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中国各部门已经陆续公布了累计106条振兴民营经济的措施。当然,每一条都很好、很对,都很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些举措,有的是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有的是为了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有的是鼓励民营企业信贷。对于解决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问题与困境,这106条也可谓是句句中“靶心”,招招攻要害。问题是,写和做、政策和执行,到底还是两码事。对于当下的经济问题,似乎总有种政策失灵的感觉。作为民营企业,目前感觉不到这些政策落在身上。作为民众,也总是很难从这些政策当中获得信心。从经济数据来看,发文至今也并没有好转的迹象——11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即PMI刚出来,又跌了。PMI是经济变化趋势非常重要和敏感的一个指数,鉴于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顶梁柱作用,这个数据就更是经济的晴雨表。相比GDP来说,更能体现出经济的好与坏。按照企业规模细分,大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下降0.2个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8,比上月上升0.1个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8,比上月下降0.1个点,低于临界点。从数据能看出来,越小的企业越难。这也和我们的直观感受一样,就是吸纳了最多就业、最影响消费端的小微企业,现在面临的困境最严重。11月以来,作为民营企业经营者,再结合网上的分享,总感觉“经济寒冬”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好像还越来越严重了。这其实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在前些年,对于经济调整的举措和文件,经常是很有效果的,怎么今年都出台106条了,但就还是不行呢?这只能说明,经济问题的根源,可能不是这些多少条举措能真正解决的。理想是:106条政策出来,民营企业家和个体户老板们就像打了鸡血似的继续冲锋陷阵,继续大举投资拓展业务。然而现实是:即便106条政策的利好,也抵不过包子铺卖豆腐脑罚款1万5带来的心理冲击。其实老板们在乎的,不是发了多少条,而是自己的地位和未来,有没有真正得到法律层级的、制度层级的保障。
最重要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信心的缺失:外资没有信心进来,民营企业家没有信心投资扩张,民众也没有信心消费。
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人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最低。图片来源:窄播,36氪
当然,民众没信心消费也跟就业难息息相关。所以就业难也是问题核心之一。按道理说,今年这种情况,政策的重点应该是促消费,但其实政策的重心还是在企业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对消费的支持。这几年,经济政策的关注重点都在于供给侧。也就是说,上面总觉得经济的问题还是出在了生产端——生产太多了就减少,或者给国外卖,至于国内民众买了多少,那不重要,因为他们主要是负责生产的。可是今年这明显就是消费端造成的问题,明显就是内需不足,就是老百姓手上没钱了,但他们还是坚持认为问题出在供给侧。或者觉得,用金融手段救活了房地产,就啥都自动好了,老百姓们就继续自动排队买房了。大部分老百姓真没钱了——不知道为啥,如此浅显的道理,人家就是不管不顾。中国的老百姓,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工作最努力、接受低福利,以至于上面认为他们永远都会好好的,永远都会卖力工作、卖力消费,献完青春献子孙,就像一个从来都不需要操心的孩子。不过现在,这个孩子病了,也是需要一些治疗和关爱的。毕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工厂和房子。如果一味违背这一规律,把人口只看做红利,而不是发展的主体,那么当红利消失,最终也会丢掉那些工厂和房子。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