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穿了跟没穿一样,胸型赞到爆!天然乳胶,性感到让男人腿软!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11月23日
8月26日 下午 5:30
8月26日 下午 6:50
8月27日 上午 2:50
8月27日 下午 3:00
8月27日 下午 8:00
8月28日 上午 5:00
8月28日 上午 9:40
8月28日 下午 6:20
8月28日 下午 11:30
8月29日 上午 7:30
8月29日 下午 2:30
8月29日 下午 8:30
8月30日 上午 2:40
8月30日 上午 9:30
8月30日 下午 9:40
8月31日 上午 5:40
8月31日 上午 10:10
8月31日 下午 6:00
8月31日 下午 11:50
9月1日 上午 8:10
9月1日 下午 12:00
9月2日 上午 12:10
9月2日 上午 10:30
9月2日 下午 8:40
9月2日 下午 11:40
9月3日 上午 3:30
9月3日 下午 12:10
9月3日 下午 4:20
9月4日 上午 1:50
9月4日 上午 6:30
9月4日 下午 1:40
9月4日 下午 7:10
9月5日 上午 12:10
9月5日 上午 7:30
9月5日 上午 11:20
9月5日 下午 10:03
9月6日 上午 2:02
9月6日 下午 12:03
9月6日 下午 7:43
9月7日 上午 3:03
9月7日 上午 11:23
9月7日 下午 4:43
9月8日 上午 1:03
9月8日 上午 10:44
9月8日 下午 3:23
9月9日 上午 2:04
9月9日 上午 11:44
9月10日 上午 4:06
9月10日 下午 8:07
9月11日 下午 8:07
9月13日 上午 2:03
9月13日 下午 9:06
9月14日 上午 6:05
9月14日 下午 5:04
9月15日 上午 4:04
9月15日 下午 2:04
9月16日 上午 12:05
9月16日 上午 10:06
9月17日 上午 3:06
9月18日 下午 6:03
9月19日 上午 6:03
9月19日 下午 7:06
9月20日 上午 6:07
9月20日 下午 7:08
9月21日 上午 9:04
9月22日 上午 1:07
9月22日 下午 5:01
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人初次见面第一件事是什么?
倪刃
黑噪音
2023-11-23
收录于合集
#文化差异
11 个
#西方
2 个
#西方人
2 个
现在这个年代,国际文化差异可能并不是一个流行的话题,甚至很多人认为中国和外国没有什么文化差异,到哪都差不多。但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并非如此。文化差异首先就体现在许多生活细节之中,但这些生活细节背后其实都是独特的思维方式烙印。
我在欧洲刚开始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感到的第一个文化差异,就是跟外国人初次见面认识的方式。
我第一天去上硕士课的时候,到了课间休息,大家都哗啦啦离开了教室,到外面休息。所有学生互相都是陌生的,于是大家自动围成圆圈站在教学楼前的平台上,立刻开始了互相认识的过程。这里想插一句就是,西方的学生整体比较注重社交,所以跟陌生的同学迅速自我介绍和认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特定的习惯。也就是说“认识同学”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种仪式。这个话题以后展开讲。
当时,站我旁边的学生立刻微笑着冲我伸出手来:“伊戈尔。”他说的是自己的名字。我当时就懵了,因为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和外国人的这种认识过程,我伸出手跟他握手,嘴里说的却是:“你好你好,很高兴认识你。”然后我就开始聊一些寒暄的话题。
过了一会我就发现,他们别人互相握手的时候,都是互相直接报自己名字,这才算正式认识了。然后我想到刚才自己没有给那个同学报自己名字,可能会有点奇怪,于是又重新找他握手,告诉他我叫什么,来自中国。然后,我又尝试着和周围每一个同学握手寒暄,他们都一样,首先报了自己名字,我也连忙报了自己名字。
之后的生活中我就发现,西方人基本都是依靠名字开始交往的。见面报名字就不用说了,平时很多生活场景下,也都很重视名字。
有一次,我的西班牙房东帮我找了一个浴室修理工,她发消息给我的时候没有说“那个工人会在几点过来”,而是“何塞会在几点过来”。之后我跟房东说到修理进度,明明已经打字“那个工人”,但想到这边的习惯,又改成了“何塞”。
有时候旅行路上或者飞机上遇到聊得来的人,对方也是寒暄两句之后立刻问我叫什么,然后报自己名字。进一步的话,也喜欢说自己具体来自哪里,一般都是所在城市的名字。
甚至遇到比我年长很多的人,也会报自己名字,这个文化差异就更大了。因为在中国老人给年轻人报自己名字就已经够奇怪了,我如果还要直接叫人家名字就更是不尊重。
但在西方默认的是,当你知道对方名字之后,不管年龄差距,就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名字了,不需要加“叔叔”、“阿姨”、“爷爷”这种修饰。我跟我房东就是这样,她60多岁了,但我也是直接称呼她名字的。
有时候甚至宠物的名字也很重要。路上看见别人牵的小狗,上去逗两下,都习惯问问:“它叫什么名字?”
也正是出国后我才注意到,和中国人的初次认识方式,会很不一样。
之前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因为是老乡就约见面吃饭认识认识。吃饭时相谈甚欢,大家都聊得挺乐呵,但是直到走了都不会问对方名字。
这是不是咱们中国人常见的状态?如果第一次见面,觉得有可能继续认识或者来往,一般都会问:“您贵姓?”
如果是一般认识泛泛而交的朋友,基本就止于记住对方的姓了,很少有记住对方全名的。
就算是记住全名,一般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记住人家头衔什么的有用,比如记住“张总”还是“李主任”的。
所以,为什么西方人就习惯初次见面先记住彼此名字呢?
从历史来说,西方社会在长期的重商主义下,比较注重契约和个人信用。注意一定是个人信用,个人对个人负责,而不是个人对家庭或者单位负责,所以个人有时候几乎类似于“法人”。当你分享给别人自己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你在这份关系中某种个人信用的开始。
说到底这一传统植根于开放和透明的价值观。西方人更喜欢透明,也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态度,而那种说话间隐含某种意思希望对方理解,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只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分享自己的名字是建立个人联系和信任的第一步,因为知道某人的名字可以让人们直接称呼对方,这样就营造出一种风度翩翩和友好的氛围——这属于社交的一种姿态。
此外,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个性和独特性,这首先反映在人名的重要性上。人们一般都会很重视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感到自豪,也喜欢分享名字背后的含义或起源,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这种通过名字介绍自己的做法表明他愿意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同时表示对他人作为个体的尊重。
相比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初次见面时分享名字是一种贸然和不够谨慎的做法。
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等级制度和尊重:在中国文化中,尊重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至关重要。用头衔或职位而不是名字来称呼某人,通常被视为礼貌和尊重的表现。在正式场合或称呼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通常使用敬语或头衔而不是个人姓名。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称呼别人首先考虑的是头衔和尊卑,而不是个体的代表性,至少也得先尊重年龄。在中国北方,男的和男的初次认识,一定得先搞清楚谁大谁小,哪怕小一个月也得叫对方“张哥”、“李哥”什么的,所以分享名字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很奇怪而且没必要的事情。
隐私和熟人文化:中国文化非常重视隐私和个人生活状况,不愿意轻易分享自己的真实一面。初次见面的话,分享自己的名字会被认为是一种亲密的举动,就有点奇怪,所以分享名字是为了更亲密的关系而保留的。也许在见面多次之后的某一次饭局上,双方才会正式地记住对方的名字,但这也已经不重要——两人之间已经建立的密切关系才是重要的。在商务活动中也有意思,初次见面的重点是互相试探真实的地位或者价值,所以重点是交换名片——事后回家再看看对方名片上的内容足矣。所以即便在商务活动中,名字也是次要的。
说到最后,中国人这种习惯还有一个历史渊源——对名字的某种“忌讳”。
就像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和“号”,人们更喜欢称呼后两者而不是本名。因为名是比较严肃的,代表着“正体”,也跟父母、家族有关,而“字”、“号”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个性与特征的体现。
另外,中国历史上对尊者的名字有长期的“避讳”制。国君、皇帝的名讳就不必说了,如清代避玄烨讳,将玄武门都改成了神武门。对自己的家族的长辈名字也是要避讳的,这叫“家讳”,不然谁敢当面叫自己爸的名字试试看。写字作诗,对尊者的名字也要避讳,直接提及是大不敬的表现。另外还有“圣人讳”,像“孔丘”这个名字也不能随便乱说。
在中国古代权势者眼中,知道其名字就赋予了人们一定程度的削弱其神秘感和力量的可能——这有点像一种神秘学。这种神秘文化在集体潜意识中流传了几千年之后,变得根深蒂固,甚至现代普通人也受到了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影响。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真实名字仍然是带有一定神秘性的存在,初次见面就跟别人分享,怎么看都有一点轻浮和奇怪。平均年纪越大、越“社会”的场合越是这样。
这种关于名字的文化差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现在生活在欧洲,所以习惯了谈起任何熟人都直接说名字,但是每次跟中国朋友聊到别人,又会习惯于说“那谁谁的老公”、“谁谁的爸爸”,更多的是谈及一种社会关系。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在不同文化系统的切换中,有一种错愕感:
我到底跟哪个人更熟悉一点?
是那个知道其名字的人,还是那个知道其社会关系的人?
切换成文化语境就成了:我该选择信用和个性作为处人原则,还是该选择身份和社会关系?
猛然这样想想,就觉得十分有趣:知道名字与不知道之间,竟然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