繁荣,从2013年至今,环保行业的市场规模翻了约三倍,百亿营收的企业已经不再稀奇,行业中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数值以亿计的项目,行业头部企业的个头越来越大。后一个阶段中,国资的大举进场一方面加速了前一个阶段的进程,另一方面则在兼并混改的过程中促使行业的集中度走向更高。在整个这十年间,环保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即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集中度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大企业”也全然颠覆了过去的概念。根据中环协发布数据(上表),2020环保产业的全年营收中,93.9%的营业利润集中在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1414家企业,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营业利润占比仅0.3%。而在这一数据之下,是更为直观的混改、并购大潮。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环保产业大大小小的并购案近百起,涉及金额超500亿,平均每3-4天就有一起并购发生,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之间。在规模和深度上,2021年环保行业发生的并购称得上是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洗牌。在这场大并购潮中,一方面是基于战略布局和市场拓展的常规商业并购,其中有优化、强化业务结构的,如光大水务以6.6亿元收购天津滨海新区环塘污水处理有限公司66%股权,为的是强化其在天津地区业务市场影响力;有通过并购进入新的细分领域的,比如高能环境先后收购江西鑫科环保高新技术有限公司80%股权、浙江嘉天禾51%股权、鑫盛源公司51%股权、正弦波公司51%股权,以构建其在危废处理领域的产业链;有构建业务协同效应的,如东江环保以4.29亿收购雄风环保70%股权,意在危废处理上产生协同效应;也有为布局新战略服务的,例如首创环保集团在2021年11月以13.6亿元,100%股权收购首创大气,目的是打造全新战略,提高其作为综合环境服务商的竞争实力,同时进行了更名、换帅等调整;诸如此类、不一而同,但都是基于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国资主导的混改,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最典型的就是三峡和中节能等央企对业内一众优质环企的混改,目的是构建超级服务平台,服务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实现“1+1+……>n”的协同效应。二、2018年前后东方园林等陷入债务危机的民企为寻求国资纾难而产生的逆向混改;三、地方国资或纾难民企或推动自身改革发展的混改,比如山东省环科院由“事改企”到“混改”再到IPO的跨越。总体而言,这是一场行业规模空前的洗牌,结果就是环保产业走向了更高的集中度,同时因为深层的混改,国资委已然成为环保江湖绝对的盟主。此间无疑会造就优中之优,但也会产生堆叠而来的庞然大物,后者的这种庞大一定程度上是由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外力所致,而非内在驱动力和经营管理的结果,因此,如文首所述“体”“干”失衡的问题大有存在的可能。02新巨头从何而来?环保行业走向高集中度下的3个隐忧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环保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对此山少爷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讲到,环保行业的发展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周期,可以说整体仍然在1.0的阶段,或者说是上半场、前半场。环保行业至今为止,除了起初的拓荒阶段有一点技术驱动的意思,再往后基本上就是以资本资源为驱动力了,尤其在当下资本资源的话语权达到了绝对掌控力的地步。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资本资源为王的行业铁律表现得更加明显,不管是东方园林、博天环境等企业因为冒进而中途折戟,还是后来国资强势进场大杀四方,不过是同一规律下的不同表现。在整个过程中,技术创新所支撑的优势和企业管理所形成的竞争力是少之又少的,因为在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还没有进入以技术或是管理等高质量发展要素为驱动的阶段。也就是说,行业的这一批新巨头一定程度上是外力造就,这个外力主要是政策,如果没有核心决策导向,混改不会这么积极和彻底。所以,当前的环保行业虽然实现了高度集中,但存在以下几个隐忧: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巨头是一种均衡的崛起,或者说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因为这些新巨头企业同样是高度同质化的,各家之间并无太大差异,其存在的本质是势力范围的划分,并非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结果。高集中度的出现总体上是行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作用,而不是自身因素所主宰的结果,这就有可能导致新巨头们的体型是庞大的,但骨干难以支撑。行业竞赛机制被卷入到拼资源的循环中,你搭上了省级的资源,我就要搭上国家级的资源跟你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整个行业都被绑在资源上。企业的发展和在业内地位的保持是需要一定的体量规模的,但是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匹配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掌控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否则就有可能被规模所累。因为当城市或者企业规模庞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地就要和一些病症做抗争,比如,信息不畅、机体僵硬、机构庞大的“肥胖症”,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的“迟钝症”,本位主义滋生、矛盾增多、协调困难的“失调症”,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想僵化症”……最近魔都出现的魔幻抗疫本质上就是这些病症在作祟,对于环保行业的新老巨头,这些病症同样在所难免。03卓越源于制度制度改革可以起死回生关于管理,先讲两个流传甚广、但仍有极高启发意义的商业案例: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已近10年的华为逐渐暴露出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的问题。1997年在任正非考察IBM的过程中意识到,这家世界级的企业正是华为需要的老师。很快华为达成了向IBM拜师学艺的决定,学费高达20亿,甚至超过了当时华为1年多的利润,但任正非没有还价,毅然决然开启了华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学习之旅。1998年8月10日,华为与IBM合作的“IT策略与规划”项目正式启动,内容包括华为未来3~5年向世界级企业转型所需开展的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在经历几番抵触、质疑后,华为内部开始看到并正视自身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整体逐渐焕发出明显的成效。经过5年的学习,华为从一个“量产”型企业慢慢转变为一个“创新”型企业,实现了管理体系的国际接轨,为华为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强大的管理基础。后来任正非和华为数位高管都表示:没有这次不计成本的IBM咨询项目,就没有日后华为稳步的发展。2004年至2007年,任正非再度斥资20亿元师从IBM,先后进行了EMT、财务监管等第二期管理变革。经过历时10年、投入40亿学费的虚心学习和潜心苦练,华为终于修成正果,登上了世界通讯科技巅峰。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善于学习不仅体现在肯花钱,还有就是会找老师。因为其学习的老师IBM就曾是一家通过制度改革起死回生的商业巨头。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IBM出现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1992年,IBM遭遇了严峻的财政困难,甚至被媒体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1993年年初,首位非IBM内部晋升的CEO郭士纳临危受命。他认真研究分析了IBM失败的原因之后,以强硬的手段废除了臃肿、庞大的“对人不对事”的官僚体制,建立了以绩效和流程标准为主导的决策机制。历时5年励精图治的变革,IBM最终起死回生,而这位郭士纳正是任正非当年学习的对象。在这一中一西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但能够成就卓越,还能帮助企业起死回生,其效用在不同的国情和司情下是通用的。可能很多人都诧异于华为当年肯花20亿巨资学习管理,这在今天的环保行业不就是花两万块钱报个班的事儿么。我想花多少钱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知道自己缺什么、从哪里可以获得、且真正愿意改变才是最关键的。这两个案例从侧面也说明,大企业病必然会在规模变大的过程中出现,而在这个阶段的管理一定得依靠制度,而不是单单靠哪个人或者哪套领导班子。04结语环保企业的上半场长身体,业绩规模为王;下半场长脑子,服务品质为王。最近在研究行业中的兼并混改案例,同时也关注了一些其他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可颠来倒去发现大家研究的其实是一家企业,这么多环保企业除了名称、规模、所有者有差异外,其他别无二致。因为行业整体还处在借资源、靠资本、做规模的阶段,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甚至还没到注重管理的阶段。此间发展起来的各路巨头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力所致,而非内驱力的结果;所以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管理上的欠缺甚至隐患。巨头们有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资源优势,但这恰恰可能成为危机潜伏的地方。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中度的不断提升,环保企业将进入下半场的角逐,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环保行业一定能够产生大企业,但要产生走向世界的环企,一定是从建立良好的制度开始的。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海螺环保上市启示录:一场跨界者的革命|青山

青山年度白皮书6月发布,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3月30日,海螺环保在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暗流涌动的固废江湖就此杀入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选手。海螺环保的出场可谓是不走寻常路,是由其胞兄海螺创业分拆上市而来,且初次露脸就坐上了危废一哥的地位。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海螺环保为中国最大水泥窑废物处置服务供应商,按运营中的处置能力计算占总市场份额的约21.7%,按处置量计算占总市场份额约31.3%。出道即是龙头,且是以分拆介绍上市的方式,这种打法不同寻常,且透着一股豪横气质。熟悉海螺系企业的朋友,大概能够从“海螺”两个字找到其不同寻常的答案。不管是危废新秀海螺环保,还是固废老江湖海螺创业,这支环保领域实力强劲且低调神秘的力量一直是固废江湖特殊的存在。从2013年前后正式入局,这支力量能够迅速从“外来者”跃变成“引领者”,这其中海螺系布局经营之独到以及环保行业发展之吊诡都有深刻的体现。所以,海螺系成就环保梦的历程以及此间展露出来的环保行业的特性,都很值得剖析和研究。本文希望通过机遇、机制、基因等维度的分析,找到海螺创业和海螺环保能够在厮杀激烈的固废江湖革命成功的独门秘籍。01关于海螺帝国一大主体+四家上市公司(海螺集团+海螺环保、海螺创业、海螺水泥、海螺型材)要想读懂海螺环保,首先得搞懂隐在其身后的海螺帝国,而要搞懂海螺帝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厘清海螺系的主体海螺集团和其中海螺环保、海螺创业、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四家上市公司的关系,因为这其中蕴藏着这个商业帝国的个性。海螺集团:海螺集团是国务院120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我国最大的建材企业集团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是安徽省国企当中首屈一指的龙头,甚至一度被称为安徽的脊梁。其控股股东是安徽省国资委,间接持股51%,而另外的49%则是由本次分拆上市事件的主体海螺创业间接持有,是一家由国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海螺集团手握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声名赫赫的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海螺水泥:海螺水泥在水泥行业有着盟主级别的统治地位,关于其在业界的地位,可管窥于《世界水泥》杂志给予高度评价,“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二字的蜚声是从水泥开始,也一直锚定在水泥上的。海螺水泥是整个海螺帝国的吸金兽兼主心骨,这一板块的业务称得上是整个海螺系的基本盘,可以说整个海螺系发展史的主脉络就是海螺水泥的发展历程。而后来其固废业务的出现和壮大也主要基于这一坚实的底座。海螺型材:海螺型材是海螺集团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主营塑料型材、铝型材等,其体量与海螺水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值得一提的是,海螺型材与海螺水泥同在建材领域,其经营发展受益于海螺水泥在建筑业的庞大网络,二者在商业渠道上可以产生高效的协同效应。而海螺环保与海螺水泥是工艺技术协同,一个是商业渠道协同、一个是工艺技术协同,虽形式不同,但道理一样。海螺创业:海螺创业也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了。海螺创业成立于2013年6月,大股东是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委员会,此外核心高管持有较高股份,是一家民营企业。海螺创业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提供节能环保“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集团,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型建材、港口物流五大类,2013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抓的是国家力推绿色发展的机遇。在海螺创业的官网首页上,有一句话,“成为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大型综合环保企业集团”,足见其志。海螺环保:海螺环保也就是3月10日分拆上市的主角了,其定位是主营“采用水泥窑协同技术提供工业固危废处置服务”,也就是前述海螺创业的固废业务的双驱之一,也是能够和海螺水泥产生协同效应的这一部分业务。这部分业务在原来海螺创业的整体业务中只占了15-20%,但却是这一细分领域中规模最大的。这就是海螺集团和四家上市公司的概况,通过这一步梳理,想必您对海螺创业和海螺环保的认知已经有了眉目,别着急咱们继续梳理,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股权关系,专门做了下面这张图。这其中主要有三条关系链:1、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均是海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同属建材领域,而海螺集团是整个海螺系的主体;2、海螺环保是从海螺创业分拆而来,同属环保领域;3、海螺创业间接持有海螺集团49%的股份,另51%由安徽省国资委持有,而海螺创业是一家由工会和管理层掌管的民营企业。这第3条便是整个海螺系的核心关系所在,也是海螺系为人称道的混合制改革的关键体现。以上就是海螺这个商业帝国的关键信息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看清海螺扩张环保版图的过程。02海螺环保版图扩张三要素水泥窑里烧出了固废巨头除了技术协同,还有管理输出(因海螺环保是近日才从海螺创业分拆而来,这部分解读其发展历程,主要以海螺创业为线索。)第一要素:快速反应今日之海螺创业无疑是固废板块的佼佼者,而在成立之初海螺创业其实是这个领域的“外来者”。2013年海螺创业成立,其当时所承载的最大使命是作为海创员工和管理层在海螺集团的持股平台在香港上市。业务上以海创投资旗下海川工程、海川节能及海昌港务为主要经营实体重组设立主营余热发电、立磨、港口三块业务,是拉杂整合而来作为公司资产的,固废业务在其中只能说是有底子,还谈不上规模。但这个时候的海螺把握住了继水泥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机遇,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鼓励积极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理等技术的试点示范。与此同时,从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提出危废入刑,我国危废开始推入一个真正导入期,之后危废年产量开始不断释放,水泥窑协同处置迎来快速发展。2013年上市之后海螺创业正式进军固废领域,精准搭上了环保最热的十二五、十三五快车,在此期间海螺创业不但在市场上攻城略地,还通过并购扩大了版图。从2016年海螺创业投产第一个危废项目到2019年,公司固废及危废产能迅猛增长,从27万吨固废产能猛增至2019年的237万吨,增长778%。最近几年海螺创业更加表现出进击的势头,去年在市场占有率上居于行业顶端,今年年初宣布收购雅居乐旗下危废项目。海螺帝国的环保版图就此成型,且进入不断巩固和进一步扩张的新阶段,从当时的外来者一跃成为了引领者。看得出来,海螺创业在固废板块的扩张道路上,第一个要素就是对重大机遇的快速反应、动作果断,因为这个领域的角逐,把握时机的快慢即意味着最终地位的高低,晚一步连汤都喝不着了。当然,光是反应快还不足以成就海螺速度,其中的第二个要素就不得不讲海螺创业与海螺水泥的技术协同效应了。第二要素:技术协同海螺水泥的是整个海螺系的基本盘,这个基本盘在商业渠道上可以给海螺型材赋能,在技术则给海螺创业赋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众所周知的水泥窑协同处置业务是水泥业的衍生业务,水泥窑废物处置技术是利用水泥的生产过程对废物进行协同处置。相比新建一个垃圾焚烧厂,水泥窑协同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不涉及占地、敏感的选址问题等优点。这是水泥企业做固废业务的先天优势,可以说现在划入海螺环保的这部分业务就是在水泥窑中烧出来的。二是海螺水泥在水泥业的盟主地位为水泥窑协同处置这门生意提供了商业上足够的想象空间。得益于海螺水泥的盟主地位,海螺环保拥有丰富水泥窑资源来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目前其与海螺水泥、中国建材、中国西部水泥、蒙西水泥等的协同覆盖超过25个省,可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构建废物处置业务。这一优势是一般水泥企业不具备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海螺创业的项目投资大大缩减,同时缩短了建设周期,极大的降低了公司资金压力,这对玩重资产模式固废企业而言简直是如虎添翼。协同效应是被外界关注最多的,但绝不是海螺水泥的全部赋能,除了技术协同,还有管理输出,这是海螺创业得以技压群雄的第三个重要要素。第三要素:管理输出要说管理,海螺系各个重要板块的管理都是同出一派的,说白了整体上就是同一个团队。如前所述,海螺创业是海螺水泥的股东,因此管理层大多出自海螺水泥。所以,公司成立之初,即秉承了海螺良好的管理团队和文化。据身边一位和海螺创业交锋过的朋友讲,海螺创业的能力模型中,最长板要属管理经营。固废领域的竞争向来激烈,对企业的管理、运营、资本、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在上一篇文章中,环保老兵梳理出危废领域标杆企业的三个标准打法:一是技术的深度。通过逐步扩张前后端一体化模式,即前端预处理+后端深加工,可提高金属产品产出的品类及品位。二是产业闭环+地域布局。实现多地区布局的集散式危废收集模式,扩大公司的盈利半径。三是公司治理+运营经验。对于ToB属性较强的商业模式,管理和运营的杠杆效应是相对容易发挥出来的,具备良好的治理水平,可通过提升激励水平以抢占市场,亦或是加强成本管控提高中间环节盈利水平。对于海螺创业以及现在继承这一部分业务的海螺环保而言,因为有海螺水泥的赋能,在这三个打法上水平均为上乘。正是这个三要素的上突出优势使得海螺创业成为了固废领域举足轻重的头部企业,并且形成了以“炉排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危废”为核心的双轮驱动,两块业务营收分别大约占总体业绩75%、15%,本次分拆出来的海螺环保主要是后者。分拆是版图的进一步扩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看出,本次分拆在环保行业可能是挺大一事儿,但在整个海螺的商业版图中只能算小动作。此次分拆主要是将原海螺创业水泥窑协同处置业务分拆至海螺环保,包含垃圾焚烧发电在内等业务保留在海螺创业。从业务特征看,二者(分别指海螺创业和海螺环保,下同)业务模式和成本结构不同,分拆更有利于各自业务的聚焦和更好地分配资源。分拆后,海螺环保成为独立平台,将有利于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的打造,便于获得资金支撑和业务扩张,助力其进一步深化危废固废领域布局,巩固公司在行业的龙头地位。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海螺创业盈利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其间接持股的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其机构投资者也以水泥行业投资者为主,因此海螺创业的危废固废协同处理业务的价值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忽视。所以,分拆上市也有利于海螺创业实现估值重塑,通过对海螺环保进行明确的独立估值,海螺创业的整体投资价值也将得到提升,从而实现“1+1>2”的效果。除此之外,海螺系由此亮明了环保这块牌子,水泥行业本是重污染行业,先天就与当前的环保政治正确存在冲突,海螺环保的出现对海螺系整体的商誉和品牌无疑是加分项。那么,海螺这个商业帝国如此出色的管理水平又从何而来呢?这就要在其体制改革中寻找了。03从小岗村到芜湖海螺从混改先锋到商业帝国改革的精髓是激活人的动力海螺帝国的成就是建立在海螺水泥上的,而海螺水泥的成就是在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借用一位行业资深人士的话,“建国以来,安徽对全国改革开放有两项划时代贡献,一是农业的凤阳小岗村承包到户,另一项是工业的海螺集团改制。”足见海螺集团体制改革之成功,且看得出来,这种成功不只是对其本身而言效果显著,更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在商业界,海螺代表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商业帝国,海螺系崛起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既把握住了历史机遇,更在与时俱进中走向了巅峰,这是其最直观的整体形象。在国企改制的历程中,海螺系可谓是“混改先锋”,是在高企改制道路上步子迈得最大、走得最远的,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1978年,安徽省建委根据国家建委的文件精神,批准成立了“安徽省宁国水泥厂”,
2022年4月1日
其他

联合创始主编|山少爷

添加微信好友时大家记得备注“公司+职位”,方便我们相互认识!二维码如遇异常,请添加微信号:theboss0618
2022年4月1日
其他

2022环保产业6大赛道发展趋势|青山

青山年度白皮书6月发布,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作者|环保老兵江苏人,现居南京先给青友们问个好!直奔主题前,给青山自己做个广告,继青山智库和青山资本服务之后,青山产业评论今年启动了媒体板块的服务:「联合白皮书」是我们在媒体业务板块推出的第一项服务和产品。它是青山产业评论的一项智库级内容服务,致力于为环保各细分领域优秀企业提供影响力建设支持。通过联合撰写与您相关的细分领域主题研究白皮书,用精准的高质量内容驱动企业品牌建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了解「联合白皮书」服务更多详情以下是正文:这是新年后我的第一篇文章(最近在忙书的事儿,大家谅解),也是青山产业评论年度大型选题系列的第二篇,没看过上面一篇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环保行业十大趋势2022版。和上篇「宏观篇」一样,这篇「赛道篇」依然是在十四五开局年之初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而成,对整个十四五期间的解读,我们会在每年第一季度对这个大型系列选题进行更新和公开发布。从话题的探讨频率上来讲,环保行业各赛道各细分领域的趋势和前景,其实是我和山少爷和青友们线下交流中谈及频率较高的话题之一,也是我们向行业里优秀创业者、企业家、资深从业者请教和探讨最多的问题。年前,我们发布的青山年度大型选题系列的宏观篇2022环保行业10大趋势,文章推送后收到了大量读者朋友的反馈,这其中有环保行业的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也有来自各类工业企业中负责环保工作的朋友。这让我们看到了,环保产业整条生态链上,相关各方对行业未来局势的密切关注和深度思考。但在今天这个历史节点上,当我们把话题下沉,去谈细分赛道的时候,有对产业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不可避免的会谈到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现状。在去年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就曾多次发现对于同一问题,即便是行业里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兵们,他们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看法和判断很多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转折的浪潮之中(准确来讲是早期阶段),所以这也是这篇文章成文时遇到的挑战。因为近距离观察过行业里几家企业是如何从盛世走向衰落的,所以这无形中也对我后来公开发表的内容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最近两年为何我和山少爷要做大量的企业实地调研和研究。无论是做环保还是研究环保,最为重要的是要能找到问题,更准确来讲是找到真问题,只有找到真问题直面真问题才是最安全的选择。关于这篇文章的涉及面。环保细分领域多,市场容量各不同,每个细分领域又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同时叠加政策和宏观经济两位维度的影响,去做面面具到的分析,不是这篇文章能够承载的了的。今天这篇环保行业的赛道篇分析文章,我们核心聚焦六大关注度较高的领域来做分析,水赛道、固废赛道、大气赛道、土壤赛道、环境监测检测赛道、智慧环保赛道。本文共计一万三千字,希望对大家了解整条大环保赛道的现状有所帮助和启发。01水赛道大建设时代已过,大发展时代到来去年底,我们在武汉有一场小型的青山闭门会,当时探讨的核心话题就是围绕污水处理市场近几年的变化和趋势。闭门会的参与者都是青山产业评论的读者,有做有做市政污水、农村污水领域的朋友,也有做工业废水处理的朋友。现在回头来看,去年武汉这场闭门会的交流成果,也很契合本文这个部分的主题。1.城市污水一句话总结:出现了结构性饱和,但总量空间仍然很大。近两年,大家加经常可以听到城市污水已经饱和的观点。这个观点让不少从业者朋友产生很大的困惑,怎么突然就饱和了?去年4月份,一位围绕市政污水领域做了十五年生意的朋友,辞职去开了一家面馆,这在小圈子里引起了一阵骚动,不少朋友纷纷起哄表示要转型。暂且不论面馆和环保哪个更好干,我们重点还是看看城市污水市场难道真的就饱和了吗?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先来看横向,国内的城市污水市场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也就是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两个维度,一是水资源状况,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齐全、专业运营商的可选范围广,市场空间较小、市场竞争激烈;中小城市因城镇化、工业化影响,用水需求持续增长,但相关设施的污水处理能力较低、提标改造需求强烈;而在往下一层,中小城市下辖的县城方面,现阶段仍处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期,市场空间较大。所以,当我们把这个市场横向扯开来看的时候,城市污水并不是一均衡发展的市场,同时也不是一个成熟度一致的市场。横向看完,我们再来看纵向,所谓纵向就是污水处理自身的系统逻辑。很多朋友说现在我们已经5600座市政污水厂了,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了。这种观点其实也没错,不过更准确的表述是,在传统污水厂的建设这个事儿上,我们的确空间不大了。但我们需要弄清一个概念,城市的污水厂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并不能划等号。在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水厂仅仅是其中一个点上的工作,只不过这个点比较大、比较容易被看到,但在整套城市污水处理的链条中,我们真正面临的难题是一个从污水收集、传输到达标排放的系统难题。过去十年,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达标这件事儿上,但大家发现,污水厂个个都达标了,为何污水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为何一督查乱七八糟的问题又都出来了?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系统没做好。十四五发布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放慢了污水厂建设的步伐,加速了对管网的建设,加速了提质增效的改造。这背后其实就一个关键词,高质量。我们在环保上的思路,从追求速度,开始慢慢切换到了最求质量,从追求单点的建设,转向追求系统的建设。所以当我们谈饱和的时候,其实潜台词是在说单点上饱和,粗放型逻辑下的饱和。从系统来看,从精细化运营和高质量发展上来看,我们还离得很远。而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谈的饱和其实是对一部分玩家的饱和,如果大家只会做点单只会粗放逻辑,那的确饱和了,去开面馆也许真是个英明的抉择。而对另外一部分在粗放逻辑下失落的玩家而言,当下的系统逻辑、高质量逻辑,恰恰是他们大展身手的时机。谈到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就是符合高质量发展逻辑的公司,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是服务这套逻辑的,但好像感受并不显著。这其实也是我们去年调研过程中,不少企业的同感。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整个行业从政策到观念虽然已经开始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早期阶段,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来讲三到五年开始有推背感。二是宏观经济的影响,环保行业的转折点发生在下行经济周期,我们整体在降速,这个时候能有推背感的行业的是非常少的,反而有自由落体感的行业会比较多,我就不具体举例了。环保行业能稳住已经算是更风险相对较强的行业,毕竟还有公用事业这个属性打底。所以,无论是从横向上来看还是纵向来看,城市污水的市场谈饱和还过早,但发展逻辑已悄然巨变。2.农村污水农村污水是青山研究院2022年重点研究的赛道之一,最近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着重提到了农环的相关问题,文件的字里行间已在暗示甚至是明示当下的农村环保治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关于一号文件中涉环的解读,山少爷最近刚做过一个解读,很有有利于大家了解行业现状,也算是把一号文件中涉环的问题,做了更清晰直白的转译。坦率地讲,农村污水的发展现状的确有问题甚至是大问题,但绝不是不能做。我很怕看到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点,对于农村环保问题的探讨,绝不是要不要做该不该做的问题。中国的农环市场是巨大的,但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市场差异程度要比城市还要高。这不是一块可以狼吐虎咽的肉,大干快上是行不通的。几位老友和我讲过他们吃过的亏踩过的坑,家底不殷实的,进去了大概率就出不来。进入十四五之后,这个市场已经过了投机的风口,过了搭顺风车的风口,接下来惟有坚守长期主义,坚持走大道正道,才有机会参加农村污水的后续和终局游戏。青山研究院团队过去两年在农环市场做了很多研究,今年我们会把这些研究和经验梳理成体系,相信这对涉农的朋友会大有帮助。3.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青山联合白皮书,助力优秀环保企业塑造行业影响力

感谢您花时间了解青山产业评论的这项新服务,它是青山研究院团队在客户过往所提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量,制定的一套更为系统的针对环保企业影响力塑造和营销转化的内容产品。由于「联合白皮书」是一项创新型的服务,为了更好的让您了解它的价值和效果,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介绍材料,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帮助,如您有进一步问题,也可在文末加青山主编微信交流。1、青山联合白皮书是怎样的服务?「青山联合白皮书」是青山产业评论推出的一项智库级内容服务,致力于为环保细分领域优秀企业打造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型内容产品。通过联合撰写与您相关的细分领域主题研究白皮书,用精准的高质量内容驱动环保企业品牌建设和营销转化。2、联合撰写白皮书对企业会带来哪些效果?通过联合撰写主题研究白皮书,可以帮助环保企业:梳理细分领域的行业政策、发展及趋势树立企业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形象加强在细分市场的影响力渗透3、联合白皮书还有哪些具体的重要用途?1)更高维度的品宣内容:无论是电子版或印刷版的联合白皮书均可以成为企业重要的对外宣传材料,它既能彰显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度和权威性,也有利于企业在传统产品宣传册之外建立自身更高维度的品宣和营销内容。它将成为企业和员工重要的营销“武器”和商务社交“媒介”,比如去拜访客户,带着一份和你有关同时又对客户很有价值的白皮书,这很有利于和客户快速建立良好的关系。2)引流和获客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时代,优质的专业内容犹如企业的营销“弹药库”,好的内容意味着更持久的传播,更深远的影响,更有效的转化。联合白皮书作为优质内容的结晶,可以成为环保企业很好的引流和货客方式,企业通过自身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为潜在用户提供白皮书下载,同时获得潜在客户或合作伙伴的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和潜在客户、合作伙伴建立链接和关系的重要方式。4、为什么选择青山产业评论?首先,依托青山研究院强大的研究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我们可根据环保行业不同细分领域为您定制研究项目,并就某一主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领域包括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智慧环保等。其次,联合白皮书是青山产业评论内容栏目之一,这意味着联合白皮书将会得到很好的传播。未来我们会陆续通过青山产业评论推送各细分领域、各主题类型的联合白皮书,除了青山产业评论公众号(微信),我们还会在青山产业评论百家号(百度)、头条号(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进行投放,为联合白皮书提供多元丰富的传播。最后,白皮书发布之后,我们还会为每一份联合白皮书提供持续的展示机会,通过为联合白皮书设置便利的查阅入口,方便青山产业评论的新老读者持续查看和分享。了解联合白皮书服务的更多详情请加青山产业评论主编微信
2022年3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环保行业顶级“资源圈”崩塌启示录|青山

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写在前面:长久以来,业内有一种说法——环保这门生意是做在圈子里的,核心就是玩资源。这种观点可能看起来有些武断、有失偏颇,但行业的诸多现象确实呈现出这种特点。在我和环保老兵走访调研各门各类环企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是有不少企业是以技术、产品立命的,但在行业整体规模中占了少数比例,大多企业的经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资源导向特征。其实,这并不稀奇、更无可厚非,在任何一种社会法则下的任何行业、任何企业,离开资源都寸步难行,可以说借力资源本就是商业的基本法则。想必这一规律也是环保从业者的普遍感受和认知,但是,近年来环保行业的一些现象以及一些环保企业的表现,又鲜明地颠覆了这个规律,比如当前正身处危局的启迪环境。若论资源圈,启迪环境的资源圈在环保行业绝对是顶级的,可谓是要背景有背景、要经验有经验、要人才有人才、有名气有名气,是业内少有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豪华资源圈,何至于如今走向危局而无可挽回呢?且这种反差近几年在行业内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现象,比如,2018年前后东方园林、盛运、凯迪、神雾等一众民企集中暴雷的事件。经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环保企业在认知资源和使用资源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本文主要以启迪环境为例,剖析启迪-桑德这一环保行业顶级资源圈的兴衰过程,来探讨资源和管理对环保企业发展的作用,及其背后的商业法则。文章并不针对任何企业与个人,只为揭示现象背后的道理,为广大环保创业者、从业者提供参考。如有疏漏,请方家指正。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透过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环保的疯狂和混乱——乱象背后应该深思的法则|青山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聊起,其中涉及农村环保的内容在第五章“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第二十二条“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2022年2月26日
其他

环保人内心深处的不踏实感|青山

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写在前面:一个行业的真实状况最能够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身上体现出来。尤其是你在和行业中不同角色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的共性共同特质,这基本上就是这个行业的“八字”了。由于「青山产业评论」一直坚持把文章写在深度多维的调研中,我和环保老兵得以有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行业以及形形色色的从业者。在此过程中,确实对环保行业产生了别样的认知,比如之前在业内广泛传播的两篇文章《被时代毒打的环保人》、《环保80后、90后的机遇与困境》,均由此而来。本篇则要剖析当下环保人的一种普遍心境——越干越深的不踏实感。之所以要写这个话题,是因为这种普遍的心境不全是来自环保行业毫无竞争力的收入,更来自从业者从业过程中价值感、成就感的虚无,这种心境是行业深层问题的直观写照,故而很有必要一探究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从业者不只是企业底层员工,也包含管理层以及老板,大家处在不同的层次,但有着共同的不踏实感。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2022环保行业十大趋势|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人,现居南京准确来讲,这篇文章谈的并不仅是2022年的趋势,而是综合考虑了我们在十四五的开局年2021的观察和调研,然后对短期内的未来几年进行的趋势分析,至于那些过于长远的事儿,不是本文中的重点。我和山少爷一起也制定了一个小目标,我们准备在未来4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间,把这个系列的文章做成每年持续更新的系列。这个系列的内容发布后,我们每年对其进行更新,更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正一些过时的或者不准确的内容,二是增加一些新的重要的内容。每年的年终或年初,我们会发布过去一年我们对环保行业的系统研究,具体来讲,我们会从四个维度去做这份内容,它会包含:宏观篇、赛道篇、企业篇和环保人篇,从宏观到微观,希望能给青友们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产业浪潮。本文作为宏观篇,从十个重要维度或者说十个重要方面和青友们一起来探讨。其实去年初,就有几位青友给我提过要求,希望青山研究院能够出一篇关于环保行业趋势的综合性深度文章。但由于2021是十四五开局第一年,贸然去做一些趋势分析总有些江湖郎中算命的感觉,平时也仅仅是在线下聊天时小范围谈一谈。所以这篇文章一直到2022年的今天出才成文,有了对开局年的政策观察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调研,现在写这篇文章虽不能说是定论但的确减少了几分算命的色彩。这篇文章篇幅长的离谱,初稿有一万四千多字,阅读起来非常不友好,几经删减,我把篇幅控制在了1万字左右,如果你时间不够,那我希望青友们能记住这句话:十四五期间,干环保要避免穿老鞋走新路,更不能穿老鞋走老路,较为明智的做法是穿新鞋走新路。本文的内容仅供青友们参考,也欢迎青友们留言谈谈自己对2022环保行业发展的判断。趋势一政策的调整自我纠错与谨慎发力过去两年,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环保行业正在经历大的转折,其实在行业发展经历转折背后,行业的政策也在经历转折或者叫调整。任何一个行业的政策,不可能一股脑的大干快上,高速发展的窗口期通常五年十年左右,也就是一到两个五年规划的周期。随后行业会经历调整,这种调整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包括各方势力)的自我修复和博弈,各方都有动机和必要基于过往的高速增长和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十条”,两年后的2015,“水十条”发布,紧接着一年后,“土壤十条”发布。一位在2015年时就在行业里做了20年环保的老杆子,在一次环保上市公司的大会上调侃自嘲道,这三大十条的发布,对环保行业来说,是朝阳行业迎来了真正的朝阳。被戏称了20年朝阳行业,至此算是名至实归,终于迎来了3大万亿级市场的“开闸放水”。水大鱼大,大浪潮中,有人给自己的企业制定了千亿的营收目标。虽然看起来胃口大了些,但在一个万亿级甚至十万亿级别的市场中,给自己制定一个千亿级别的目标,并非荒诞之事,这也是很多企业和资本梦寐以求的事儿。(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向国外输出中国环保能力,在未来是一门很大的生意。但就当下我们的产业能力而言,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就当时而言,无论是看政策、市场还是大家的状态,可以说是环保行业的高光时刻。众多企业的油门刚刚踩到底,准备飙车,没想到前方竟是悬崖(去杠杆),这会勒马已经来不及,大家只好进坑。不少企业直到现在在坑里挣扎。不过,即便没有去杠杆这波急风骤雨,违背商业逻辑和技术逻辑的事儿,干到后面最终也必然是一地鸡毛,击鼓传花,总有人得承担结果。这不是我的马后炮,而是这个行业里顶尖企业家和投资人的早先共识,他们在PPP暴雷之前就做过预测,这种对商业和政策的清醒认识也让他们躲过了一场大雷。(但当时,别人都踩油门,你在踩刹车,总难免被股东误解,这也是真正考验企业家水平的时候。)去杠杆后的环保行业虽然降速,但依旧保持了较高增长,中国环保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山东环科院拟IPO:环保“地方军”出山,这3个重要信号值得注意|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人,现居南京昨天下午几位圈内的朋友陆续给我转发了同一则消息,是关于山东环科院要IPO的事儿。这事儿其实今年初在小圈子里就有消息,我记得大概是今年7、8月份的时候有几位券商朋友来咨询我这个事儿,因为那时山东环科院内部已经在着手上市辅导中介(也就是券商)的招标事宜。改制、混改、股改、着手IPO,短短5年内的时间,山东环科院的步子的确在同行中的速度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环保+国企+改制+混改+股改+上市,这是一个未来五年将在环保行业掀起一股大浪潮的新势力打法。在我和山少爷今年的调研中,我们已经多次看到,也深刻感受到了这股力量的蓄势待发。对于山东环科院IPO这事儿,我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为青友们做一些分享,主要讲三个方面:1、诸侯的梦想:环保“地方军”的大局其实全国来看,各地都有大批的环保“地方军”,一个省就能有上百家,但绝大多数“地方军”是比较佛系的,也主要是由于机制原因,大家并有什么狼性。但这两年来,“地方军”像是商量好一样,陆陆续续都组建了个各自的环保集团,有些地方没有集团二字,但本质上干的事儿是一样的,梦想是一样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分析过十四五以来环保行业的几股重要力量,环保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大规模进场可以说是这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大家要做的都至少要成为一方“诸侯”的角色,自家地盘上要保证绝对优势。山东环科院上市算是打响了这波国央企环保大浪潮中环保地方军出山的第一枪,这一枪在像市场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我要做大。(这和我们目前接触到的反馈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地方新势力都在筹备上市计划。)2、制度变革浪潮:拼管理和人才的时代大概四五年前,我记得有三位山东环科院的朋友在江苏出差,顺道前来交流行业的发展,其中两位学环境的,一位学给排水的,那时候我多多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迷茫和困惑。这种迷茫和困惑和当时环保行业大行其道的PPP有很大关系,我还记得当时有位朋友说有两家北京的上市公司在他们那里挖人,开出的价格很高,他们当中有些人没能把持住,去了那上市公司干了PPP。我当时就顺势问他们仨,你们仨怎么就把持住了?他们看到我问这个,三个人相顾片刻便笑着说,我们其实,,也快把持不住了,这不来你这取取经。后来,三个人中有两人把持到了最后留了下来。至于结局,相信大家现在也都可以非常清楚。讲这段小往事,其实是想说人才的流动问题。长期以来国企里面由于机制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既耽误了做事儿也耽误了赚钱,这导致国企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最终这些人才要么没有充分发挥,要么学好本领后就离开了。如今山东环科院的这一些改革,先不说最终发展最走向何种方向,但这种尝试值得称赞的。总体来看,山东环科院混改上市,国资:团队:战投投资的比例是5:3:2的结构。混改、股改后,山东环科院超过230名员工持股,这种让人嗷嗷叫的分配机制,带来的激发效应是显著的,不仅人才流失会大大减少,如此改制之后,甚至会出现人才聚集效应。人还是那些人,但分配的逻辑不同了,效率和效果就大为不同,这是制度变革的力量。如今环保“中央军”、“地方军”和民企三股力量交融,竞合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行业里的技术、商务人才成了各方争夺的重点。而如今,在经历了行业的跌宕沉浮之后,从业者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谁家有共同富裕的机制,谁就能赢得人才。3、根据地:有地盘的环保新势力我记得之前和朋友探讨过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波国央企参与环保的浪潮中,怎样判断这些个新势力的实力和未来?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角度是很有说服力的,那就是“地盘”。国央企这个层面的环保,本质上是资源驱动型的,所以有地盘的新势力进场后是有基本盘的。有些新势力一出道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这种属性本身就是一个坚实的基本盘。比如江苏环保集团;有些新势力一出道就背靠大树,比如山东环科院,它背后的华鲁集团和永锋集团在山东都有非常深厚的工业产业背景,这些产业的环保业务都将是山东环科院的基本盘。也有些新势力挂了集团的名,但没有实质性的地盘资源,这也会导致后面的工作很难开展,若是到了这个地步,那就只能去和民企拼技术和效率了。这也并非一定就是坏事儿,总之,所以入场的环保玩家在未来五年,都要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优胜劣汰,也将会是未来五年环保国企和民企的常态。写在最后:写到这,可能有朋友会说,讲了半天,这到底是对民企来讲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坦率地讲,在山东环科院IPO这个事件中,对于民企来讲,其实透露出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国央企环保大浪潮不可逆的前提下,我们能期待的就是:进来的这些新势力可以按照游戏规则做事儿,这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这些新势力的内部损耗,也会极大的降低国企和民企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成本。环保“地方军”,最好都尽快上市。关于未来的大趋势,之前的文章其实也有提到,这里再提一句:太长期的不说,就十四五而言,环保国企的方向,地盘越大,腰杆越直,环保民企方向,技术好产品硬服务好,如此才能在十五五到来时还留在牌桌上。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2021年12月15日
其他

千亿工业环保,慢热的黄金赛道|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人,现居南京写在前面:年底事儿多,更新慢了些,青友们谅解。另外本文较长,7200多字,大家最好找个相对大块的空闲时间来看。如果你正好对工业环保感兴趣,建议看到文末。———导读:慢热市场孕育真正强者。最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集中拜访和深度调研了青友里从事工业环保领域业务的朋友,这里面涵盖了从事工业环保的公司、几个重点领域的制造企业(排污方)、工业园区以及市级环保局。大家虽角色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青山读者,我们现在也叫大家青友。关于工业环保市场的研究,其实一直是我非常看重也特别有兴趣研究的环保细分大赛道之一。虽然一直在环保行业做事,也有不少这些年下来的观察和感悟,特别是山少爷在这一块积累了很丰富地踩坑经验,他说可以写成工业环保的10大死法(我说这听着挺吓人的,要不弄点轻松的话题)。但之前的经验告诉我们,再丰富的从业经验,其实都还是很有必要去客户(业主)那做实地的调研的。坦率地讲,这种调研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和调研对象之间没有高度的信任和认同,这种调研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大家谈来谈去,最后都停留在表面,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我和山少爷也一直坚持,调研这个事儿,只能是青山的读者邀请我们,我们才能过去,我们主动跑过去,这事儿就变味儿了。并不是说我们要摆什么架子,而是这种事情,必须是人家相信你,愿意找你聊,这和青山研究院做咨询一样,没有高度的信任,什么都做不了,即便硬做,也是做不好的。01工业环保的四类参与角色关于本次调研对象的背景介绍首先和大家说明下,青山研究院在调研上并非专业机构。我写文章时经常会提到调研的事儿,这主要还是基于我们正在服务的咨询客户和读者,在服务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双方认为,有些信息是可以通过青山产业评论分享出去,给更多的从业者朋友做个参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用调研二字并不是特别合适,这更像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深度分享。所以,我们所谓的调研,不会像专业调研机构一样,一开始就有特别强的结构化和计划性,甚至会拉出一个长长的调研名单,说实话,我也很好奇,这名单上的公司,就真能和他们说实话?开头有简单的提到这次调研涉及到的对象,我利用这个部分在和大家详细交代下,方便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个了解。归纳起来这次深度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四类角色:第一类是从事工业环保的公司,这里面有6家已经在主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公司,还有2家今年底或明年初即将上市的公司以及12家规模尚小的纯产品型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个人身份交流的工业环保从业者朋友。第二类是制造业里面的企业,也就是工业环保公司服务的业主,由于范围局限在青友这个群体,所以涉及的行业并不多,主要是钢铁、印染、医药、电镀和光伏领域,总共11家企业。第三类是工业园区,青山的读者里面有不少工业园区的朋友,这多少是有点意外的,一位盐城工业园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有个江苏省的工业园区群,里面不少朋友都是青山的读者,不过说实话,这的确也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第四类是环保局,主要是2个市级别的环保局,一个地级市一个是县级市,两位在业务一线执法的朋友,一位70后一位90后。02未来十年全球最大单体工业环保市场2019年第四季度的时候,我记得是在一个小型的内部战略会上,德勤和麦肯锡负责能源环保业务的朋友也在场,大家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全球工业环保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工业环保的市场发展。当时主办方工业废水投资事业部的老总在分享时谈到了一个自己困惑的问题,他说自己和公司同事在网上找到的公开数据里,中国的工业废水市场都是全球第二,但集团内部近20年的工业废水治理经验告诉他们,中国的工业废水市场应该是在2015年前后就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关于中国工业环保市场规模的评估,这里面其实有两个点是容易被忽略的,咱们就拿工业废水来举例(废气和危废市场也是相似的):一是,公开数据参考价值极为有限。国内在工业废水排放方面的公开数据参考价值极为有限,尤其是你了解我们关于工业废水的那个公开数据是如何收集的(统计口径)之后,你会觉得这是一件接近荒唐的事情。再早一些时候,当时有一个韩企在做进军中国工业废水市场的评估,他们在国内找了一家还算权威的咨询公司,咨询公司给的数据甚至显示我国废水排放量小于韩国,当时这个数据让国内的不少朋友很震惊,同时也让韩国准备进军中国工业环保市场的企业打了退堂鼓。那再加上我们现在能在网上查到的公开数据其实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这也直接导致国际市场很多环保企业包括咨询机构对中国的工业环保市场是有严重的误判的。二是,工业废水排放的潜规则并没有消失。国内的工业企业做环保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观念转变过程,这个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价值观问题,而是我们长期粗放式增长的经济导向导致的必然结果,不仅是工业企业不愿意花钱做环保,很多地方政府也没有积极性做环保。不可否认,现在国内环保的大环境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但行内人都清楚,这种改善仅是量层面的改善,另外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又有着显著的差距,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从今年的环保督察中可以看到端倪。如果你长期在行内做事儿,你应该会对上面的这个情况非常清楚。即便有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但在过去的不靠谱数据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的工业废水市场容量和美国也基本是持平的,都占全球市场的1/4左右(大概1000亿/年),美国略高一些。如果我们把近两年的新冠疫情考虑进去,那这个数据一定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工业废水市场规模上升到全球第一是没有悬念的。另外,从国内的区域竞争格局来看,各省份的各行业工业产值和用水量变化等数据大概可以测算得出2020年工业环保市场前六大省份,分别是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和河北省。这六个省份大概占了全国工业环保市场总量的四成左右。03工业环保当下的时机三大维度看市场成熟度1、业主的真实认知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能很清晰的感受到制造业老板们面对环保这件事儿上认知的变化,我们总结了两点:一是,环保逐渐成了制造业的一个重要门槛。近些年环保力度的持续加大,让很多停留在粗制滥造阶段的制造企业老板逐渐下了牌桌,把厂子要么卖掉,要么关了,因为年景好的时候挣的那点利润也就满打满算的够做环保的钱,上了环保设备正常运行,基本就是白干了。我记得2018年的时候,有位在山东做环保的朋友困惑,当地环保搞这么严格,为什么这些企业就是没动静了,你要是上门拜访说自己的是做环保的,老板恨不得把厂子里的藏獒放出来收拾你。这里面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谈的问题,并不是政策一严,大家就要上设备,很多没有实力的中小型厂子(这在中国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是选择直接关门的。对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厂子,做了环保就等于整个厂子都在做公益了,合计着不如提前退休,没有污染,也不用治理污染。如果你稍微懂点经济学,那咱们上面谈到的这些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四个字,供给侧改革。二是,好公司越来越有钱做环保。环保所带来的供给侧改革在短期来看,的确让机会所有企业都产生了剧痛,因为短期上,所有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都带了刚性成本的提升,这种成本的增加还不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除了前期的投资,还有后面对环保设的持续运营。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成本的上升是所有玩家都无可避免的,这就洗掉了一些本来靠低价劣质存活的落后产能。这么看来,环保的确成了供给侧改革有力的抓手,不然拿什么理由来淘汰落后产能呢,毕竟大家都是辛辛苦苦在工作,怎么一声令下,厂子就得关门。一部分玩家在环保的压力下出局,对于剩下的玩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供给侧改革涉及到的行业盈利改善也的确是显著的。从这个层面来讲,企业也有更多的资金和意愿进行环保治理。2、工业环保政策的组合拳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在工业环保的政策上一直发力不断,其总体思路就是:不断的把原来老板们认为“可做可不做的事儿”
2021年11月24日
其他

混改之后,数万环保工程公司面临生死局|青山

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导读:在新的发展阶段,没有谁可以再次空手空脚赢得未来。最近,我和环保老兵频繁地被青友(青山的朋友)们问到一个问题——2021年,环保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这是一个我们既诧异又希望看到的,因为环保企业的打法向来简单粗暴,青友们普遍关心这样的问题,大有从混战蛮干转向理智而为的意思。而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下做深度的探究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正是青山要做的一块工作。时间太快,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眼看着就剩最后两月了。在过往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掌舵者对时间二字都是极度敏感的。年度最后这两个月对很多人而言的确是很焦灼的两个月,一个月要冲业绩,另一个月还是要冲业绩。除此之外,可能还要绞尽脑汁憋年终报告。当然,这是民企的情况,因为国企基本上在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业绩指标。可见市场机制和配给机制的不同。但是,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需要在过去和将来之间做复盘、总结、判断、权衡和布局。过去的数月之间,我和环保老兵访谈调研了环保行业形形色色的企业,有做投资运营的行业龙头、有地方新兴的环保集团、有做EPC的工程技术方案服务商、以及做装备配套的服务商。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被时代毒打的环保人|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人,现居南京导读: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赌,赌未来的环保,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万亿环保消失的红利”一文发布后,很多朋友在等这个系列的后续,有几个“不懂事儿”的朋友直接发微信催我更文。这里先和大家说声抱歉,最近的节奏的确慢了些。这倒不是因为故意放慢节奏,而是上次文章更新后,把我和山少爷忙坏了。到昨天下午为止,山少爷做了下粗略的统计,这段时间(大概10天),我们总共陆续接待了27位前来拜访交流的读者朋友。这里面有环保行业创业不久的创业者,也有上市公司的老板、管理层以及行业里资深和资浅的从业者。对了,比较“离谱”的是,推文后,在发改委工作的朋友也找上了门儿,说是让我们建言献策。。。总之我是没太琢磨明白,现在体制内流程这么奔放了?来了这么多朋友,我和山少爷甚至开始合计着开个茶馆得了,以后来了先喝茶,边喝边聊。言归正传,这段时间,除了忙业务之外,的确没闲着,这批前来交流的读者也藏龙卧虎,在此期间我们顺势也搞了一个闭门会议,希望能够把几个正经做生意的人聚在一起聊点正经的事儿。为了保证交流的自由和深度,这次闭门会议的规模控制在了很小的范围,参会人员的名单这里就不公布了,我简单说下参会人员的背景信息,方便大家简单了解情况:这里面有省级环保集团的主要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有机垃圾处理领域头部企业的创始人,大气治理领域头部企业的战略研究负责人,专注环保装备领域十余年的企业家、智慧环保领域(百度投资)企业的创始人,环境领域资深的投资人以及从事固废领域研究和投资的朋友。参会人数不多,但角色很多元,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交流。今天这篇文章,并非这次闭门会议的会议记录,我还是把近期接触下来的情况做一个统一的梳理,这其中内容既包含了闭门会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了这段时间前来拜访的朋友所传递的有价值的思考。换句话说,这是一篇由多人参与的,被毒打后的心得分享。总结起来,这其中有几点我认为是尤其需要注意的,特别是打算把环保作为正经工作和长期事业的朋友。01时代的毒打从心有猛虎到心有病猫最近一年多以来,有一个感受是越来越强烈的。在我和山少爷接触到的这些环保朋友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朋友都处在一个很相似的状态中。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下这种状态的话:那是一种被时代毒打后的蔫儿和迷茫,从心有猛虎变成了心有病猫。一位在上市公司技术总工的读者朋友说,这些年,他就一个深刻的领悟:环保行业并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认真,就要挨打”。这位朋友的话中明显带了不少负面情绪,但他的确用一个偏激的结论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行业的弊病和困境。其实有类似的调侃,并非这位朋友一人,我记得去年底的一次小型私董会上,一位70后的企业家朋友也做过类似的调侃和自黑。他说自己是被这个时代和社会毒打后,才真正弄明白什么是生意什么是事业,最难受的是,你不仅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毒打,还要交上昂贵的学费,这简直是花钱买罪受。被毒打过之后,大家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失望透顶,拂袖而去;第二种反应是,开始怀疑人生,迷茫中踉跄前行;第三种反应是,被毒打后,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没有受伤,这些年反而练就了一身抗击打的能力。打不死,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特意请教了那些看起来四平八稳的企业创始人。被时代毒打过的环保人,如何避免在下个时代再一次惨遭毒打?总结起来,他们其实是给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建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能是当下合适的心态。02生存的法则先活着,再赚钱2021对于环保行业的很多创业者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十四五这一局开的是个史诗级的难局。钱收紧了、项目收走了、控制权也掳走了,这开局相当于卸了所有装备。这种不容易,很多朋友可能是比较难理解的,这样说吧,现在行业里很多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别说发展了,很多公司的基本盘都已经垮掉了,眼瞅着就没米下饭了。所以,活着成了至少成了未来三五年(也许会更长时间,大家要做好准备)很多环保企业最核心的任务。下面讲的几点会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入行不久的朋友,这些友情的提醒,相信会让你少走一些弯路:1、不搞清楚项目就入场,极大概率会被骗死。下场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投资的项目前前后后,里里外外调查清楚,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逛个淘宝都要货比三家,研究项目一定要多花时间。最好(不是最好是一定)到现场调查,眼见为实。2、江湖上混的大多是来找钱的。这帮人都想把别人钱包里的钱,转到自己那里,所以大家都盯着你的钱包。总之,在这个节骨眼上,你尤其要对自己的钱负责,成功和失败都是我们的思维能力造成的,根本上来讲并不是市场和外部力量能够影响的。3、少碰偏远地区的环保。如果你去统计下环保上市公司这些年打过的官司,答案就会非常明了,民企和地方zf打官司,无论官司输赢,这种结局本身就已成输局。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我们看看今年环保督查在东部地区的“成果”,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东部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即便如此,这些地区的环保就真的好干了和干好了吗?这里是要画一个巨大的问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此,那些经济不发达甚至贫困的地区,拿什么搞环保,或者他们真的需要现在搞环保吗,跟着东部一起玩,虽然都是一个国家,但大家别忘了,中国是一个多大的国家,这里面个地区的差异到底会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早已有人交过学费了,后来者真没必要再重复付费。行业本身江湖险恶,加之年景不济,生存不易。先活着,再赚钱。03思维的模式慌乱的行业与错误的逻辑我写文章通常是尽量避免用高级词汇,如果一篇文章没办法让七成以上的潜在受众读懂,那写作者更多的是在自娱自乐。思维模式这个词已经算是高级词汇了,其实这里讲的思维模式就是赚钱的逻辑或者说生意的逻辑,这样讲可能更好理解。要谈赚钱和生意的逻辑,那最擅长的是投资人,他们专职研究赚钱和生意的事儿。近两年,我和山少爷接触过不少(曾经奋斗在)环保行业的投资人,这些人大多已经换了战场,离开了环保行业。换个角度看,环保行业如今不再受资本的追捧。说实话,不仅不追捧了,现在很多曾经的环保投资人对环保行业已经出现了一种“嫌弃”的心态。这种微妙的心态变化其实正是环保行业生意逻辑的变化。这环保行业上一波(某些细分领域仍在持续)慌乱的大发展中,由于长期以来畸形的外部发展环境,导致部分人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这其中的一部分错误认知,我在之前“万亿环保消失的红利”一文章重点做了分析。这篇文章重点谈另外一个层面的错误逻辑。也即,环保行业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有一部分人认为环保行业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这背后的逻辑是,这个行业用的底层知识是生物、化学、材料等基础科学。这个逻辑本身的推导是有问题,环保行业的确是交叉科学的工程型行业,但由此认为环保行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这简直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傲慢。这种思维逻辑的实质是把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对立了起来,非要凭一个高低之分,这简直是吃饱了撑的。一个既需要基础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又需要工程领域的技术突破的行业,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环保行业该有的技术都有了,技术上不再是门槛,行业如今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资源导向型的行业。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就更加荒谬了,高昂的环保治理成本之下,竟然有人认为这个行业该有的技术都有了。的确,如果不计成本,水气固废领域确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样到底是在解决环保问题,还是在解决掉产生环保问题的企业。恐怕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掉了有问题的人。这种模式推下去,阻力大是自然的,环保变成了要命的东西。所以,上面两种逻辑怕是很难自圆其说。究其根本,环保行业还是在技术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种实质性的突破不单纯指技术层面的,更是成本层面的。回到问题的根本上来,我们理清一个对接下来环保行业很重要的逻辑:环保行业是同时需要依托于生物、化学和材料等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层面突破的,而前者也即科学领域的突破通常来讲是以百年为周期的,而工程领域的突破是以十年这个数量级为周期的。如今,我们正处在多个科学领域的百年周期突破时间点上,而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这种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也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个大的前提下所设定的。天津大学一位环境领域的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我想可以作为这个部分的总结:“只有当我们把思维模式从没有技术含量转变高科技的时候,只有认识发生这样的变化时,才会促使行动的变化,我们才真正愿意去在更长时间维度上去做一些技术创新的事儿,如果未来中国有值得尊敬的环保公司,那也一定是在这样的公司当中产生。”04赛道的选择烂尾的大赛道与长青的长赛道一位无锡做环保的朋友在交流时坦言:对于环保行业各细分领域赛道的认识,其实也是被毒打后获得的认知。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察是这样的:环保行业这十几年快速发展期以来,行业里其实出现了很多大的赛道,比如环境修复业务,黑臭水体修复,土壤修复,动辄万亿的市场空间,但很显然,这些年下来,这些大赛道和大赛道里的公司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说到底,这类大赛道本质上并不是一门“合格”的生意,很多企业的角色本身是不适合做这块业务。另外,无论是之前的黑臭水体还是现在的土壤修复,这种修复类业务天然具有单次博弈的特点,基本就是一次性工作。而这类大赛道背后的单次博弈属性进一步为一地鸡毛的结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环保行业有些生意的确是需要三思,不是所有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值得被解决,或者需要你去解决。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行业里一些优秀公司的布局,我们会发现,这些有定性的公司基本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到这类所谓的大赛道里。他们的主航道更多的是建立在更长而非简单的更大上,这背后其实也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基本的商业规律,只有建立的可持续的需求之上的商业模式才是长久之计,也才值得投入更多资源去攻克。关于环保行的大赛道和长赛道,其实是青山研究院一直在重点跟踪的研究主题,这个话题在成熟之后,到时会有一份更详细的分析,相信这会对接下来生意方向的选择有帮助。05写在最后时势与英雄这篇文章其实更像是一篇痛的领悟,一群被时代毒打后的环保人的所感所思。坦率地讲,当下环保行业的确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而与此同时,整个行业其实又在经历中重大的转折。环保行业的这些年很有意思,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这些年,很显然,时势并没有造就环保行的英雄,反而是毒打了环保行业差点成为“英雄”的那一批。不过,也没必要因此而过于悲观。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得更长些去看,时势终究还是会造英雄。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但一定不再会是三两年。这个行业的青春期过了。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2021年10月27日
其他

万亿环保消失的红利|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人,现居南京写在前面:这段时间,内容更新慢了些,这里先给大家交代下具体情况。国庆之前,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方面是工作便利,一方面也是调研需要,我和山少爷线下实地调研了12家环保企业,并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深度访谈了7家企业。为了能够相对全面的了解整个行业的问题,这近20家企业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规模上,它们既有行业里的上市龙头企业,也有营收8000万上下的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上,既包含了水处理、垃圾焚烧、环卫、有机垃圾处理、危废处理、土壤修复、监测和检测(大气领域由于没联系到合适的调研对象,缺席本次调研)。在产业链上,涵盖了设计院、工程公司、设备及药剂公司。此外,我们还意外收到了2家制造行业企业的邀请,他们并非环保企业,但作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客户或者叫业主,在和他们深度沟通的过程中,他们给我们提供完全不一样的视角,这对我们全方位认识行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调研的内容很多,我们会根据不同主题,通过大概3-5篇文章来做一个完整的呈现,相对于之前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定量分析,这次更多的是定性分析。我们更在意挖掘现象和痛点背后的逻辑以及梳理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小小的提醒,和青山产业评论的绝大多数文章一样,这个系列的文章篇幅都不小甚至会更长,读起来难免会有些压力,希望大家能够找一个相对无干扰的环境来阅读。最后,希望这个系列的报告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发,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PS.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当真」的环保人和「不当真」的环保行业|青山

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环保产业发展这么多年没有支棱起来,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当真」的环保人和「不当真」的环保产业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畸变的万亿环保产业|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徐州人,现居南京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环保督查和以往比,明显变得更加务实和犀利。在这种高强度的督查之下,环保行业中的各路神仙和各种荒诞之事被公之于众。说是荒诞,其实这些事儿在行业里已是稀疏平常,业内人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某种程度上那些荒诞的做法已成为行业里相当一部分人的致富捷径,更糟糕的是,有些还大摇大摆的上市了。若看环保产业的大势,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若问产业发展前景,这无疑又是最让人迷茫的时代。尽管大家都在努力说服自己未来是有未来的,但很多人依然奔跑不起来,即便是那一小批极富才华的环保从业者,他们大多也只能在角落里仰望这片无力征服的“星辰大海”。心里无数次怀疑,我是否走错了路。拿短暂的人生投入到一个扭曲的行业,头一回做人,怎么就这么出师不利。最好的环保时代,为何遇上畸变的万亿产业?这背后到底是何原因?今天借助最近环保督查这个事儿和大家分享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耐心读到最后,也许你能找到一些有用的启发。01上层资源的垄断严重畸形的市场做生意讲究资源,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到资源时,指的是人才、资金和产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往往也是因为对资源更高效的获取、组织和配置。但资源这个概念,在环保行业中长期以来,基本和“关系”二字划等号。环保行业有一个现象,朋友之间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工艺、技术、产品什么的都不重要。这个行业内,有产品的不如有资源的,做技术的不如做销售的。自由竞争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大家比的是谁离天近,离天越近“资源”就越充沛。这就导致处于上层的营养过剩,不思进取,处在下层的营养不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由于环保市场自上而下的分配方式,定价权自然在上层。上层的订单获取靠的是“资源”而不是自由竞争,环境治理成本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业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是人人都能来做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因。前段时间去到一家在广东做废水处理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因为关系不错,他们邀请我们参加了他们的半年度内部会议。创始人是个率直到聊天时经常让人不知该如何接话的人,公司文化也很刚,这是我看到过为数不多的,能在正式会议上畅所欲言尺度很大的公司,老大在会上也被团队各种调侃,但很明显大家对他又非常敬畏。会议临了,老大骂骂咧咧结束了会议,倒不是骂团队,而是公司深受资源垄断所困,无法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出了这个会议室的门,大家哪怕有再多的怨气,也还是要回到让人窒息的现实之中,用笑脸去迎接自己最讨厌的事。02监管机制的不实导致技术不被待见很大程度上,环保市场的成立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个先决条件就是监管到位。没有到位的监管,就不存在真正的健康的环保市场,这个时候,大家解决的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在解决环保督查的问题,这是环保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而监管不到位,甚至大部分时间在很多地方处于缺位状态的环保行业,造成了大家一个错误的“共识”:那就是,一直以来,大多数认为环保行业是没有技术壁垒的。有人说,做环保就是组装设备的,只要有资源谁都能做,在这样的观念下,环保行业整体的水平一直都很低。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出现。之所以有人认为环保行业没有技术壁垒,是因为这个行业内大多数人都在用山寨的方式做事情。出现这种现象也跟需求本身只是“做个样子”有关。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的污染处理措施只是为了应付环保局的督查,在早期的时候更是为了建厂要求做的样子,做了之后再也没有用过。这是该做没做好的情况,还有没必要做却硬要做的情况。现在农村的许多项目本身是可以吃药解决但最后做了手术,或者动辄几十亿的PPP连片整治项目,当然这么做的真实用意就不得而知了。这种错误观念同时导致:在这个极度要求技术质量的行业里,技术人员的处境是很憋屈的。工程质量上去了,技术人员要背利润太少的锅,利润上去了,技术人员要背工程质量太差的锅。面对一个工程,老板比项目经理懂得多,项目经理比技术总工懂得多。在这个行业考验一个技术的核心标准不是业务能力,而是搞关系的能力。这一病症的根源在于不以效果为导向,效果好坏得不到有效的评估和监督。环保督查固然重要,但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或许才是治本之道。03产业转型期的缓慢过渡真问题和伪需求环保的发展依附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不发展,多数情况也就不会存在严重到要需要人工去干预的环保问题。只有当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才会伴随大量的环保问题。但当经济发展建立在粗放的资源利用和生产工艺方式之上时,虽然造成了大量的环保问题,但其创造的利润多数情况下又没办法体面的去覆盖掉环保治理的成本。这也是所谓的低质量发展,其核心特点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和透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摸索了10年有余,但很显然,这不是一条可以快速见效的路。虽然,我们总是能听到,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如此的理念和口号。但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们自身的实践,都在告诉我们,这大概率是个伪命题。道理其实也很朴实也很简单,做环保是要花钱的,而且不是小钱。如果换做商业上的专业术语,这叫支付能力。而当前我们的工业体系正处于从低质量向告知转型的过渡期。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上,低质量的企业没钱做环保,高质量的公司数量又不多。这就造成了一督查全是问题,但环保行业却没有健康的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很多朋友之前的一些困惑,明明那些地方有环保的需求,为什么去干的环保公司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真实的环保问题但却是个伪需求的市场。结合上面谈的,我们其实是需要重新思考,在环保行业,到底怎么样的需求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需求。04写在最后畸变行业中的商业和正义我们判断一个好的创业项目或者评估一个可靠的需求往往会看三个关键因素:需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支付能力。三个关键要素必须同时具备,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商业价值的需求。但有商业价值并不代表同时也是正义的。不得不说一个可能让很多朋友失望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个畸形的行业里,追求财富(商业)和坚守梦想(正义),有些时候是一码事,但很多时候却是两码事。在这个畸形的行业中,很多人抓住了畸形的需求,这些需求虽然在求真务实上是不成立的,但却具备可行的短期商业价值。有人和公司以此来致富,甚至做到上市。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一直在追逐和坚守正义,或者有些公司上市之后开始从单纯的追逐商业价值变成了尽量去寻找商业和正义结合点,换句话,上市之后要控制风险,以往乱搞的模式要稍微收一收。可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是谁,一旦走上这条和正义哪怕尽是擦边的路,前途就必然不是平坦的路。因为你开启的是一条正确而难的路。这条路上人很少,但毫无疑问是值得坚守的。最后,我也想把青山研究院在过往和行业里一些很有智慧的从业者打交道的心得和大家分享:在中国干环保,要避免走商业和正义的两个极端,前者早晚会出事,后者早晚会饿死,而是要学会在商业和正义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我们这儿接地气的生存策略。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2021年9月11日
其他

深入研究127家环保上市公司2021半年报,我们看到的3大问题和3大趋势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徐州人,现居南京导读:大部分环保企业增收,但高兴不起来。这是一份基于2021年环保上市公司半年报的行业分析。在过去的一个半月时间里,青山研究院对127家环保(或主营为环保)企业的年报做了深度分析,同时我们还对部分企业家做了深度的访谈。我们希望和环保行业更多的老兵们一起深入交流,深入分析当前的困境,同时也尝试去探索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篇分析文章中,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把所有不同赛道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放在一张表上进行排名,不是容易的事儿,更不是这篇文章要做的事儿。不过,我们会把整体的关键数据公布给大家。在我们研究的127个样本中:93家企业营收增加,其中增长超过50%的有20家;71家企业净利率出现下滑,其中15家净利率为负;54家企业净利率低于10%;55家企业现金流为负;15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就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上半年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大致情况。为了能把事儿简化同时又讲清楚,最终我准备通过三个大问题和三个大趋势的方式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01问题一增收不增利竞争维度的同质化人要活着就得吃饭,条件好的时候吃点营养好的,条件差的时候,就顾不上营养了,先填饱肚子再说。企业发展也常常出现类似的状况。环保行业红利期的时候,那时候的项目都是“营养”很好的项目,油水很大。至于为什么那时候油水这么大,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谈过,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是,买方不懂,信息差给利润带来了足够的空间;二是,监管不实,工程或设备只要摆在那里就行,甚至不用运行,更没人关心运行后是否可以达标;三是,借款不难,在这一轮去杠杆之前,身边很多朋友在商学院里听到的学到的都是只是加杠杆,很少有老师告诉他们还有去杠杆这么一回事,而在环保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银行的信贷专员三天两头的堵在公司门口,不是催款,是催贷;上一轮PPP大跃进,很多人敢去豪赌的原因,正是把上面三点作为依旧有效的假设前提。结果呢,被事实抽了一大嘴巴子。而当下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状,正是上述三个前提慢慢变化甚至瓦解的结果。买方觉醒,监管渐实,借款太难。环保这个市场在慢慢走向成熟,虽然距离健康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那些病态致富机会正在逐渐消失。朋友圈里有位环保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朋友,曾经给大家提过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如果按照营收排名,行业里现有的前50强环保公司全部消失,对行业会有影响吗?大家把这个思想实验在头脑里模拟了一番,结论是,好像并没有什么影响。而这正是环保行业的增收不增利背后最大的问题。少有人在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几乎没人是不可替代的。大家的竞争,本质在还在一个维度上。02问题二“高贵”的杠杆蚕食生态链下游生存空间这个问题的前半句话是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可以清晰看到的,那就是绝大多数公司依旧负债高筑,杠杆不仅高还很贵。对于企业来讲,有降杠杆的主观意愿,但没降杠杆的客观能力。后半句话“蚕食生态链下游生存空间”是在表外的,也就是很难从环保上市公司的报表里直观的看到。这是什么意思呢?结合我们上面讲到的问题一,环保企业少有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而在这种情况在,又在使用很高很贵的杠杆,结局会怎样?要么逼死自己,要么逼死供应商。当然,用词可能有点过了,不过这背后的运转逻辑很清晰,总得有人来为奢侈的杠杆买单。最后,上游用杠杆的企业只能在成本上做文章,除非有技术上的突破,否则只能把镰刀伸向下游的供应商。今年以来,身边大批做产品的朋友已经感受到镰刀的威力了,以前去和上游谈业务还能坐下来喝喝茶,现在过去,如果报价稍不注意,抱歉,我没时间和您扯淡。供应商们激烈的肉搏战开始了,谈判现场变成了,整成拍卖会,最后即便拿到订单的人,也丢掉了底裤。一位做产品的朋友坦言,不赚钱也得干,不能下牌桌,先活着才能有熬出头的一天。03问题三恶化的现金流近半数企业“命悬一线”127家环保上市公司中,55家企业现金流为负值,另外总共有超过七成企业的现金流在命悬一线的边缘徘徊。如果只看这现金流,这127多家企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像是在做铤而走险的买卖。搞不清状况的人一定会认为,他们要么在做一些暴利生意,要么就是疯了。因为正常逻辑是,只有利润只够大,才能让企业家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生意。在我接触过的企业家朋友中,也有不少人坦诚的说过这事儿,明明自己干的是个民生的微利行业,却搞得自己时刻都有崩盘的风险,资金链说断就断。有些企业家甚至铤而走险,搞起了短债长投,本来现金流就很差,这么一操作,这基本等同于就自杀式进击。有朋友可能会问,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对于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不做过多的发散,只谈两个重点:一是,企业自身没有守住本分,对自己的能力圈认识严重不足。在行业大发展的时候,做大成了企业终极目标,在这种错误的战略指引下,执行层就变成了大干快上,对项目缺少严谨的评估,甚至把常识抛之脑后,把经营变成了赌博。二是,对于G端的客户(庄家)认识不足,导致盲目乐观。这几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地方
2021年9月2日
其他

环保80后、90后的机遇与困境|青山

作者|山少爷山西人,现居南京导读:本文应读者提议,意在反映年轻一代环保人的实况和心境。如果你读到了迷茫,那是你看到了向上的自己。时代的聚光灯会落在每一代人身上,只不过有时候是彩色的,有时候是灰色的。环保事业正在移交到80后、90后身上,显然色调已经变了。如果说每一代人有各自的机遇和困境,那80后、90后的机遇和困境是怎样的呢?对于机遇,我想最大的机遇就是现在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了,似乎遍地都是选项。但是当你仔细对比思量就会发现,每一个选项的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代人走向未来的通道上更多的是「熬」,而不是「闯」,这代人可以闯的机会不多了。所以,多元化背后每个选项的有限性又构成了这代环保人的困境。这几年,接触了不少环保80后、90后,有的人是企业的骨干力量,有的人自立门户支起了自己的摊儿,有的人接棒上一代成为了环二代,但更多的是随大流,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但是不管在哪条道上,给人的感觉都是一致的“「闯」劲不见、「熬」态尽显”,认识几位环二代,虽说有家底、有基础,但依然呈「熬」态,因为前路逼仄。而在这代人的「熬」态中,潜藏着环保行业最真实的样子。01
2021年8月25日
其他

又一省级环保集团将成立|青山

内容整理|青山研究院内容解读|山少爷周报时间|8月16日-8月21日写在前面:浮躁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希望和一小批坚持独立思考的环保从业者同行。刚刚过去的这一周,国内外资讯密集劲爆,方方面面出了很多事,很是吸人眼球。与此同时,环保行业也爆出了不少重要的资讯。为了让大家在关心国际局势的同时不错过对本职行业动态的把控,青山研究院已将这周的重要资讯整理好了,并且做了深度的注释和分析。毕竟国际上的那些事只决定饭后有没有牛逼可吹,而行业内的事决定的是能不能吃上饭。废话不多说,看正事儿。周报正文小提示,青山周报栏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部分升级为三个部分:1、新闻速览,帮你迅速浏览信息,带你看热闹;2、头条特刊,精选本周头条新闻,独家为你剖析;(新增部分)3、新闻解读,帮你深入了解信息,帮你看门道;PS.
2021年8月21日
其他

葛洲坝“隐退”背后,4000亿新巨无霸释放的三个重要信号|青山

内容整理|青山研究院内容解读|环保老兵周报时间|8月7日-8月13日写在前面:(温馨提醒:老读者可以跳过前言,直接阅读正文)浮躁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希望和一小批坚持独立思考的环保从业者同行。恢复推文以来,不少读者私信我和山少爷,大家对青山产业评论的内容质量表示非常认可,同时也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希望我们能够把自己平日里关注到的重要信息做个分享,我们追问并调研更多读者后,发现大家在行业信息的获取上主要有两个痛点:一是,信息满天飞,过载的信息量消耗了自己每天大量的时间;二是,难以分辨信息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信息背后的价值;了解清楚大家的需求后,我们认为,确实可以在这方面做点事儿,其实也并不增加太多工作量,我们只是把自己平日里的研究和关注的信息做一些系统的梳理,当然这里面还会有一些来自行里内部人士的“小道消息”。如果你对每天追热点没兴趣,希望用最少的时间系统了解行业里每周最重要的信息,那这份周报就是专门为你量身打造的。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提建议或者提供你的“小道消息”,这是我们的微信:环保老兵:quanlin60山少爷:theboss0618记得备注自己的公司和职务,方便我们相互认识。如果你觉得转个栏目不错,记得点赞转发,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周报正文小提示,青山周报栏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部分升级为三个部分:1、新闻速览,帮你迅速浏览信息,带你看热闹;2、头条特刊,精选本周头条新闻,独家为你剖析;(新增部分)3、新闻解读,帮你深入了解信息,帮你看门道;PS.
2021年8月14日
其他

8000字详解国资环保“集团军”:百团大战,创历史新格局|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江苏徐州人,现居南京导读:国资环保“集团军”纷纷入场,环保变局中正在开新局。这篇文章动笔之前,本约了几位在国资环保“集团军”里工作的朋友,说好了要当面探讨一些尚未明晰的问题。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加上我和山少爷又身处风口浪尖上的南京,这让我们几乎丧失了外出的“行动能力”。所以被迫取消了面谈,但一些核心的问题还是得到了行业里一些资深人士的解答。本文目标很明确,就讲一件事,一件可能是对当下对环保行业的生意影响最大的事。国资环保“集团军”的大规模入场。这次产业势力角色的变革中,国资环保“集团军”从一开始的一小批,到后来的一大批,再到现在的大浪大潮,浩浩荡荡,正在朝着“百团大战”的数量级演化。无论市场态度如何,当下的国资环保大潮,正在重塑环保产业的“中国模式”,在这场规模空前,时间持久的环保战役中,各方势力将会如何展开角逐,产业的生态又会如何演化。弄清这场大浪潮背后的产业演化逻辑以及应对策略,相信是当下所有环保行业参与者都在关注的课题。由于涉及面较广,今天的文章会比较长,建议大家找个相对整块的时间来阅读。老兵的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在如今环保产业的战略机遇期和产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期,给环保从业者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01国资环保进场3次大潮和背后的3重逻辑
2021年8月9日
其他

四川第三个环保集团宣布成立,江苏第四个环保集团宣布成立,第五个已筹备

内容整理|青山研究院内容解读|环保老兵周报时间|7月24日-7月30日写在前面:浮躁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希望和一小批坚持独立思考的环保从业者同行。恢复推文以来,不少读者私信我和山少爷,大家对青山产业评论的内容质量表示非常认可,同时也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希望我们能够把自己平日里关注到的重要信息做个分享,我们追问并调研更多读者后,发现大家在行业信息的获取上主要有两个痛点:一是,信息满天飞,过载的信息量消耗了自己每天大量的时间;二是,难以分辨信息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信息背后的价值;了解清楚大家的需求后,我们认为,确实可以在这方面做点事儿,其实也并不增加太多工作量,我们只是把自己平日里的研究和关注的信息做一些系统的梳理,当然这里面还会有一些来自行里内部人士的“小道消息”。如果你对每天追热点没兴趣,希望用最少的时间系统了解行业里每周最重要的信息,那这份周报就是专门为你量身打造的。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提建议或者提供你的“小道消息”,这是我们的微信:环保老兵:quanlin60山少爷:theboss0618记得备注自己的公司和职务,方便我们相互认识。如果你觉得这个栏目不错,记得点赞转发,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小提示,青山周报栏目内容分为两部分:1、新闻摘要,帮你迅速浏览信息,带你看热闹;2、新闻解读,帮你深入了解信息,带你看门道;新闻摘要企业动态01
2021年7月31日
其他

川系环保龙头爆雷出局反思:1个重大信号和3点重要启示|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导读:急于求胜的心态在环保行业行不通。最近,川系环保龙头天翔环境爆雷退市是环保行业里的一个大新闻。天翔环境风光之时一度是川系环保行业的明日之子,各路资本和地方政府用大把钞票给予支持。2014年公司在深圳创业板登陆上市,当时公司名字是天保装备,2016年更名为天翔环境。2018年资金链断裂,2019年引国资战投失败,2021年7月16日宣告退市。一位在成都做污水的朋友深度参与了天翔从出事到退市前后,他坦言,天翔环境父子二人里外里算是把国民资本大咖“一锅端”了,让他们的钱有进无出,“杀”了个干干净净。能把一票知名投资机构被坑到怀疑人生,也算是一种“优秀”了。从一骑绝尘的川系环保黑马到国资都“闻风丧胆”不敢接盘的雷神,天翔环境到底经历了什么?又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教训和启示?这篇文章老兵和大家一起探讨。017年干到退市川系环保龙头的高光时刻与至暗时刻1.
2021年7月25日
其他

青山周报·第30周|又一地方环保集团要来了;120亿大标收质疑复核;全球最大碳市场开市;中国海水淡化里程碑项目落地

作者|青山研究院写在前面:各位新老读者,这是一个新的板块。大家都知道,「青山产业评论」一直以来产出的都是针对行业难点、痛点、和焦点话题的深度原创文章。因为一直坚守这一运营原则,「青山产业评论」成为了一个业内公认的获得环保行业深度认知的平台。但在和大家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反馈,除了在深度上,还希望在广度上定期地把握这个行业。对此提议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量,决定推出「青山周报」这一新的内容板块。这个板块主要是盘点每一周环保行业内的重要资讯,并对其中的典型事件作出点评。如此一来,可以使大家在「青山产业评论」既能读到深度的研究型文章,也不会错过行业内的其他重要资讯。当然,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我们都会以“严选”的态度产出内容。好了!言归正传,下面是本周重要资讯盘点(因为是在周五发布,所以时间段为上周六至本周五)。2021年第30周环保产业重要资讯概览:企业动态:1、天翔环境于7月19日进入退市整理期2、马凯履新威立雅亚洲区董事长3、久吾高科:“吸附+膜法”技术尚未经过大型工业化验证4、中创环保选举王光辉为董事长5、无锡环保集团来了市场信息:1、收到质疑!约120亿的中山市水体整治大标中标候选人调整2、江苏苏北最大城乡一体化污水治理PPP项目开工,总投资为29.22亿,葛洲坝承建3、2.14亿!盈峰环境中标凤凰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服务采购项目4、我国与马来西亚合作的首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30万吨示范)在天津市落地政策新闻:1、全球最大碳市场鸣锣开市2、住建部发布《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2022年1月1日起实施3、光大环境、伟明环保等多个项目获补贴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环保产业深陷地域限制 —— 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最强内卷|青山

未来5年,颠覆中国环保行业格局的3大变化■
2021年7月19日
其他

最新!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发布,背后3大变化深度解读|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导读:和座次变化相比,底层变化会更剧烈。刚刚,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发布了。光大环境连续三年排名第一,中国天楹上升至第二位,北控水务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由于环保行业里榜单较多,不少朋友对各榜单的权威性没有太多了解,这里先给大家做下解释。这份榜单源于“十三五”的一个目标,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原环保部印发的《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在近几年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的环保公司。这个目标提的很高,落脚点落在了国际化的环保公司,但事情总得一步步来,所以50家100亿就成了短期的目标。不管如何,环保企业需要先把量跑起来,过程中才有足够的机会和资源做优化,最终走向国际化。所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推出这个这份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也算是每年对中国环境产业的一个及时复盘。由于榜单的关注度逐年递增,参与到这榜单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不仅有环保行业的上市公司,还有未上市公司的环保公司以及涉及环保业务的其它公司。所以从覆盖的广度来讲,这份榜单机会把市面上在环境领域营收上规模的企业都纳入了进来,很好的提升了它的参考价值。关于榜单本身我们先讲到这。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个榜单而言,我相信大家除了关注巨头们的座次以及座次的变化,也会更对这份榜单背后所透露的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释放的一些重要信号更加感兴趣。为了能够更妥当的给大家诠释这背后的变化,除了今天这份刚出炉的榜单,青山研究院提前研究了此榜单前三年的排名,老兵今天把我们的观察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01座次之变国央企成为绝对主角国民比例变化20年前,国资民营占比2
2021年7月8日
其他

艰难2021,环保民企的困境与出路|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导读:摸清门路,迎难而上。上半年一眨眼的功夫过去了,但这一眨眼的功夫对于很多环保企业来说,可能是度日如年。2021,昔日环保巨头们的日子,大多可以用一个字形容:难。“虎落平阳”,应该可以相对准确的描述不少掌局者的内心感受。前段时间,环保行业的上市公司陆续完成了去年全年业绩披露,有的披露的早,有的拖着迟迟“不敢”披露,直到最近才完成披露。为什么用”不敢“一词?这有点像你上学时平时成绩都是班级里前三名,动不动还要去学生代表大会上做一个优秀学生的报告,但突然有一次期末考试弄了个门门不及格。这听起很荒唐,看起来也很荒唐,你很懵逼,大家也很懵逼。今年上半年已经结束,虽然行业里国央企捷报频传,拿单就呼吸一样自然,但不少民企(包括中小型未上市企业)甚至是被混改的公司的业绩(或营利)仍然在经历滑铁卢。昨天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今年过完年回来她的工作被调整了,原来是做人力资源的,现在干起了公司“法务”的工作,转型后,她的日常工作要么是在法院扮演被告的角色,要么是在去法院的路上,另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供应商和上下游合作单位的催款电话。这让本来就不善言辞和斡旋的她苦不堪言,上周,终于递交了辞职报告。类似的情景在成都一位读者的公司也在发生,(尊重读者要求)这里就不提名字了。内耗剧增,业绩不振,在环保行业内部(除“国央俱乐”部成员外)已经成了半公开的秘密。在这样一个势能空前的行业里,此番情景显得与时局割裂严重。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又在释放哪些重要信号,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和探讨。01系统性风险后遗症内耗剧增,业绩不振2018、2019是环保行业民企的至暗时刻,紧接着2020新冠疫情爆发。屋漏偏逢暴雨天,这三年白了很多环保企业老板的头,而由此引发的环保行业的经营危机也最终变成了致命的系统性风险。这其中的难,怎样才能更好理解?这么说吧,这就好比一个打工人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信用卡透支、四处借不到钱、新冠疫情还导致上班处于半搁置状态,工资也没了着落。行业里很多公司至今仍面临这样的困境:原本进入收尾阶段的项目迟迟无法收尾,新项目叫停、毁约,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离职,恶性循环开始,这就直接导致项目验收、结算周期严重延长,项目或收尾成本剧增。如果一个公司进入到上面这个恶性循环,就一定会遇到文章开头提到那个现实中的场景。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虽然今年开始经营有所改善,但危机并没有过去,过去三年的遭受的重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满血复活的。这就是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后遗症。有朋友可能会对今年的情况非常乐观,但这里我还是要适当的浇点冷水,谨慎看待和评估地方政府在环保项目上的财政实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偏好。(关于这一点,我在最近更新的文章里详细阐述)。讲到这,可能有朋友会立马跳出来说,从去年来看政府发的专项债中用于生态环保的达到了5000多亿,占总债额近15%,这和2019年的不到3%,总额不到500亿出头相比,简直就是质的飞跃。这的确没错,但要注意一个关键点,总量和你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这些钱,是给谁准备的?往下继续看。02国央企的战略扩张加杠杆,广积粮今年不少朋友好奇,怎么行业里没什么大单子...其实并不是环保行业没有大单,而是战场变了。现在环保订单的主战场是国央企,如果你关注基建狂魔们的动态,你会发现他们今年开始,拿到的很多订单已经是环保类业务。所以,是关注的点错了,而不是行业里没有大的订单。他们干的热火朝天,景象像极了2018年“东方园林们”的节奏,只不过这次做生意的主角换了。这听起来多少会让民企打工人们有些不爽,但从全局来看,要想顺利完成政府定的环保大目标,加杠杆是必经之路。有朋友可能会说,不加杠杆,难道就做不了环保?不加杠杆,当然也可以做,但没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自从2012年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施政重点方向之一以来,国家对生态环保重视度持续提升。就在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至2025年,将形成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加上当前“固废法”、“长江大保护”、“垃圾分类”、“补短板”等政策持续出台,任务和时间已经相当紧张。再加上30碳达峰和60碳中和这俩大目标,不下猛药恐怕是无法见疗效。可能还会有朋友说,这杠杆总是有风险的,会不会重蹈2018覆辙?逻辑上来讲,这种担心是成立,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种极端情况只会在更大的系统风险才会出现,这里不多提,因为目前来看发生的概率很小。另外,国企、央企、省级环保平台融资利率整体较民企有肉眼可见的显著优势。这得益于他们企业债券的评级的先天优势,大多都是AAA这个级别,而这都是加杠杆的资本。国央企的动作,除了订单,还有收购,边干边买已经成为国央企们在环保业务上的核心打法,这种打法本质上都是在支撑快速扩张的战略。而当下,这种打法在长三角流域珠三角流域的环保市场中,应用甚广,颇有种你追我赶,争分夺秒的感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上面这两个区域中,环保的市场化程度显著高于国内其他区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环保行业不太多见的场面,全国性、区域性及本土企业同台竞技,相信这种内外竞争压力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内外兼修,完善流程制度体系,升级精细化管理和运营。这俩战场未来一定会厮杀出一批中国的世界环保巨头。03环保民企战略的收缩降资本杠杆,高技术筑墙国央企的优势是,资金、资源优势明显,融资利率较低;劣势是技术水平较低,行业经验不足,效率较差。而环保民企恰恰相反,优势是经营效率高,技术优势明显;劣势是融资利率较高,市场资源不足。如今这两个角色并存于环保行业。从以往来看,但凡行业里上规模的环保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基本都会是承担融资、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环节。但我们从上面第二点里可以看到,在这种国民并存已成为行业显著属性的特殊环境里,环保要想比以前干的好,那一定需要发挥各自长板,大家都扬长避短,才能带来混改的效率提升。任何一方的越线,也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边界,去做事,都会带来效率的下降而非上升,换句话就,这就是倒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企的战略收缩是必然的。国央企利用更低资金成本承担环保项目的融资、投资,同时持有资产。而以技术、运营能力为长的专业化环保公司将更专注于项目运营、技术改进,回归以设备制造、核心系统EPC等轻资产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民企脱颖而出,尤其具备技术工艺迭代能力、优秀项目运营能力的专业化环保企业,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降资本杠杆,筑科技高墙,才是当下艰难环境中险中求存的不二法门。04写在最后关于称王的事儿关于环保民企要不要称王这件事,私下和很多环保行业的老杆子有过很深入的交流。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肯定,那就是必须要称王。所有的商业最终只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死亡,一是垄断。而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环保民企要称哪门子的王?就当下环保行业的特殊语境来说,对于环保民企而言:称王的可行姿势已不再是通过拉高金融杠杠也实心快速的攻城略地,也极大概率不会是通过各种关系资源实现业务经营范围的全覆盖。目前来看,更为务实的则是,在窄门里称王,在细分赛道里厚积薄发。凡是能筑高墙的地方就是最适合去实现王业的地方。幸运的是,环保行业恰好是一个极其适合培育窄门王的行业和生态,众多的技术门派和体系,各种技术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结合带来的创新,再加上双碳带来的技术创新机遇,未来诞生一大批窄门王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在这方面,借助中国制造的强大优势,我们的环保产业也将有机会培育出类似德国工业体系中大量隐形冠军的产业生态。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些窄门里称王绝非易事,这不仅是因为这个行业的高手如林,更是当下严峻的企业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考验。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很美好,但很显然对于环保人来说绝不会容易。我们且行且珍惜。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2021年7月4日
其他

环保行业进入「战国」时代,拼「团队」的时侯到了|青山

作者|山少爷一直以来,环保企业有个明显特征——只谈外部因素,不论内在问题。大多时候,大家张口闭口谈的都是趋势、战略、规划、模式……,几乎所有的论坛会议上都在千篇一律地讲这些东西。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气,在各类场合,你要是不就这些话题云里雾里地说上两句,都上不了台面。事儿成了,是趋势赶得好,事儿败了,是趋势来得不利。总之都是外部因素、没有内在问题。比如,要了很多企业命的「团队问题」,在环保行业内极少被提及。事实上,团队建设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及未来决定环保企业成败的第一问题。而环保行业的竞争也进入了战国时代。在环保行业内,因为团队建设不力而四分五裂、把好牌打稀烂的案例不胜枚举。最近,青山研究院分析了数十家失败案例,才发现团队问题的严重性超乎想象。这些企业在一个问题上无一例外——即都没有成形团队、更没有对人才的凝聚力,且团队问题大多爆发于企业发展的后程,盘子越大、崩得越快。有十数年留不住人而原地踏步的,有高管集体出走另起炉灶最终被反超的,有内部斗争把牌子都砸掉的……可见这其中的问题有极高的研究意义。环保企业为什么普遍不重视团队建设?为什么环保企业要重视团队建设?未来的行业竞争团队有多重要?针对这些问题,青山研究院做了深度研究。(说明: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业内已有起色并谋求更大发展的一类企业,主要是民企,因为环保行业有相当一批企业是不存在谈论团队问题这档子事的,比如国企、以及尚只有几个人的微型企业。)01吃惯了趁“势”的甜头失去了做“事”的劲头没有了“团队”的念头环保企业为什么普遍不重视团队建设?原因就是人们吃惯了趁“势”的甜头,以至于失去了做“事”的劲头,而一旦不真正做事了,也就不会重视团队建设了。这里面涉及到了环保企业的诸多共性问题,在三个层面展开:1、在风口上捞钱的商业经由于时代巨变的因素,在过去一段时间,趁势而为、在风口上捞钱成为了一条无人不知的商业经。这种风尚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企业,以至于人人都想趋势而上、抓住一个风口、然后一夜暴富,而不能够俯身做事、修炼内功、研究团队。人的心态变成了——不管什么生意,一定要在某一个趋势下,否则就不能成功,也绝对不会去干。环保行业同样如此,而且过去也确实产生了一些这样的案例,于是,就出现了“天下之人莫不言’势’”的怪象,这严重扰乱了行业的心态。在人人趁“势”的环境下,也就很少有俯身做“事”的劲头了,不做事也就不会在团队建设上花功夫了了。2、避谈实际价值,空谈估值另一个助长趁“势”恶俗的根源是金融对企业的过度裹挟。在这一种情况下,挣钱的逻辑变成了——找一个底子还不错的企业,用泡沫一层一层裹大,然后放到股市上去套现,很多时候连老板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上市。总之,在此逻辑下,人们变得避谈实际价值,空谈估值。这在本质上也是挣快钱,最近一波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十有八九如此。可以粗略地下一个结论,在一个还可以挣快钱的行业,企业是不可能用心用劲做事的,也就不会去组建精良的团队。3、心心念念的“内部消息”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有一种热衷于谈天下大势的文化,其中尤其以谈论“上面”、“省里”、“市里”的事最为典型,因为这些地方藏着决定趋势、方向的能量。跟着政策走当然没错,可问题是一些人还是揣着“趁势”、“挣快钱”的心态去的,动机不纯。倘若真能拿到先机也就罢了,可大多数时候拿到的都是好几手的信息,根本没用。但不论如何,这类老板内心是自诩为深入核心、深知内幕的“局内人”的,只要参加了“上面”随便的一个什么会议,一定得在朋友圈证实一下自己“局内人”的身份,且在平日里总是能够在员工面前透漏上几句“内部消息”,一副已然掌握了天下大势的姿态。当痴迷于“内部消息”的时候,企业主哪还有心思建设团队。以上三点就是环保企业为什么普遍不重视团队建设的原因。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会走向它的反面,随着这几年天翻地覆的变革,环保行业“趁势”的日子快到头了。02“一个亿靠老大十个亿靠团队”为什么要重视团队建设?因为“一个亿靠老大,十个亿靠团队”。这其中的道理不需要多啰嗦,一个卓越的统帅,身后必然凝聚了一批能征惯战、团结一致的猛将。古往今来,任何领域,莫不如此,想成大事,团队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典型的企业案例就是华为,华为能够做这么多事、做这么多难事,强大的团队是制胜的核心。但环保行业的情况却是,一家企业最好的状态是在创业五六年、规模不大不小的时候,一旦做大了就到头了。环保产业过去这么多年,好时候、坏时候都经历了,但大家基本上都在一个水平上,没有哪一家真正成为超群的巨头,因为环保企业从没想过在团队上出奇制胜。环保行业战术型企业家很多,但是战略性企业家极少。所以,一旦到了一定阶段,不少企业就出现“头大、身肥、腿瘦”的症状了。有人将其诊断为“大企业病”,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大老板病”。在环保行业,团队的概念过于淡薄主要在于,老板的概念被过度强调且从不升华。如果你去略有规模的民企去走一圈,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一言堂、都是非常原始的匪式管理。一切功绩都是老板的,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这就出现了环保行业的另一个典型现象,一些技术产品型公司干着干着就裂变了,甚至出去的都能把老东家干翻。所以,一个拢不住人才的公司一定会给自己培养对手。接触过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才,他们大多都在“绕树三匝”,空叹“何枝可依?”。如此种种,问题就出在没有团队概念,没有把人才凝聚好。如何凝聚团队?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现在的环保企业而言还在问题的入门阶段,只要做到一点就能在业内领先——舍得花钱。认识一位乐观派企业家,他说创业以来,除了早期阶段比较,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犯过难,问其原因,答:我看重人的力量,尊重人才,舍得在团队身上花钱。03环保行业拼团队的时刻到了没有好团队必然出局青山研究院关注团队建设问题,是因为环保行业已经到了拼团队的时候了。在“资源为王”的时期,团队意识落后有历史的原因。但是,环保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粗放、混杂的发展,靠老板一人玩资源、套关系、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方面是行业竞争激烈化,另一方面是国企进来以后,玩资源那一套不灵了,资源开始自己玩了。至于局部地区搞的什么结盟、联合会,甚至有人想共享人才,这些都是幼稚的想法,花里胡哨,丝毫不触及根本问题。未来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碰撞,尤其是现在民企只能在技术、产品、服务这几个赛道上比划,只能靠团队肉搏。其实上,近两年来,那些重视人才、重视团队的企业,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新兴的环保创业公司已经丢掉了老一套思维,符合现代化经营的合伙制企业在环保行业越来越多。当然一些老选手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走在了前列,比如走技术路线的中持股份,前两年行业遭受震荡,不少公司遭遇债务危机裁员,中持却伺机招揽人才、加固了团队建设,而如今在水处理领域依然走得铿锵有力。事实上,不少动作快的企业已经在抓这块了,最近就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希望在青山平台上散发招贤令,对这一块需求后期会配合着一些企业逐步来做。这些来招人的人力资源普遍反馈了一个现象——离开大多都是公司希望留下来的,而留下来的大多都是能力平平但人缘特别好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一是环保企业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了,二是大家普遍没有吸纳人才的机制,着急用了才开始四处搜寻。04写在最后商场如战场,一切竞争,最终拼的一定是人、一定是团队。在未来的环保行业,没有好团队,甭想活得舒坦,更甭想做大。在民企仅有的几条赛道上,更是如此。趁势而为、抓住风口的意识要有,但要知道“势”这种东西可遇不可求,况且很多时候,“势”是时代给的,却是自己来造的,做环保、做任何事,想轻而易举地趁势这种思想都不可取。“一个亿靠老大,十个亿靠团队”,不管多牛逼的老大,想成事,必须还得凝聚组建一个能征惯战、团结一致的团队。论单打独斗,项羽可以干十个刘邦,论群殴,刘邦可以干一百个项羽。总之,不管你怎么玩,「团队」都是你的王牌。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2021年7月2日
其他

科创板上市1年,市值蒸发近半,京源环保困局背后的3个深层原因|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写在前面:2020年前后,第一批环保企业科创板上市时,有不少朋友建议我把对科创板的研究通过内容做输出,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内容没能顺利和大家见面。现在,科创板上市的第一批环保企业已有一年有余,青山研究院近期会对把对这些第一批上市科创板的环保企业的专题研究整理输出与大家分享。导读:如果只看现金流,京源环保神似一家正在积极冲击纳斯达克的互联网企业。姜勇最终还是结束了自己在京源的短暂之旅。上周,京源公告了其核心技术人员姜勇于近日辞去所任技术总监一职,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从博天跳到京源仅一年半的时间,姜勇便做出了辞职的决定,这一走,京源唯一一位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又没了。姜勇来的时候,正值京源筹备科创板上市之时,他的到来,让京源在研发实力上有了“名”显的提升,他是公司唯一一位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这对饱受缺乏研发投入不足质疑,同时又在冲次科创板的京源来说,无疑是一件可以给研发添彩的事情。01科创板1年市值蒸发近半出乎很多业内人士意料的是,京源的科创板成功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第一批科创板的确具有很大的宽容度。而在今年初的科创IPO大潮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第一批上市的企业的确给后面的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壮胆效果。但随后,证监会很快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出台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紧接着就是一大批公司主动撤销科创板上市的申请。狂热中的科创板被拉回到了理性。京源环保的科创板市值也从上市时的31.17亿蒸发到了如今的16.38亿。这样的表现在科创板显得很另类,另类到像是一场不小的误会。而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姜勇的离开似乎也就没那么难理解。除了姜勇的离开,今年以来,京源核心员工和大股东,都在频频减持公司股票,颇有种再不走就晚了的感觉。一个刚刚奋力登上科创板的新秀,为何就让自己人这么没有信心?短短一年,市值蒸发近半,到底问题出在了哪?02
2021年6月30日
其他

警惕环保行业“过度国企化”|青山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加我好友,加的时候尽量备注自己的职位和公司,这样更容易通过,我的个人微信:theboss0618
2021年6月28日
其他

环保行业的存量战略与良币时代|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写在前面:这篇文章要谈的是REITs,是但没把REITs放标题里,怕很多环保从业者朋友看到这一串英文就劝退了,但这件事又足够重要,如果你准备长期深度参与环保行业,这事你需要弄明白。另外,金融术语都是纸老虎,道理说明白了,没那么复杂。导读:REITs,给好人好事发钱。最近首创水务的出镜率很高,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改名,二是REITs。改名的事儿这里就不多提了,首创水务的名字早就该改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山少爷之前专门针对环企改名做的一个分析。这篇文章我们重点说说首创水务的REITs(中国首批公募REITs于6月21日成功上市,首创搭上了头班车)。从重要程度来讲,首创REITs这事儿对环保行业来说要比改名重要100倍,但大家好像更关注改名的事多一些。客观的讲,首创水务改不改名,和我们没啥关系,而首创水务REITs这事儿,和我们关系很大,重要程度被严重低估。这几天陆续有十几位朋友问了我关于首创水务REITs的一些问题。今天这正好用这篇文章把大家问的问题整理出来一并答复,由于大家的问题很多是重复的,我最终梳理成三个大问题:1.
2021年6月25日
其他

900天993亿,三峡的长江战略|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导读:“复兴号”驶入环保赛道。长江和东部沿海,形如中国的一把弓箭,东部沿海经济带是弓,长江流域贯穿东西的经济带便是这支箭。长江大保护的工作,便是在修整和擦亮这支万世之箭。三年前,我在分析三峡集团入局环保的一文中对三峡集团全面介入环保后的运作模式做过分析,并做了相对乐观的预判。当时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对这件事没那么乐观,大家的主要分歧在于长江大保护的盘子太大,牵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能顺利推进。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这里面不仅涉及长江流域各地方政府的响应速度和配合意愿,同时也涉及解决问题的技术难题和商业模式问题,甚至还涉及到三峡集团牵这个头,到底怎么个牵法,也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这个头牵起来都不会顺利。现在来看,上面这些问题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作为长江大保护的牵头大哥,三峡集团在环保领域的动作,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行业的风向标。研究和分析三峡集团,有利于我们看清长江大保护所带来的产业机遇,也有助于我们洞察中国环保产业的最新动向。01神速挺进900天993亿三峡集团2年多的业绩,已把我们近20年的积累甩在身后,一位北京水务龙头企业大佬私下小声BB到。另外一位在江苏做工业废水的负责人坦言,在三峡这辆“复兴号”驶入环保赛道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辆绿皮车。三年前,大概也是这个时间点(6、7月份),三峡集团在自己的环保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还没成立的情况下,拿下了自己在环保行业的第一单,77亿牵头中标九江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项目(一期)。这一单,让三峡集团在环保行业里“一战成名”。也让当时身陷去杠杆和PPP泥潭的民企环保大佬们心里不是滋味,但同时依靠企业家的敏锐嗅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丝丝上岸的希望。之后,随着三峡集团正式宣布启动长江大保护工作开展,这些环保大佬们不约而同地买下了前往三峡集团总部的机票。环保行业国民混改的大幕,正式拉开。至今,三峡集团已完成对行业里11家公司的入股,这其中包括北控水务、武汉控股、国祯环保、旺能环境、洪城水务、兴蓉环境、雄安浦华、江苏泓润、上海环境、纳川股份、中持股份、中仪股份。为了与集团现有业务和架构做一定的区分,在2018年12月份,三峡集团成立了自己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全资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而在上面提到的三峡系混改中,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也一直在扮演着打头阵的关键角色。就在这样一边混改着行业里专业选手,一边马不停蹄地拿单中,三峡集团在过去的大约900天中,拿下了993亿(由于统计可能存在疏漏,实际情况可能已超1000亿)。在看数据之前,这里需要先给大家澄清一点:三峡集团做环保并不是有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之后才开始动手。早在2018年7月三峡集团已成立三峡绿色发展有限公司,而更早的2016年成立的三峡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也早有涉足环保业务。这也意味着,三峡集团做环保的实体公司并非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一家,(至少)以上两位“兄长”也没闲着,并早有涉足。所以,统计三峡集团在环保行业的业绩需要至少把三峡集团、三峡基地发展、三峡绿色发展、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综合考虑进去。下面这张表是由青山研究院统计的最新数据,不一定非常精确,但可以相对全面地展示三峡集团的环保战绩。02大局形势重金修箭,重典护箭1.
2021年6月21日
其他

未来5年,这3大变化将重塑环保行业格局|青山

作者|环保老兵文章开始前,先要和大家道个歉:由于之前答应了出版社写书的要求,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文,过程中很多读者私信我,催更之声不绝于耳,这其中甚至还有朋友怀疑我是否还健在...我必须承认,我严重低估了写书的难度。也可能是我自己对内容的要求太高,写书的工作占据了我私下很多时间,反复推敲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至今还没完成。但再不发文,我微信消息上的小红点恐怕是点不完了,也无法和长期以来支持我的读者朋友一个交代。所以和出版社沟通协商后,我决定把写的内容同步通过我和山少爷创建的这个新号发布,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名叫「青山产业评论」的订阅号,它是我们平日里研究和咨询工作的副产物,我们希望能把有价值的内容用相对容易接受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青山产业评论的研究重点不仅聚焦当下的环保产业,更关注环保产业未来的升级与演进方向,总之你关心的也就是我们关心的,你暂时还没关心的,我们也会提前做好研究。所以这也意味着,这个号发布的内容,在将来某天会筛选整理后以纸质书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提醒一下,老朋友记得订阅此号,方便及时收到更新。少啰嗦,开始正文。注意右侧进度条,长文预警😂最近和行业里不少朋友交流,我发现大家今年的心态变化那叫一个巨大,尤其是那些老江湖(成熟的企业家),他们敏锐的察觉到了环保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和以往不太一样,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说是太不一样的发展。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今年环保行业的特点,那一定是“变革”二字。这听起来有些与行业特质不符,对于一个连“变化”都是稀缺事的行业来说,“变革”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身边经常有朋友调侃环保行业是传统行业中的传统行业,有个很好的朋友,他告诉我,自己有时候会半夜突然惊醒,我问他为什么,是不是PPP项目又停工了,他说不是。一番交流后发现,原来他是因为自己经常梦到公司每年几个亿的收入,用的技术竟然是一百年前的,而且这技术还不是自己独家秘密,所以一梦到这就会把自己惊醒。公司每年近3亿的业绩,核心技术支撑竟然是100年前的开源技术(很多做技术的朋友应该意识到了,这里说的是活性污泥法这类“古老”的技术),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拿着这样的商业计划书去融资,投资人多半会认为此人非傻即疯。之前还真有投资人说过,如果你不想创新还想发财,那就是去做环保,当然这是一句私下调侃的话,不能当真。不过,对于一个还在大范围应用50年前甚至100年前技术的行业来说,“变革”的确是最稀缺的东西。但与行业底层技术的“稳定性”相比,环保行业的外部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变化,称其为百年之大变局不为过。这些变化之大之多,足以在未来5年重塑环保行业的格局,没错,现在开始5年足以有翻天变化。01大势之变终局之战提前打响1.
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