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尽头是瑞幸
最近身边有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学校属于名牌二本,情况几乎一模一样:2022年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就只能断断续续干一些临时工作。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俩连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前段时间,俩人都跑去瑞幸咖啡面试了。
这事儿就挺有意思,两个人刚好形成一种现在大学生失业潮之下的样本——最终的结局,都是瑞幸这样的时髦廉价连锁咖啡店。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俩年轻人的遭遇则是:有出路的大学生各有出路,没出路的大学生都去了瑞幸。
到底为什么是瑞幸?
因为,瑞幸是当下为数不多的这样的企业:能提供较为正规的雇佣关系、还算说得过去(能满足基本生存)的工资、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这份工作听起来也不失体面。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瑞幸是为数不多业绩增长、还在大量社会招聘的大企业。
这样的公司,在今年的中国,能找到几家?很少……所以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们,以瑞幸为“最后的归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既然没机会去做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那我在优雅精致带空调的咖啡店里工作,倒也不失为一个短期的选择。跟父母亲戚说起来,也还算基本过得去,总比在餐厅跑堂好听一点。另外瑞幸好歹也是大连锁品牌,听上去总比在一些个体小奶茶店打工要好一点。”他们,大抵是这样的心路历程。
但是,瑞幸的工作也未必好找。我听其中一位毕业生说,提前20分钟到面试点,发现前面有60个人在排队……
是的,在这个艰难的时代,连咖啡店店员都这么卷了。问题是,他们可都是二本大学里面的名校毕业啊……
10年前我还在工作的时候,就业市场远没有这么卷。那时候招聘员工的小私企非常多,只要你稍微有点能力,去漂亮豪华的写字楼里做一份办公室的工作,没什么难度。别说二本生了,大专生的机会都多得是。
那时候面试咖啡店员,哪里需要排队60人?都是随到随面试,只要没明显看出来人有什么问题,基本都会要的。那个时代只有找国企、顶级外企或者股份制企业这种好工作比较难,而现在这些工作常常都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学生才有资格去竞争。
2013年前后,二三线城市里想找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对中专、高职学生都不难。但现在,名牌二本生都去卷这种工作了,然而月薪依然是三千,保持不变。
那可是10年前,现在呢?工资才涨了多少?卷的程度又增加了多少?
由此可见,私营小企业消失了多少……
社会的就业提供者主力,绝对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公司,绝对不是动不动就一两万的月薪,而是那些写字楼里一个又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是月薪三四千。这样的小微企业,才是吸纳中国每年巨量毕业生的最大蓄水池。
然而这些年,它们的营商环境在不断恶化。尤其是这三年下来,脆弱的小企业受到了最大的打击,具体倒闭了多少,没有数字可查,但从今年的就业难就能看出来。
还记得今年春天美国硅谷银行危机时,总统拜登第一时间出来讲话,在全世界人面前亲口告诉小企业主:政府会兜底你们所有的工资开支,下周一,请你们不要去银行挤兑提款。果然,现金流几乎要断了的小企业,在美国政府帮助下渡过了难关,危机没有发生。之后,美国经济今年一路高歌。
这件事能看出来两方面:一是小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就只有一个月,甚至一周,小企业真的很脆弱,全世界都一样;二是美国政府真的很重视小企业,他们知道那才是真正的经济命脉。
美国有多少巨型企业?当我们以为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才是美国之根基的时候,拜登却出来亲自为小企业站台打气。
今年兴起过一阵“孔乙己脱下长衫”的讨论,我当时就有点气愤:怎么又甩锅给大学生自己了呢?难不成这些大学生是自愿的非要去上个大学?现在不脱下长衫是他们的错?
明明上大学大多是应试教育体系赶鸭子上架,现在却说是这些鸭子思想有问题。
反正体系就从来不会有问题呗?
更何况中国的大学就读率在全世界来看也并不高,怎么就一夜之间成了“孔乙己”了?
大学生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寒窗,到头来还要被骂是你自己娇生惯养、不下基层。
好啊,现在大学生开始下基层了,孔乙己们开始去做咖啡了,这下该满意了?瑞幸咖啡用8、9块钱的咖啡,干死了更多的小咖啡店、奶茶店,孔乙己们就算是想去其他地方就业,都没机会了呢。
问题是:再过几年,大学生都去做咖啡了,那谁来买咖啡?
毕竟以前,买咖啡的都是写字楼里的大学毕业生。
之前有个著名的段子:经济内循环就是,外卖员回家之后看直播,直播小姐姐下班了点外卖。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