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王朝兴衰与更替,存在一个重要的“密码”:中央帝国的稳定和繁荣,与它的财政健康状况密不可分。
中央帝国的结构繁冗而庞大,为了维持其巨大的统治体系,需要支付非常高昂的成本。强大的财政结构与实力,才能支撑起帝国的雄心壮志,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军事能力,并决定了当时的民生状况。相反,财政的衰退会削弱中央权力,损害社会稳定,最终还有可能导致王朝覆灭——即便这个王朝曾经无比强大。财政,就是塑造中国古代王朝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在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是多维度的。
古代的财政政策,包括税制、农业、商业、货币以及军队等国家统治资源的管理。财政首先决定了国家收入,财政出问题,第一步往往是国家收入锐减。财政状况对于军事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古代主要是水利)以及救灾工作等等都至关重要。明末面对饥荒的无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没钱赈灾。此外,古代中国的财政体系与社会结构也有着紧密关系。古代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因此,土地和农业生产征税就成了财政的核心。土地所有权、农业生产力或户口管理,就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次变法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话题,进行农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保持对关键、命脉经济资源的控制(土地生产),同时还要平衡地主、豪强们和农民之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丧失,财政不稳定就会接踵而至,激发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王朝崩溃。中央政府、地主豪强、农民(平民),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对立的关系。中央政府要求地主豪强必须尊重其帝国子民,不得过度剥削,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通过农业税有限度地直接剥削农民。不过,一旦中央政府和地主豪强同时发生对农民的严重剥削,财政状况就会迅速恶化。这是因为中央政府和地主豪强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开始同时无限度抢夺底层农民的利益,以维护自身的存在。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长久的帝国之一,但汉朝的兴衰也与当时的财政政策深刻相关。
秦朝灭亡后,中国人口死亡大半,各地一片荒芜,早期的汉朝统治者面临着重建经济的难题。秦对民众推行沉重的税赋和劳役,竭泽而渔,让民间怨声载道。汉高祖刘邦深知秦制之弊,采取了自由化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自我修复和缓慢复苏。其中包括减税、废除严刑峻法,以及为农民免税。这些措施让经济得以在战后废墟上逐渐回暖,确保了早期汉帝国稳定的财政收入,并带来了政治统治的稳定。其后的“文景之治”,延续了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让汉代经济进一步恢复。除了经济举措之外,政治上也坚持“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折腾百姓,不搞额外的“政治任务”,方方面面都减轻百姓的负担。然而,随着汉朝的日益强大,帝国的财政需求也随之增长。汉朝面临的第一个财政挑战,便是需要巨额的军事支出,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战争。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最烧钱的机器,一系列的战争,让汉朝刚刚充裕起来的钱包迅速干瘪。汉武帝对盐、铁等基本生活资料实行国家垄断,成为庞大的固定财政收入来源。国家垄断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集中地控制经济,为军事开支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随着汉朝的继续发展,国家财政压力却继续不断增加。庞大而冗繁的官员系统迅速开始走向腐败和低效,地方对增税的抵制与逃避则加剧了财政压力。征税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增税本身就意味着财政支出的增加。渐渐地,财政压力开始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强制征税逐渐成为一种空话,地方地主豪强迅速做大,让中央政府无能为力。地主豪强们疯狂地进行土地兼并、剥削农民,他们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为自己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因为地主豪强并不在乎国家的存亡,更不在乎民生对国家的基础作用,他们只会疯狂地横征暴敛、满足私欲。中央经济权力的衰弱和分散,导致了汉帝国的衰落和分崩离析,地方军阀和农民叛乱四起。公元 220 年汉朝的灭亡,不仅是军事失败或政治内耗的结果,根源还是在于财政的崩溃。
元朝灭亡后,明朝像汉初一样开启了一段经济繁荣时期。
明朝初期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致力于通过农业改革、土地重新分配、反腐和稳定货币体系来恢复经济。其政策旨在恢复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强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对官僚体系的严厉控制以防止腐败。这些措施是有用的,明初经济复苏很快,也拥有较为稳定的财政基础。一个外部问题是,明朝越来越依赖白银作为税收和贸易的主要货币。最初,中央政府尝试发行纸币(大明宝钞),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和猖獗的假币,导致纸币体系走向崩溃。这迫使明朝转向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此时的世界,已经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全球的贵金属价格波动。还处于信息封闭当中的明帝国,正面暴露在全球白银市场的波动中。西班牙通过与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强国的贸易,控制了拉丁美洲。拉美的白银大量涌入,成为一种“财政放水”。一开始,这刺激了下行中的帝国经济,然而,对外国白银进口的依赖也使明朝财政直接受到银价波动的影响。此时如果明朝主动介入全球贸易体系,会让主动权在自己手中,但落后封闭的意识并没有造成这种改变。明朝“被动挨打”,错过了融入世界新时代的机会。除了货币问题,明朝也像汉朝一样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军事开支,尤其是在保卫北部边境、抵御蒙古人和后来的女真人时,财政状况迅速吃紧。庞大的基建项目——修建长城和维护维护长城,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与此同时,官僚体系日益腐败,官僚和大地主与民争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税收和财政支持制度也走向低效,这意味着国家的大部分收入都被层层盘剥损耗,或者挪作它用。这一切负担最终还是转嫁到底层民众头上,导致农民的税收负担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烈。明朝的财政压力在 17 世纪达到了临界点,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伤害了农业生产,但农民受到的盘剥并未减少。饥荒开始悄悄蔓延,农民起义变得更加频繁,皇帝却常常不知情,或者难以维持和控制,哪哪都需要用钱,但哪哪都没钱。1644年,明朝灭亡。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国古代中央王朝都无法规避财政崩溃的命运呢?
因为财政的本质是统治结构的问题。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统治结构是中央政府、地主豪强、底层民众之间的三元对立关系。底层民众本应当是帝国的主体,但是在古代中国,他们却往往要面临中央和地方豪强的双重剥削。在经济好的时代,只是这种剥削的程度较轻,因为那段时间皇帝为了统治稳定,会要求国家和地主豪强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在历代王朝初期的“繁荣”,也不过是付出了数千万人死亡和血的代价之后,新的权力之手暂时不敢太贪婪。古代中央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于意识形态至上的“礼治”和“德治”,却从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更是未能滋生出对中央皇权和地方强权的制衡体系。这个制衡体系天然地需要来自商人阶层,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更在乎规则、契约与法律。但商人阶层在明代一直受到严重的打压。这就导致中国历代的统治结构只有一个本质,那就是中央和地方豪强同时对民众的单向剥削,这种结构注定会滋生腐败、脆弱、财富集中,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财政的崩溃。·END·欢迎加入我的讨论社群,现在已经有500位读者在里面与我进行你问我答、股市投资交流(仅投资知识,不分析股票和进行投资建议)、宏观经济动态、独家专栏文章分享、时事动态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等等。这不是微信群,是“知识星球”app旗下的付费社群,费用88/年。欢迎扫码加入:
防失联或者知识星球加入咨询,都可以加我个人微信:
写作题材敏感,有封禁风险,防失联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