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保产业深陷地域限制 —— 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最强内卷|青山

山少爷评环保 青山产业评论 2022-05-13



作者|山 少 爷


在上一篇文章《环保产业由骡队向马群的进化》中,有一段“骡子和马”的比喻论证。

不少读者觉得这个比喻比出了环保行业的一部分真相,同时对其中“环保产业受地域限制”的观点表示认同,并希望山少爷作更进一步分析。

「青山产业评论」向来重视行业朋友关心的问题,故针对上述问题,特以此文作详细的论证阐述。

先把上文中关于“骡子和马”的片段摘抄如下:

目前环保行业里面的骡子和马还处在同台撒欢儿的阶段,马虽能跑但也只限于自身的领地,骡子差些但不会被马抢了地盘。

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是,环保的市场还没有打通,马、骡子都还在各自的领地撒着欢儿,尽管大家各自都清楚谁是骡子谁是马,但是因为领地相隔,马暂时还不能不能把骡子甩开。

地域限制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环保产业由骡队向马群转变的进程。 

这是行业当前甚至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状态——骡马同台竞技而马不能胜出。

当前整个环保行业被框在了一个由行政分野划分出来的巨大网格中,市场也被这张无形的网格切得七零八碎,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但不充分,整体发展很不健康。

激烈是因为在某一局部内卷十分严重,不充分是不同局部之间的竞争被地域限制框住了,这就导致骡子和马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马却甩不掉骡子。

这种由地域限制导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述骡马的比喻只是对行业整体状况的感知,真实情况更加严重复杂。


01

以地盘大小论高低


长期以来环保行业判断强弱优劣的标准十分简单粗暴,那就是谁地盘大谁就牛,至于业务水平是否精湛、工艺技术是否先进、服务质量是否良好这些是从来不问的,有时候甚者连盈利性都不被重视。

从18年开始,业内每年会发布一个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这个榜单的排名是单以营收规模来评定的,很能说明问题。

官方出此榜的目的是要发掘和培养“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的环保公司”。

但以历年来的情况看,这个榜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竞争力”榜,也可以称作是“地盘大小排名榜”。

谁的地盘大,谁的营收规模也就大,排名也就靠前。

“以业绩论高低”、“以地盘论强弱”是环保行业长期以来的主流价值观,在这种观念下也确实产生了一些大企业。

但上榜企业是否是“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的环保公司”就要画一个大问号了。

另外,统计历年上榜企业的属地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特征——上榜企业大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区域,其中以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华西三角为最,西北地区没有入榜企业。

这一方面说明了环保产业的聚集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环保产业是有较强的地域属性的,各个经济中心地区是各占地盘、互为竞争的。

可以下一个结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后,这个地区的环保产业一定会本土化。

那么,唯地盘论是如何形成的呢?


02

行政分野导致地域限制


唯地盘论的根源就是文首提到的地域限制。

一直以来,环保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受到地域限制的,其中工程公司受限最严重,也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所在。

环保工程公司是站在行业中心的一类企业,却也是受限最严重的,因为这类企业要和“行政中心”直接打交道,而地域限制正是以行政分野来划分的。

可以说,这个环保工程领域的市场完全被捆绑在各级“行政中心”周边的关系网中,想做这个领域的生意,很多时候得有门路,只有极少数形成品牌的企业可以勉强突破限制,但是当本土也同样的企业时,基本上是没戏的。

所以,环保行业绝大多数工程公司的业务领域被框在了所在地,好点的可以往周边努一努。

除了工程领域,带有服务性的领域都是如此,甚至包含设备领域。

长期桎梏于地域限制,这导致环保企业都具有极强的地盘观念,一方面是要守住自己的地盘,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向周边拓展,几乎所有的环保公司都绕不开这条路径。

可以想到,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所有企业的发展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同局部之间很难产生充分竞争,同一局部内又有无数人在竞争。

很多数时候企业拼了命也要守住地盘,因为如果领地保不住就意味着彻底出局。行业内有低价中标的乱象,根源就在于此。


03

国企也内卷


地域限制不只是对民企,对国企而言,同样内卷。

环保产业在国企进场前是鱼龙混杂,在国企进场后是神仙打架。

细数进场的环保国央企,除了数量不少,还会发现这些企业各有来路、性质各异、层级也不同,互相之间同样存在竞争。

而不同国企本身就受制于不同地方、不同层级的“行政中心”,天然带有地域属性。

所以,国企进场一定会使地域限制变得更加严重,最典型的就是过去几年冒出来的“环保集团”。

一些地方不但有省级环保集团、还有地市级环保集团,如果再算上其他来路的国企,央企子公司型、国企混改型、国资投资型等等,其中的内卷程度可想而知。

在性质上,这波浪潮中新组建的公司更像是政府部门下的一个机构,而非单纯的市场主体,因为其成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构想,其中自然有捍卫领地的意思。

让国企有充分的竞争本也是必要的,但是地域限制的因素下,国企也只能内卷。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环保行业的国企同样如此。

目前虽说三峡打破了地域限制,但这一方面是其本身在国有企业中地位够高、实力够强又长年经营长江水利业务。

另一方面是其拿到了能打破地域限制、压倒地头蛇的“指令”,这是三峡干环保与其他企业最大的差异。

除此之外,难有他例。


04

国内为什么产生不了世界级环保企业?


前段时间,行业内很多人发问,国内为什么产生不了像威立雅或苏伊士这样的世界级环保公司?

坦白来说,国内确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一方面我们也发展了有30年了,另一方面是国内的环保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规模已经足够支撑世界级企业的产生。

对此问题,有声音表示中国也可以产生这样的世界巨头环保公司,只需要国资委合并几个大国企就行了。

这是一贯的操作手法,或许可行,但是这种合并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拼凑,未必是能力上的融合升级。

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国内的环保企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规模只是表面,内核的实力是关键。

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大范围走向国际的事实就说明问题了。

可以说,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巨头不能算是真正的巨头。

而不破除地域限制,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巨头。


05

“十四五”将迎来最强内卷


环保产业的发展粗略地可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从无到有;二、从有到优。

到目前为止,环保产业的大多领域仍旧处在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大修大建”搞工程。

不出意外,眼下正在全面展开的十四五规划,更多的时间也还是处在搞工程建设的阶段。

而只要是搞工程,就不可能摆脱地域限制,再加上又进来这么多国央企,所以,“十四五”必将迎来环保行业的最强内卷。

有也有人说,当前环保行业已经不能用市场思维看,而应当以政策的思维看。

而地域限制和政策规划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所以在环保产业“从无到有”的阶段,行业必然会在地域限制的内卷中前行。

而只要发展到“从有到优”的阶段,行业或可因为对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的要求而在一定程度打破地域限制。


06

最后总结一下


一直以来,环保产业都在地域限制的桎梏中踉跄而行,这一弊病导致了唯地盘论的出现,进而使行业的发展出现畸形。

低价中标、骡马同台共舞、企业大而不强等乱象根源均在于行业不能打破地域限制,进行充分的较量。

当下国企的进场加剧了地域限制的严重性,“十四五”期间将迎来环保行业最强内卷。

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合作&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PS. 唠叨几句,虽然我和环保老兵在环保行业输出深度研究内容多年,也有不少老读者,但这个号是个新号(没关注的朋友可以点击下订阅),这里再和新来的朋友解释下,青山产业评论是青山研究院的新媒体内容输出平台,聚焦大环保产业,重点研究环境治理、碳中和以及和绿色科技相关的行业和公司。

如果你打算在环保行业长期发展或者深入了解这个行业过去和未来,那我们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能给你提供这些价值的智库型媒体。

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加我微信theboss0618,记得备注公司和职务。



推荐阅读

■ 未来5年,颠覆中国环保行业格局的3大变化
■ 环保行业进入战国时代,拼团队的时候到了
■ 900天993亿,三峡的长江战略
■ 警惕环保行业的过度国企化
更多文章:

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深度解读

环保民企的困境与出路
2021年度现象之国央企改名大潮
环保民企的“交班”困境
REITs,环保行业的存量战略与良币时代
京源环保困局背后的3个深层原因

环保产业由骡队向马群的进化


↓我们坚持研究驱动,专注剖析产业内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